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火星都能登陸,為什麼登陸不了月球?

自強不息154285235


在2013年,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發射了曼加里安號(Mangalyaan)火星軌道探測器。大約10個月之後,這個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是繼美、俄、歐之後,第4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而且還是首個一次性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ISRO的火星探測成本做到了最低,僅為美國宇航局(NASA)的10%。

火星要比月球離地球遠得多,火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可達2.25億公里,最近距離也有5460萬公里,而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僅為38萬公里。既然火星那麼遠都能去,為什麼印度的探測器卻沒能在月球上成功軟著陸呢?

首先,印度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並沒有在火星上軟著陸,它只是一個軌道器,繞著火星在旋轉。如果要登陸火星,難度非常高,ISRO此前從未有過相關的經驗。從世界各國來看,登陸火星的成功率約為40%,其中NASA的成功率最高,7次登陸只失敗了一次,最近成功的一次是在去年年底登陸火星的洞察號。

從月船2號著陸器的情況來看,ISRO想要在火星上實現軟著陸,恐怕是沒有這樣的技術。畢竟,月球要比火星近得多,在地球上進行遠程遙控也要更容易。

另外,ISRO之所以能夠成功進行火星探測,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得到了NASA的幫助。在火箭發射和探測器前往火星的途中,ISRO有能力進行跟蹤遙測。當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時,需要用到NASA遍佈全球的深空網絡(DSN)進行測控,這讓地面控制中心與探測器的通信有了很好的保障。

不過,ISRO的深空探測能力確實不容小覷,能把探測器送到火星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至於ISRO沒有像預期那樣實現月球南極的軟著陸,這可能與軌道控制發動機異常有關。在無人探測器登陸月球這方面,我國兩次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其中一次是人類從未去過的月球背面。

雖然我國有過在月球成功軟著陸的經驗,但至今還沒有探測火星的經驗。此前,我國設計的“螢火一號”沒能成功前往火星。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沒有探測火星的實力,當年的螢火一號是搭載在俄羅斯的火箭上,由於火箭變軌失敗沒能去成火星。

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和空間站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後,我國也將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火星探測。按照計劃,我國將會在明年的火星探測窗口,用自己的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並且要一步實現火星軟著陸。相信有了月球探測經驗,我國的火星探測之路也會走得更加順利。


火星一號


印度火星都能登陸,為什麼登陸不了月球?

不小心看到了印度的月船二號登陸失敗的消息,在這裡首先對三鍋的探索精神予以崇高的敬意!不過即使失敗了也沒什麼好取笑的,畢竟在科學探索道路上失敗,再正常不過了,雖敗猶榮嘛!

不過最近網上還流傳著一個話題,說的是“印度火星都能登陸,為什麼登陸不了月球?”種花家就不得不出來說幾句了!

火星探測器曼加利安號

上圖是所有到達火星的探測器,當然現在還多了一個洞察者號,但在登陸火星表面的任務中,並沒有印度的身影,當前還在火星軌道執行任務的印度在2013年11月發射的曼加利安號火星探測器,次年9月底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稱為亞洲第一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

我們由衷的恭喜印度,這是科學探索,我們不分國籍。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曼加利安好脫離地球軌道的方式,由於三鍋家的火箭推力不足,曼加利安使用的是探測器搭載的發動機,從地球軌道上一圈圈加速,最後當遠地點能夠著火星時即前往火星,看起來很NB是吧,但這是無奈之舉,犧牲載荷換來抵達火星。

印度的探月計劃

在這個上我們不貶低印度,但說實話印度的探月計劃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中國在嫦娥工程上進展異常順利,這成功的刺激了世界上不少航天大國,當然自封為亞洲第一的印度自然不例外。

成功了一半的月船一號

2008年10月22日在印度斯利哈里柯塔島發射的月船一號是印度第一個月球探測器,該探測器在發射質量1380千克,月球入軌質量為675千克,著陸倉質量152千克。

月船一號還開放攜帶了6件來自美國國家宇航局、歐洲空間局和保加利亞航空航天局等國際航天組織的設備,印度人花樣還是很多的,一個數百千克的月軌探測器,還能這樣玩?

與大多無人探測器一樣,進入月球軌道還是霍曼轉移慢慢爬上去比多,畢竟探測器不比載人航天趕時間。原計劃月船一號打算在在軌工作超過2年,探測包括月球表面以及生化特性與繪製3D地圖等,但很可惜在軌不足一年的月船一號在2009年8月9日失去聯繫,印度探月項目部負責人稱月船一號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任務。這話還算靠譜,畢竟也工作了大半年!

悲劇的月船二號

月船一號的成功無疑給了印度人極大的信心,好大喜功的印度人緊接著展開了月船二號月面著陸器的設計與研製工作(其實早期工作在月船一號發射前就已經展開)。

雄心勃勃的印度人直接將月船二號從一號的軌道器升級為了軌道器+登陸器+探測車的經典結構,最早從前蘇聯的無人探測經典結構開始,到最近中國嫦娥系列登陸探測器,無一不是用這樣的經典結構,其實這種結構是阿波羅登月飛船用的也是這種結構,只不過它需要返回,而無人登陸探測器不需要返回而已!

月船二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附近的曼齊尼C隕石坑和辛普路斯N隕石坑之間的高地平原登陸,緯度為南緯70°,當然這是月球正面區域,印度還不足以通過背面測控登陸的技術。這裡著重要提一下的是,月船二號的登陸器是由俄羅斯宇航局負責的,印度只負責軌道器與探測車,根據毛子和三鍋合作的先例來看,這為未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而且月船二號又雙叒叕的推遲發射,還未出發就為這次任務蒙上了一層陰影。

月船二號失聯

推遲N次的月船二號終於在2019年7月22日在印度東部安得拉邦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成功發射,8月20日近月減速入軌成功,9月2日,探測器與著陸器成功分離,9月7日,著陸器在月面2.1千米處失去聯繫。

月船二號落月軌跡

與各位瞭解的15×100千米落月軌道不一樣,三鍋家的月船二號是從100×100千米的軌道直接落月的,不知是三鍋家的技術特別好還是膽子特別大,從100千米軌道直接落月的風險是比較大的,月船二號的技術隱患來自兩個方向

1、印度的變推力火箭技術不過關

2、登陸器的懸停尋找著陸場技術不過關

前者是精確控制落月過程中的的火箭推力調整,後者是著陸場選擇,前者尤其,如果變推力火箭出現問題,那麼著陸失敗是100%的,但著陸場還是存在比較大的僥倖性,萬一落下去是片平地呢?但三鍋的運氣實在不太好,估計是在落月最後階段制動火箭出問題了。

我們還是希望印度的月船二號著陸器“維克拉姆”是軟著陸下去的,只是通訊系統除了點小故障,也許還有救,假如著陸器是硬著陸的話,這2.1千米高度砸下去,即使如月球表面重力只有地球的1/6也扛不住啊!

不過有一點很佩服印度,第一次就現場直播!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朋友取笑印度總理莫迪在ISRO發表的講話,他對科學家團隊表示,“生活中有起起伏伏,這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國家為你們驕傲。”“今天發生的將使我們更加強大、做的更好。”其實他說的很好,而且態度也很端正,正視自身的問題,並且給予科學團隊的工作予以肯定與鼓勵,也給他們畫個大餅,三點都做到了,但我們不知道ISRO的老大聽懂了沒。無論印度未來的發展如何,我們祝願他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一帆風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射了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該探測器由印度自主研發,經費預算7300萬美元。

2014年9月24日,曼加里安號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開始環火飛行,將對火星的形態、大氣、礦物進行初步的分析。

對於該項目的支持,美國的深空測控網DSN將對這項探測任務提供支持,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方面提供的通訊支持,印度依靠自己的地面測控網還無法完成這項任務。

印度火星探測器拍回來的首張火星照片

所以,對於題目的解釋是:

印度並未登陸火星,而只是發射了環火的探測器罷了,上面搭載的科學載荷有限,只能對火星進行一些簡單的探測。

印度的月船二號著陸月球時失聯了,在距離月面2.1公里的時候失去聯繫,如果你瞭解月船二號之前的準備階段發生的故事的話,你應該就能知道為什麼會失敗了。總結一點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印度月船二號失聯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我是科幻船塢,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科學船塢


首先,印度登陸火星這是謠言,準確來說,是印度發射的曼加利安號進入了火星軌道。

而且這是在美國的深空測控網的幫助下做到的。

當然,這的確也是非常值得稱讚,這是印度的驕傲,也是亞洲的驕傲,是人類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

深空網是由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管理的一個先進的測控網,是為了對執行月球、行星和行星際探測任務的航天器進行跟蹤、導航與通信而建立的地基全球分佈測控網,可以提供雙向通信鏈路,對航天器進行指揮控制、跟蹤測量、遙測,以及接收圖像和科學數據等。

深空探測是指對月球和月球以遠的天體和空間進行的探測,對實施深空探測的航天器進行測控通信的系統稱為深空測控通信系統,它包括深空測控通信地面站和空間應答機兩大部分。

此次印度登月計劃同樣也是利用了美國的深空測控網,

2019年9月7日,凌晨2:15(北京時間7日凌晨4:45),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後面簡稱之)正式宣佈登月失敗:印度“月船2號”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里處失聯,根據現場發射中心的模擬視頻數據來看,這臺月球探測器是翻著跟頭摔下去的。

目前印度登月失敗的原因官方還沒有給出答案。總體而言,最大可能是兩方面的原因。

動力系統出現問題

月船2號本來定於7月15日發射,但《印度時報》報道,印度15日宣佈取消“月船2號”發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多名高級代表認為,此次發射取消或因為火箭發動機燃料洩漏。

也就是說月船2號此前就被爆出發動機存在問題,印度的月船2號採用5臺800牛的小發動機捆在一起,一方面是由於印度沒有大功率發動機,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研發成果可變推力技術。

而他們實現降落的方式也非常粗暴,就是直接關閉發動機實現降落,中國的嫦娥四號是採用了7500N變推力發動機,月球背面的地形則更為複雜,隕石坑更多,地勢更陡峭,為了避免撞到峭壁,嫦娥四號則採取了近乎垂直的著陸方式。

這給發動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可實現推力從1500N到7500N大範圍的連續變化,其性能指標比衝,單位質量內推進劑的量所產生的衝量,由原來的308秒提高到了310秒。同時,其外觀塗層更加美觀、壽命更長。因其性能高、適應性強、燃燒穩定、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等特點,它很好地承擔了嫦娥探測器近月制動、動力下降的主要動力,它能按照飛行器的控制指令準確快速改變推力,實現探測器的中途修正、近月制動及月面軟著陸。

但是,印度的發動機沒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根據推測,可能是發動機的推力不夠,導致著陸器失去了動力。


姿控系統出現問題

姿控系統,即姿態控制系統,是指對飛行器的姿態控制的一種系統,其基本任務是保證飛行器自在飛行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操作性。

因為按照媒體報道,“月船2號”著陸器在距月球2.1公里的高度上開始偏離軌道,失去與地面的聯繫。

姿態控制系統接受兩個方面的控制信息:一是來自姿態敏感器的信息,該信息是由於飛行器受干擾作用使姿態偏離原來狀態而產生的。姿態敏感器信息經過自動穩定裝置(控制器)生成控制信號,再通過伺服機構產生控制力。控制力作用於飛行器本體,使之叫到原來的姿態位置,這樣形成一個負反饋的閉環控制迴路,保證飛行器姿態穩定。另一個控制信息來自導航或制導系統,它們是飛行器機動轉彎的導引指令。

而著陸器與姿控系統失去聯絡,導致姿控系統無法對著陸器進行調整,從而出現了問題。

其實,印度此次登月計劃十分匆忙,雖然號稱從09年就已經開始準備,但是投入資金約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億元),這個資金投入非常小,美國的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總共耗資240億美元。而中國探月工程一期總經費就已經達到了14億元人民幣。

再加上印度並沒有掌握好動力系統,所以此次出問題是有先兆性的,科學本來就是在不斷失敗當中推動自己走得更好!

所以還是不要嘲笑,失敗是難免的,重要的是總結失敗,刨除失敗!


胖福的小木屋


印度可從未實現登陸火星,曾在美國的幫助下成功火星發射了一枚體積小巧的火星在軌探測器。此次月船2號計劃是希望在沒有登陸經驗的情況下登陸月球,難度要更高。

不管是中美俄哪個國家,航天探測都是由近到遠,從在軌到登陸的發展模式,求得就是個穩妥,為達到這個目的, 需要建設強大的航天發射和測控系統,尤其是深空探測,由於信號延時長達幾分鐘,需要讓探測器自動入軌,更需要精確測控提前設定好探測器的飛行程序。印度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背後站著的是美國,美國是當今深空航天探測測控系統建設最完備的國家,也是火星在軌或登陸探測成功次數最多的國家。印度是想要藉助美國的力量展示航天實力,同時展開國際競爭。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研發和發射總共耗資只有大約7000萬美元,經費僅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十分之一,是至今最省錢的火星探測項目,探測器總重1350公斤,只攜帶了15公斤的科學載荷,能夠進行的探測有限,看起來還是有點強的。

此次的月船2號,印度也保持了一貫的作風,那就是便宜,共投資1.4億美元,就完成了設備的選購、研發和發射及操控入軌的問題,但是整個項目過程中都不太穩妥,先是起落架問題,俄羅斯無法在印度要求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印度就自己研發,後來也遇到幾次火箭發動機和其他故障,發射延期幾次。好不容易經過1個月的繞地飛行導入月球軌道,僅通過一次變軌就進入了登月軌道,這些問題都不是很大,但是距離月球表面2.1公里的時候卻失聯了,說明測控體系還存在不足。除了技術的原因就是印度的航天目的的問題,可能他們想和別的國家競爭,月船2號想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一次性完成落月、繞月、巡月等任務。沒有成功登陸月球,說明印度航天技術肯定是存在不足的,月船2號失聯的原因可能是發動機問題導致的,現在印度已經找到了月船2號的墜落位置,在嘗試著重新聯繫,成功的幾率可能會比較低。

登陸月球也好登陸火星也罷,必須有實力雄厚的航天基礎,航天不是發射火箭那短暫的一兩百秒,而是在整個航天測控等系統的支撐下進行,登月未成功具體原因只有印度自己最清楚,就看他們未來如何發展航天了。


來看世界呀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軌道在地球的外側,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還要超過4000萬公里,而月球距離我們大約是38萬公里。可想而知登陸火星要遠難於登陸月球,但是印度在2013年11月5日發射的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並沒有在火星上著陸,只是繞火星運動的探測器,這幾乎省去了最難的一步。


印度的這個國家的太空探索可以說不走尋常路,每次探測活動的政治意義可能要大於科學意義,簡單的來說就是博一個名聲。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實現了在月面軟著陸,並且美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實現了載人登月,從1969-1972短短三年的時間進行了7次載人登月,其中失敗一次,成功六次共把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

而前蘇聯也在上個世紀把月球車送上月球表面,並且也實現了從月球表面返回,帶回月球表面岩石樣本,當然了在沒有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前提下前蘇聯不能實現載人登月,但是對月球的探測該有的步驟一個沒少。而我國是在最近二十年左右開始的月球探測,從飛掠月球、繞月再登月,最後在月球背面南極區域附近軟著陸,幾乎也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在進行。而印度就不同了,他們想盡快邁入航天大國,還不想投入太多資金,這也就出現了對月球的探測還沒有完成,直接就發射了一個火星探測器,現在又回過頭來發射月球著陸器月船二號,很可惜這一次登月活動失敗。但實際上月船二號從發射到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再開始繞月準備著陸,這前期的過程完成的都很好。但就是在距離月表2.1公里處,準備垂直著陸的時候和地球失去聯繫,最終導致月船二號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硬著陸在月表。至於原因為何,可能只有印度自己知道了。


科學黑洞


被印度寄予厚望的“月船2號”中的登月計劃宣告失敗,使得印度航天部門很受打擊。或許有很多朋友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前幾年印度不是已經都到了火星上了嗎?那麼遠的火星都能到達,為什麼距離很近的月球卻登陸不了呢?

早在2013年時,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就向火星發射了曼加里安號軌道探測器,十個月之後該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使印度成為繼美俄歐洲之後第4個成功進行火星軌道探測的國家,同時印度也是第1個向火星成功發射探測器的亞洲國家。


在這方面,印度的確是走在了我國前面的,本來我國是在印度的“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之前發射了“螢火1號”火星探測器,時間是2011年11月8日,這個重達110公斤的探測器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點火發射,沒想到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太不給力,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也未能按計劃變軌,導致螢火1號火星探測器成了太空垃圾。




而印度最終憑藉成功發射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為了亞洲第1個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發射曼加里安號進行火星探測時的費用極低,相當於美國宇航局同類計劃費用的1/10,可見印度在航天領域中是很擅長花小錢辦大事的。


火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要比月球遠得多,其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可達2.25億公里,最近時也有5460萬公里,而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只有38萬公里,最近時是36.3萬公里,最遠時也只是40.2萬公里,不足火星與地球距離的一個零頭。



既然如此,為什麼印度的探測器能夠成功到達火星,卻不能到達月球呢?實際上這兩件事是不能這樣比較的,因為印度的探測器到達火星,卻並沒有登陸火星,而印度的月船2號是要放置登陸器到月球上的,這兩件事中的關鍵難點都是登陸星球表面,軟著陸技術才是真正考驗航天能力的地方。


印度這次登月計劃的失敗就是敗在了其軟著陸技術不過關上面的,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里處出現了360度翻轉的現象,很明顯是著陸器上面的發動機控制不良造成的。

據說印度在這個只有20多公斤重的著陸器上放置了5個控制下降速度的縱向反推發動機,而控制橫向飛行速度平衡姿態的發動機則達到了8個,一般為認為發動機越多故障率越高。


而我國嫦娥4號探測器搭載的著陸器重達1噸多,其中的玉兔2號月球車就重達140多公斤,但這個著陸器卻只有一個縱向反推發動機,而且能做到全自動操作,就是說即便失去地面指揮中心的控制,該著陸器也會在全自動的模式下降落到地球上。

可見,印度在航天技術上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探索階段的失敗也是難免的,航天技術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湊合。

有消息稱我國將於明年用我們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第1顆火星探測器,並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巡,基本就是將嫦娥4號的探月活動照搬到火星上。



科普大世界


印度的確是探索過火星,但是至於有沒有登陸火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既然連月球都無法登陸,就更不要提登陸火星了,印度自身實力不過硬,又急於表現自己,所以這次登陸失敗也是在預料之中。


印度在2013年的時候曾經發射了一個名為曼加里安的火星探測器,那麼既然都說到了是火星探測器,那麼它自然是不具備登陸火星的能力的,登陸火星的,應該叫做火星車。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但是跟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有5500萬公里,最遠的時候距離則達到了4億公里,跟月地距離38萬千米比起來,遠了不止一點點,所以探測器自從發射之後就踏上了漫長的奔向火星的過程。

2013年11月5日成功發射,直到2014年9月24日,才抵達火星,經歷了超過10個月的飛行,整個過程飛行超過2億公里。至此,印度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進行火星探索的國家或者地區,前三者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可以說也是很不容易了,畢竟能夠發射火星探測器,那還是要點技術實力的。這個探測器重1.35噸,而造價可謂是刷新了火星探測器造價的最低記錄,僅僅7300萬美元。正因為此,該探測器還被《時代》週刊列為2014年25項年度最佳發明之一。


該探測器主要將對火星表面、天氣、礦藏等進行研究,尤其是重點尋找甲烷存在的證據。值得一提的是,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能夠僅僅通過一次嘗試就將探測器送達火星的,但是印度做到了,而且據說這是印度自主研發的。但是前幾天印度的月球探測器卻在快要著陸的時候失聯了,而這個時候距離成功軟著陸僅僅只剩下最後的2.1公里了,本以為印度會成為繼俄、美、中之後第四個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了,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這也引起了全世界範圍內的關注。


印度之前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僅僅只是到達了火星,並且在火星的軌道附近觀察火星,並沒有做到軟著陸,要知道月球距離地球這麼近印度都沒有成功遙控月球探測器成功軟著陸了,更不要提火星了,這麼遠的距離就更不好操控了。而印度之所以登月失敗,我想可能是因為運載火箭出現技術障礙,要怪就怪它故障出現的不是時候,然而這又是沒有辦法的事。而反觀我國,雖然目前還沒有發射火星探測器,但是卻一步一個腳印,堅持繞、落、回的三步走戰略,不僅成功將探測器送上月球,還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國家,看來印度還需努力才是啊!


鏡像宇宙


印度的確是探索過火星,但是至於有沒有登陸火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既然連月球都無法登陸,就更不要提登陸火星了,印度自身實力不過硬,又急於表現自己,所以這次登陸失敗也是在預料之中。

  印度在2013年的時候曾經發射了一個名為曼加里安的火星探測器,那麼既然都說到了是火星探測器,那麼它自然是不具備登陸火星的能力的,登陸火星的,應該叫做火星車。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但是跟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有5500萬公里,最遠的時候距離則達到了4億公里,跟月地距離38萬千米比起來,遠了不止一點點,所以探測器自從發射之後就踏上了漫長的奔向火星的過程。  

2013年11月5日成功發射,直到2014年9月24日,才抵達火星,經歷了超過10個月的飛行,整個過程飛行超過2億公里。至此,印度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進行火星探索的國家或者地區,前三者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可以說也是很不容易了,畢竟能夠發射火星探測器,那還是要點技術實力的。這個探測器重1.35噸,而造價可謂是刷新了火星探測器造價的最低記錄,僅僅7300萬美元。正因為此,該探測器還被《時代》週刊列為2014年25項年度最佳發明之一。

 該探測器主要將對火星表面、天氣、礦藏等進行研究,尤其是重點尋找甲烷存在的證據。值得一提的是,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能夠僅僅通過一次嘗試就將探測器送達火星的,但是印度做到了,而且據說這是印度自主研發的。但是前幾天印度的月球探測器卻在快要著陸的時候失聯了,而這個時候距離成功軟著陸僅僅只剩下最後的2.1公里了,本以為印度會成為繼俄、美、中之後第四個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了,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這也引起了全世界範圍內的關注。


不值得4730



印度登月失敗並不奇怪,印度本身的技術實力不過硬,又急於和東方大國一較高下,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月船二號在降落的過程中失去聯繫,導致探測器直接墜毀在月球表面。

既然印度連月球都無法登陸,火星就更不用說了,你要知道登陸火星遠比登陸月球要難多了,印度只是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登陸火星的說法根本就無從談起。


當然了,雖然印度登月失敗了,我們也沒必要嘲諷人家,畢竟在航空航天這個領域,失敗是常有的事,例如前段時間以色列登月也失敗了,我國的長征五號發射也受挫。

但印度有一點是我們無法比較的,印度今天的航空航天發展,背後都有美國和俄羅斯的幫助,而我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則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所以印度的航空航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國則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最後我國將在2020年將發射一枚火星探測器,屆時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夠將探測器送入火星的國家,但登陸火星的技術難度很大。

一個是火星距離我們太過於遙遠,第二個是火星的環境比較複雜,探測器的軟著陸是一個非常頭痛的難題,但考慮到我國的技術儲備,我想如果不出現太大的意外,應該是可以成功軟著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