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與“位子”

《左傳·昭公七年》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是幾朝元老,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大意就是提醒自己,每逢提拔任命時要愈加謹慎,一次提拔要低頭,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彎腰。

當官當有“低姿態”,越是成熟的麥子,頭垂得越低。正考父堅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低姿勢”,使其為官從政一直如履薄冰、兢兢業業、政績斐然。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三命而俯”的故事在給我們啟發的同時,也警示著後世的黨員幹部越是身居高位,越應放下架子,越是重任在肩,越是要始終與人民群眾“心相依,情相連”“同呼吸,共命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雖然道理簡單明瞭,但是,真正做到並非易事。工作中,仍有少數黨員幹部因為“位子”沒有擺正而拋錨“掉隊”。個別黨員幹部講究“有形式”“有內涵”,出行公車接送、前呼後擁、冠冕堂皇,吃飯山珍海味、美酒作伴,認為“當官就要高人一等”,以此顯示自己的身份。個別幹部喜歡戴官帽、打官腔、耍官架子,動不動就刷“存在感”、吆五吆喝六、訓斥別人,即使不認識的人,也能一下子“認出”他是個“官”。 

分析個別黨員幹部愛擺官架子,喜歡“當官做老爺”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則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個別黨員幹部沿襲封建社會思想,腦子裡缺失平等觀念,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只幹利官利己之事,充耳不聞群眾之聲,對做群眾工作指手畫腳、頤指氣使。二則是錯誤的權力觀作祟。一些人不是把手中掌握的權力用來為人民服務,而是作為炫耀的道具、謀利的工具,進而吃拿卡要,刁難群眾,面對群眾,高高在上、滿身官氣;面對群眾疾苦,無動於衷、漠不關心;與群眾進行交流,“官話”“套話”“空話”連篇,根本就不講“方言”。

有了“位子”,就擺“架子”,還耍“性子”,這類徒有其表的“官架子”行為,雖只存在於個別黨員幹部身上,但其危害性卻不可小覷,它就像一堵“隔心牆”,堵住了幹部與群眾間溝通的途徑,拉遠了彼此間的距離,喪失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最終損害幹群關係。

心繫群眾魚得水,背離群眾樹斷根。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群眾看一名幹部是否稱職,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樣子’做得好不好,有沒有‘官架子’”。就是要求黨員幹部堅守初心,保持“三命而俯”的“低姿態”,用手中的權力,履行好肩上的責任,做到權力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澱多少真情。要消滅“官架子”,就得擺正“位子”。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就應該嚴格自省自律,以身作則,放下架子、擺正位子、撲下身子,密切聯繫群眾和群眾走到一起、打成一片;就應該尊重群眾、關心群眾,廣納群言、瞭解實情,把心思用到謀事創業、用到為民造福上,以低調不彰的平民風格贏得人心,以低平不躁的平和心境淡泊明志,以低眉沉穩的踏實作風成就偉大的革命事業。

黨員幹部以怎樣的“架子”對待所擁有的“位子”,是對幹部權力觀、價值觀的考驗。作為服務人民群眾的公僕,不能花拳繡腿、眼高手低,不能光喊口號、不幹實事、不求實效。要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認認真真提升業務能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以過硬的本領、積極的工作態度踐行群眾路線,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來源:共產黨員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