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1平方釐米的手掌,竟能聚集
3500~4500個細菌,每個指甲縫內會有4.5~5萬個細菌。
你知道洗手也是有“國際標準”的嗎?
洗手有這些誤區
誤區1:用清水洗手
研究發現用清水洗手的效果遠低於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清水洗手不能徹底清除手上的致病菌,而肥皂和洗手液中含有一些破壞致病菌和和油脂的成分,可以很好地清潔雙手。

誤區2:接觸公共設施後不洗手
很多人在接觸電梯按鈕、
公交車扶手等公共設施後不洗手,而這些公共設施因為接觸的人比較多,難免含有大量致病菌。
因此在接觸公共設施後,尤其是要吃東西前,一定要用流動水洗手。
誤區3:過度洗手
過度洗手反而會破壞手上皮膚,形成肉眼看不到的潰破口,引起感染,降低皮膚抵抗力。
誤區4:共用毛巾
有的家庭共用毛巾,這非常不衛生。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有一條自己專用的毛巾,而且要經常清洗,用完後還應將毛巾掛在有陽光或通風處乾燥。
誤區5:經常採用抗菌洗手液
如果不在傳染病爆發期或傳播期,不建議普通民眾使用抗菌洗手液洗手。因為經常使用抗菌洗手液,反而會影響人的抵抗力。平時,用普通香皂或普通洗手液,配合流動水洗手就足夠了。
誤區6:溼紙巾代替洗手
溼紙巾只能作為沒條件洗手時的臨時替代方案,在有水時,應該儘量用流動水洗手。
正確的洗手定義是:
⊙ 吃東西前,上廁所後、幹完活/下班後,接觸錢幣後、去醫院/接觸病人後 等五種情境下每次都洗手。
⊙ 洗手時使用流動水沖洗。
⊙ 洗手時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潔用品。
⊙ 洗手時長不少於20秒。
洗手六步法
第一步:雙手手心相互搓洗(雙手合十搓五下);
第二步:雙手交叉搓洗手指縫(手心對手背,雙手交叉相疊,左右手交換各搓洗五下);
第三步:手心對手心搓洗手指縫(手心相對十指交錯,搓洗五下);
第四步: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於手心相互搓洗);
第五步: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
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或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手腕轉動搓洗,左右手相同。
閱讀更多 視知課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