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歲月辜負春光
您好,讓我來回答一下這個頗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吧。
首先,死亡是一種自然。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由生到死的過程。
有生就有死,所有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其次,不要恐懼死亡。
既然任何生命都要經歷從生到死的過程,死亡是客觀的不可避免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恐懼死亡呢?
普通人要死亡,達官貴人甚至帝王將相也要死亡。既然如此,我們還何懼死亡呢?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落葉之靜美,如此,則足矣!
其三,不要因為有死亡而產生消極思想。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在終點到來之前,人生有幾十年上百年的歷程。
因此,不能因為有死亡而對人生產生消極思想。
其四,正因為有死亡,我們更要珍惜生命。
我們要珍愛健康。
生命短暫,健康重要。我們要時時珍愛自己的身體,常鍛鍊,多休息,重營養,講衛生,心態平。
我們要珍惜時間。時間是生命的材料,不可浪費。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我們要努力拼博,大有作為。正因為人生苦短,所以要盡力活出風采,有作為,有貢獻,有成就,有美名留傳千古。這樣,才不枉人生,當那一天來臨時,我們才能含笑九泉。
我們要珍惜親情、愛情、友情,珍惜一切有緣人。生命有限,所以我們更要善待生命中遇到的親人、朋友和愛人啊,也要善待一切我們有緣相逢相識的有緣人啊!
因為我們最終將要孤獨地死去,所以才更要珍惜寶貴的活著啊!
您說,是這樣嗎?


賀點松以文濟世
不完全,但絕大多數都是
我以前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死了。那個夢很真實,真實到我醒來真的以為自己死了。那個感覺沒有恐懼,沒有任何情緒,真的,就因為沒有任何的情緒,反倒令我很什麼,講真,那個感覺我不知道怎麼形容,說是絕望但是比絕望還要絕望,比恐懼還要恐懼,比孤獨還要孤獨,我記得我當時的夢境是我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是那種絕對的黑,能吞噬光的黑,而我頭頂上方有個光點,無止境遠的光點,然後我就嚇醒了,感覺就是我上面說的。
我覺得死不代表真的死,因為這是說明死去的人在這個世界見不到了,所以我們就覺得死了就一無所有。人死我覺得有兩種,一種遺憾而死,一種充實心甘情願的離開。
VIDEO瞬間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曾這樣對鄧穎超說過:
“我一生都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對於你,我想有來生。”
孤獨,是紅塵中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因為有牽掛,所以才會身感孤獨。我們孤獨的來,孤獨的去,但能做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又有幾個?所以偉人也不能釋懷!
王國維曾有一句詩是這樣說的:
“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詩人以為自己能看破紅塵,但偶爾登高望遠,看到自己仍然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幾乎沒有人能夠真正超脫。
只要身在塵世,孤獨便不可避免,所以我們才看重親人,需要朋友。
但無論如何,許多人、許多事依然需要我們自己去處理,獨自去面對,孤獨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我們。
年長之後,親人會一個個的離我們而去,兒時的朋友會漸漸疏遠,而我們全部都無可奈何,人生終究是一場孤獨的旅程。
等我們老了,我們不可避免的要面對死亡,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可以坦然面對,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死後我們將會去向何方?我們不知道,只知道我們將會孤獨的前往,再無回頭的可能。
對於人生,哲學上有經典三問: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將去向何方?
每一個問題都是孤獨的,“去向何方”代表的就是我們終將孤獨的死去,然而我們卻對此毫無所知、無能為力。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很悲觀,因為確實如此。不過,對於人生,我還是很樂觀,既然歸途無法改變、不可避免,何妨享受這“短暫”的一生,將生命過得充實一些呢!
如此以來,即使孤獨的終點到了,留下的遺憾也會更少,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52youaremyeyes
孤獨死,從字面理解就是死的時候沒有人在身邊陪伴,很淒涼,悲慘,甚至很多天都沒有被人發現,真的後果很嚴重。不過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
——張愛玲,《愛》
這是張愛玲的風格,冷淡,理性,如果不是她真的要和你深入的話,的確沒有什麼可談的,的確就是孤獨,直到死亡。她的一生也是這樣的註腳。看上去連死都是那麼的浪漫,一般人無法企及,可是回到現實是怎樣呢?其實是窮困潦倒,即使房東不趕她走了,可是因為窮和病,知道時無多日而從容等待死神降臨,被發現時已經死了7天了。這樣的淒涼其實和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的,儘管後人的憐憫也可能在她眼裡是不屑一顧,因為她的秉性就是如此。她走的時間是1995年9月8日。這樣的結局也被人讚揚,說是孤獨的活著,哪管世人閒說,寂寞的離開,仍有餘響,至今不絕。
無論如何,還是免不了悲慘和淒涼。
對於80、90後的孩子,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境遇,可是真正該考慮這樣的問題的是他們的父母才對,而不是他們自己,何止他們,現在的老人孤獨的生活,寂寞的離去,生活中很多,說的再有詩意,也逃不過殘酷的現實。現實中的人們慾望越多,追求越高,就會離感情更遠,等到發現疏離,無法挽回,悲劇發生,外人只有唏噓,然後繼續勞碌奔波。現實如此,能怎樣呢?
唐詩宋詞古韻遺風
孤獨,是個中性詞,表意孤身一人,獨自相處。樂於孤獨的人,必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人。他們在孤獨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在獨處中汲取力量不斷成長。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害怕自己。你覺得孤獨的自己成不了事。可是,人生路漫漫,孤獨的時間那麼長,你總要學會孤獨。不在孤獨中爆發,便會在孤獨中死去。
親,別害怕孤獨,孤獨是讓你成長的一劑良藥,是讓你爆發的索引。
菩提樹下葉撕陽8199
生死是宇宙萬物輪迴規律,不可抗拒,只能依從。
作為人的我們應該坦然面對。敞開心扉快樂過好每一天,生活中學會面對一切挑戰,習慣成自然也就無所畏懼!
用戶8046956041813
這個問題有兩層意思,第一,將來是不是都得死去;第二是不是都要孤獨的死去。
首先,生與死是自然規律,人人平等,誰也無法逃脫。有長命百歲的,卻未見長生不老的。當然,沒有絕對的事情,隨著科學的高速發展,在若干年後也許人類真的能夠實現不老不死的目標。試想一下,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也是件挺好玩的事:人們用不著再去繳納養老保險,國家也不必為養老金的不足而傷腦筋;沒有了退休養老的問題,勞動力也不會再短缺,社會生產的成本將會大大降低,物價房價下降,生活壓力減輕;計劃生育將會被重新定位,成為一向極其重要的法律;長幼的稱呼問題會出現亂象和麻煩,成為專家研究的課題等等有趣的現象。
其次,對於孤獨終老的問題不必擔心,即便丁克一族也是不會出現的。如今社會公益福利事業日漸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越來越發達,各種各樣的養老陪護機構遍地開花,國家和社會對於老齡人群的關愛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視。將來 ,應對社會老齡化不再僅僅是一個社會現象,而會成為一項事業,一種頗具潛力的朝陽職業,會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躋身進來。科學的進步,信息智能化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們的信息溝通越來越緊密,也為老年人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放鬆心態,走出家門,去享受美好生活吧。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伴已不是夢,它就在你我身邊。
一絲垂綸
每個人都必定經歷孤獨的時候,我還年輕,卻總是一個人!習慣了!我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打算!
倪菇娘
基本都是孤獨的 不管已婚有子女 或者未婚 別指望你重病在床 子女都貼心照顧你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青草清青
人生何其短暫,好好把握未來幾十年,過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