《三體》中的智子可以與四光年外的三體人進行實時通訊,用到的技術是量子糾纏嗎?

宇宙觀察記錄


首先申明自己的觀點:基本上可以這麼去理解,雖然在現行的物理框架內,量子糾纏並不能傳遞信息,但在小說的設定中,三體人的確是利用智子的量子糾纏效應進行通訊。

在《三體》中,智子都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地方?答:超距實時通訊!

在《三體》中,智子不僅是三體人的通訊工具而且還是一臺跨越維度的超級智能計算機,具有分身的魔力,不僅擁有量子超距感應能力,輕鬆跨越4光年的距離,實時的傳遞聲音、圖像。而且輕鬆封死了人類強子對撞實驗,阻止了人類基礎科學前進的步伐。

為什麼說智子的神力違反了現行的物理法則?答:因為量子通訊不能傳遞信息!

自從《三體》問世以來,劉慈欣先生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澄清,量子通訊不能傳遞信息,智子的設定並不符合現行的物理法則,請注意是“現行”的物理法則,這非常重要!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量子間相互糾纏的感應是超光速的,但由於量子糾纏的特性,在現階段只能用來加密而不能傳遞信息,因此這與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一切信息和能量的傳遞速度不能超越光速的理論是不矛盾的。在現階段我們通常所指的量子通訊實際只是用量子的特性,對傳統通訊進行加密。

量子自糾纏不能傳遞信息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量子拒絕觀察,這就意味著在測量前一對處於糾纏態的量子本身的狀態無法被確定;第二、量子糾纏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說一旦對處於糾纏態的一對量子任何一方進行觀察或者測量,它間的糾纏態就會被打破。這兩大原因構成了一個邏輯上的死循環,使得人類無法通過量子的糾纏效應傳遞信息!

《三體》中智子設定和現實中量子間有什麼異同?答:劉慈欣在現行物理理論中加入了很多超前的設想!

雖然劉慈欣先生在《三體》中借鑑了量子糾纏的理論,但客觀而言《三體》中的智子和現實中的量子還是有很多本質上的區別,有的甚至是邏輯上的矛盾。

第一、質子(智子)不是量子,不存在量子糾纏效應:在現行的物理框架內,與其說量子是什麼“子”,不如說是科學家的一種信仰和概念,最初科學家之所以發明"量子"這個名詞就是特指能量的最小單位。因此電子是量子,光子是量子,夸克也是量子,但質子(智子)不是量子,它還可以被分割為更小的夸克。既然(質子)智子不是量子又怎麼可能存在量子糾纏效應呢?

第二、《三體》中的質子(智子)是一個高維的宇宙:很明顯這裡面有一個邏輯上的矛盾,既然量子不可再分割為什麼三體人能對質子進行二維化展開呢?事實上在《三體》中劉慈欣先生又在現行的物理框架之外又給(質子)智子賦予了維度的概念,在《三體》中(質子)智子其實是一個微觀的高維宇宙。而且除此之外,劉慈欣先生又給智子賦予了人性,最終變成一個既婉約又別具性格的日本美女。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現階段的物理框架內量子糾纏被認為不能傳遞信息,但並不意味著人類永遠無法利用量子的這種特性。現階段,人類只是剛剛踏入量子的大門,對量子還缺乏足夠的瞭解。就像當初人類也曾經認為光速無限,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銀河系是整個宇宙一樣,科技總是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顛覆前人的理論。因此劉慈欣先生的設想也並非全無可能,在小說的設定中,畢竟三體人對微觀世界的研究遠勝於地球人!

全息解讀《三體》,深度解讀科幻,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我沒看過《三體》科幻著作,由人的智慧創造寫出的一部作品。因為,我曾經寫過看法,也遭過不少指疑,所以,設法給您準確案,也沒法為您認維再去予測。

回到現實,總想建議人們,存認說文,作者可以把《三體》作品科幻,人間鬥爭,寫予推測。

而我為什麼想把,客觀真存在的:宇宙星銀河、日月地規律、物性然氣候、生命古今事、人類外中業、內知陰陽說、外識哲學論,基認還不全,困求多元進,進一步完善,確很難推新。

我己經多年,基續發現了:一存外影運、兩直線曲動、三立水平理、四種差作用、五行調穩衡、六定基本式,普通小真理,寫出難落實。

因為我微弱,大千境界內,不敢否初認,各種方法識:一慨無窮大,布郎外影動;雌雄孕育生,廣義相對偉;各種政教專,仍續正棄誤;

仍尋推新史,永遠不會仃。

沒有古真假,那來今正新。華夏文高深,早己發現了,三能生萬物,科幻用三體,我想回自然,普及水平理,世襲影響重,才難已落實,永遠鬥下去,請問何時止?

個人認為:全新時代,陳道不續,原理難夠,困求多元?無奈聯想,各種未日,弱小的我,不敢否認,古偉大著。你再高明,普同道理,就不想信?我和人們,會用存在,時間給證,誰正或誤。


李志勇123569


這是三體裡最大的一個bug。 如果存在智子超光速實時通訊系統。那黑暗森林的理論基礎就不存在了。


烏昂王2


恐怕不是吧,印象當中好像是和維度有關係。量子糾纏不能傳遞信息。


一曲輓歌


是,目前測量確實是實時的,所以愛因斯坦一直無法接受。


大成靜喜


三體的許多說法屬於藝術的範疇,不屬於科學的範疇。


明學23


是。

不過,這是作者的藝術構思,不是真實科學。目前尚無法證明信息的傳播可以超光速。EPR也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