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地區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性“毒窩”的?又有著怎樣的歷史?

麻花的故事


什麼是金三角

“金三角”指的是緬甸、泰國、老撾這三個東南亞國家邊境地區的三角形交叉地帶,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里。

這一地帶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三國交界,各自利益交割,勢力盤根錯雜,導致此地不受法律的控制,導致農戶們大肆種植鴉片,故此成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毒品原產地。在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巔峰時期,每年從這裡流出的毒品就有3000噸之多,佔到了世界毒品總量的百分之七十

事實上,目前世界上那些出名的毒品基地,都是這麼一個存在,比如中東的金新月地區,其位於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邊境,一直亂得不行;而南美得銀三角地區同樣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的邊境交界地區。

多種勢力的糅合,與世隔絕的環境,足以讓這些地方變成一個畸形的地方。而之所以會形成這麼一個罪惡之地,除了自身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環境以外,歷史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每個“毒窩”都是歷史的罪惡遺留,或者說戰爭的後遺症。像金三角,其實追根溯源,還是當年英國殖民東南亞所遺留的問題。

英國殖民者留下的禍根

18世紀中葉,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被英國列為殖民領土。鴉片戰爭前期,英國為了控制亞洲地區的殖民地,向泰國等向東南亞國家大量輸出鴉片,比如中國、泰國、緬甸、印度均淪為鴉片輸出的主要國家。咱們當年不還打了鴉片戰爭嘛,這也導致了我國百年的近代屈辱與歷史變革。

最初鴉片還是在印度搞,後來發現印度太遠了,為了提高鴉片的產量,降低運輸鴉片的成本。英國開始在東南亞地區種植鴉片,金三角地區長日照、低緯度、高溼度的雨林性氣候十分適合鴉片的種植。而且當地的居民生活環境落後,但民風彪悍,而且勢力分佈複雜。英國不僅可以獲得廉價的勞動力,還可以通過鴉片的利益來安撫當地的各方勢力,達到控制這塊區域的目的。於是包括金三角地區在內的大塊地區便成為了英國建立在東南亞地區的鴉片生產基地。

鴉片合法化

前面說了,英國會通過鴉片的利益來安撫當地的各方勢力。英國不會自己種植鴉片,他們只是提供種子,教授種植技術,然後充當回收者,用金錢或者武器去換取。底下的殖民地各方勢力因此而獲利,於是鴉片種植業盛行。這一點和當年在非洲的黑奴貿易其實沒多大區別,西方殖民者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抓黑奴,他們只需要提供金錢和武器,那些非洲酋長們便會到處去征戰,將奴隸賣給西方人。所以西方人只是充當了一個販子的角色。

由於鴉片的鉅額利潤,或者說長期形成的產業結構固定,英國人離開後,在原殖民地這些國家,種植鴉片依然保持合法。

比如老撾的經濟水平落後,老撾政府不得不依靠出口鴉片來維持國家的經濟,人民也不得不通過種植鴉片來維持日常的生活,因此在一段時間裡,在老撾種植、販賣鴉片是完全合法的,並且老撾政府還徵收國“鴉片稅”。

有了政府的支持,毒梟們更加肆無忌憚的販賣毒品,緬甸政府看到老撾發鴉片財,也有樣學樣,開始在國內建設“鴉片產業鏈”,唯有泰國的情況相較要好一些,因為這個國家一直沒有成為殖民地,其國內環境要好於緬甸等國。

生活所迫

聯合國發表禁止種植鴉片的公文之後,泰、緬、老三國開始控制金三角地區的“鴉片種植業”。

當時,金三角地區的經濟水平、基礎建設、文化環境極其落後,當地80%的百姓依靠種植鴉片生存, 貿然禁止種植鴉片,可能會造成金三角地區發生武裝暴動。果不其然,當地民眾大力支持販毒武裝在金三角駐紮,像咱們熟知的坤沙,其鼎盛時期擁兵數萬,連坦克直升機都有,其甚至可以公然與政府武狀對抗。如此一來,禁止鴉片的禁令便成為了一紙空文,同時促使金三角成為了販毒武裝組織的天堂,就這樣,金三角變成了世界上最危險的毒品供應基地。

政府無能

鴉片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當婦女兒童將鴉片視為生活必須品的時候,這個國家便已經走向了滅亡的邊緣。 然而緬甸、老撾的政府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無力迴天。

緬甸連年戰亂,無暇禁止鴉片。老撾的政府官員與毒梟們稱兄道弟,泰國在禁毒方面更是敷衍了事,金三角地區的販毒情況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導致金三角成為當地一些“割據武裝”的根據地,他們通過販賣鴉片來換取軍火,金三角地區的混亂成度可想而知。

近年來,國際上對於毒品的打擊力度逐漸加強,金三角在毒品市場上的影響逐漸減弱,但依舊無法完全的扼制金三角地區生產鴉片的現象。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其實金三角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毒品犯罪。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國力孱弱的老撾且不講,其目前根源之所在,乃是緬甸內戰。緬甸政府與緬北武裝勢力的對抗是導致金三角毒品如今依然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因為在緬北武裝儼然各自都是相對獨立的政府狀態,在他們的背後支持下,金三角便是毒品天堂。只要國家亂局一日不解,金三角將會一直存在。

當然老撾、緬甸、泰國並沒有盡最大力度懲治販毒也是一個原因,因為金三角地區與這三個國家存在的一定的利益關係。

雖然大多數的國家都在合作追捕這些毒犯,但如果罪犯逃到了一個國家的範圍內,其他國家肯定不會願意讓其他國家的警察或是軍事力量進來,因為這又涉及到了政治和外交方面的事情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更何況國家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矛盾與分歧!一方面想剿滅這些毒犯,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毒犯,能對其他的國家產生制約的作用!

因此我單方面認為,金三角並不會輕易的消失,毒品依舊是人類社會不可輕視的惡性疾病,治療這個疾病唯一的方法就是“人性”,而“人性”恰恰是毒梟們最缺少的東西。

他們為了利益是不擇手段的。電影《湄公河行動》有這麼一個片段,當地的原住民在毒梟的逼迫下種植毒品,如果不聽話,就會被砍斷手腳。所以,懲治這些毒梟犯罪分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白話歷史君


世界上有三大毒品生產地:1、金三角,位於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的一個三角地帶,因盛產鴉片,長期供應亞洲國家的毒品而臭名昭著;2、金新月,位於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供應歐洲市場;3、銀三角,位於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交界處,供應美洲市場。

金三角地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500-3000米,土地肥沃,氣候溫溼。亞熱帶的長日照和低緯度使這裡有足夠的陽光促使各類植物的生長,東南亞的季風帶的變化使這裡形成了乾溼兩季,造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採取收購,20世紀50年代這裡形成了第一個鴉片生產高潮,接著出現60年代的“黃金時代”,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80年代初,產量已達700噸左右,1988年增至1200噸,1989年翻一番,產量達2400噸,1991年已突破3000噸大關。

該地區在20世紀出現了許多極富盛名的大毒梟,長期以來,這裡一直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國民黨敗退時,部分部隊經由雲南撤退到了這個三不管的地方,帶去了大量武器裝備,從此發展壯大,這裡又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例如坤沙、羅星漢、彭家聲等毒梟。這些毒梟為了生產和販賣毒品,組織了一批裝備精良的地方武裝,公開和緬甸、泰國等中央政府抗衡。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幾年,由於緬、泰兩國軍隊加緊了對坤沙集團的進攻,摧毀了一批罌粟種植場,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穀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罌粟產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亞地區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基地。

然而,自1986年以來,“金三角”的罌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產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再次成為世界頭號鴉片生產基地

金三角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鴉片、海洛因類毒品產地,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年產鴉片2650噸至2800噸,年產海洛因約200噸左右。 一種相對公認的說法是金三角是全球20%鴉片的供應源頭,而每年經過金三角地區販運的海洛因卻佔世界總量的60%-70%,而該地區海洛因的年生產能力能滿足全球海洛因兩年的消費量。


關中漢子009


提起金三角我們都會想起影視作品上的那些毒梟人物,外界都對這個神秘的地區充滿了好奇,那麼今天就讓本人帶大家瞭解一下金三角是如何成為世界性“毒窩”的。

1.地方的由來

金三角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最早這個地區是沒有毒品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鴉片,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向清朝輸送更多的鴉片。因為這個地區離我們中國也比較近

2.發展迅速

雖然英,美,法是最早來這種植鴉片的,但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也並沒有讓毒品獲得更大的擴散,真正讓金三角大規模生產的還是在1949年後,國民黨戰敗無奈退到金三角地區,他們也要生存,雖然說人生地不熟,人數軍隊只有幾千人,但這些人都有超強的軍事能力,三下五除二就擺平了這裡,並且選擇在這裡駐紮。幾千人吃喝肯定是個問題,迫於無奈曾經的軍人不得不開始種植鴉片,漸漸的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發展迅速起來

3.世界聞名

最開始的時候,金三角是國民黨部隊的天下,但是由於後來聯合國干涉、蔣介石在聯合國壓迫下把這些部隊大部分抽調回了臺灣,這些部隊失去了中堅力量,再加上士兵老的老,傷的傷、戰鬥力也大不如從前,所以大概從60年代開始,金三角的控制權漸漸落到了那些被國民黨培養出來的本土人身上


阿火說電影


金三角位於緬甸、老撾、泰國交界處,泰國政府曾在此樹立一塊刻有“金三角”的牌坊,因此得名。

金三角能夠有今日的知名度,與鴉片的種植與銷售關係最大。

一般認為,是英國人將鴉片帶入到亞洲,東印度公司成立後,開始在全亞洲範圍內販賣鴉片,其實在此之前,東南亞國家就有種植、吸食鴉片的傳統,但在政府的圍剿下,一直沒有形成規模,所造成的危害也十分有限。

英緬戰爭後,英國人驚奇的發現,這塊水網密集叢林密佈的土地,是種植鴉片最合適的土壤,於是開始有計劃的在當地種植、收購鴉片,然後運到中國謀利。

同一時期,泰國迫於英國的軍事壓力,同意降低鴉片關稅,讓東印度公司的鴉片進入國內,後來為了阻止資金外流,乾脆放任國內自行種植。

老撾是法國的勢力範圍,開始並未涉足鴉片貿易,後來法國殖民者看到英國人發大財眼紅,也開始在當地鼓勵種植鴉片。

就這樣,金三角地區的鴉片種植從原有的自產自用,逐漸發展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種植中心。

一戰結束以後,英法等國懼於國際國內的壓力,放棄了鴉片貿易,但金三角的鴉片產銷已經開始自成體系。

1949年以後,部分GMD軍隊撤入與雲南接壤的金三角地區,負隅頑抗,以李彌的93師為最多,這些軍隊在國內是豆腐渣,到了金三角,就是神兵天降,打的前來剿匪的政府軍哭爹喊娘,只能任由他們在當地做大王。

而金三角特殊的地理環境,也是這些山大王做大的重要原因,現在所說的金三角,範圍涵蓋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老撾的琅南塔省、豐沙裡、烏多姆塞省,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鎮3000多個,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000米,交通閉塞,林木茂盛,雨量充沛,自然環境十分複雜,歷史上一直有領土爭議,且從未被某一個政權長期控制,即便是沒有GMD潰軍,也是個山高皇帝遠的土匪窩。

新中國成立後,雲貴川地區的毒品種植生產被全面剷除,鴉片種植中心轉移到秩序混亂的東南亞地區,隱居金三角的士兵,為了生計,開始了販賣毒品的勾當,由於他們兵強馬壯,且富於經濟頭腦,很快控制了當地的毒品貿易,影響越來越大。

在此過程中,他們大量招募本地人從事毒品生產加工和貿易,毒品種植成了當地人生存的重要途徑。

到了60年代,在聯合國的壓力下,大部分GMD軍隊撤回彎彎,留下的也因為年紀原因,逐漸淡出,隨之而來的是那些被國軍培養起來的本地人接過產業,迅速崛起,出了一大波享譽世界的賭王,如羅星漢、坤沙、彭家聲等。這些人與中國淵源很深,例如被美國政府稱為“海洛因教父”的羅星漢,祖上是南明流落到緬甸的舊將,到他已經是第十代;坤沙祖籍大理,父親就是中國人,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張祈福”;彭家聲也自稱祖籍四川。

這幾位巨頭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坤沙集團,上世紀80年代末,坤沙集團達到巔峰,佔據了金三角毒品貿易總量的80%,坤沙本人,更是公開宣佈成立撣邦共和國,自任總統。

80年代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由於雲南地區毗鄰金三角,不可避免成為重災區,時至今日依舊形勢嚴峻。

金三角的毒品貿易雖然源於英國,但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且遲遲得不到解決,與當地的經濟環境有很大關係。

金三角地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農業收入是當地人主要生活來源,但由於產出有限,價格低廉,很難滿足生活要求,毒品貿易就成為當地人改善生活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且長期的爭鬥造就了本地人彪悍的性格,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無所不敢,無所不為,縱然屢遭政府圍剿,依然痴心不改。

上世紀80年代,隨著當地政府打擊力度的增強,金三角的毒品軍閥逐漸走向沒落,1996年1月,坤沙領導的武裝向政府投降,2005年,“金三角”相關政府宣佈停止罌粟種植,開始轉型生產米、蔬菜和甘蔗。但據有關部門通過衛星遙感測定,金三角依然有超過20萬畝的罌粟田,即便如此,這已經是近百年來的最低點。



日慕鄉關


聽說祖祖輩輩以前就是種植這個東西謀生,而且當地人不知道這個是鴉片,犯法,由於他們地理位置適合種植這個東西,當地政府沒怎麼管理,他們那裡還是比較落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