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3年、5年和10年,會發生哪些併發症,如何做到早發現?

愛情小精靈


有了糖尿病問題,我們總是強調要好好的控制血糖,可控制血糖的最終目的,很多朋友卻並不清楚——糖尿病控制好血糖的最終目標,就是控制好血糖,減少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獲得更好的健康預後,減少糖尿病帶來的健康危害和健康風險,實際上,如果能夠合理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很多糖尿病人也完全可以和正常一樣過的健康而長壽!

糾正一個誤區,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幾率,與糖尿病的病程長短確實有一定的關係,但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點,比如說3年會發生哪些併發症,5年會發生哪些併發症,甚至說得了糖尿病,還能活多少年這樣的說法,會發生哪些併發症,預期壽命還有多少,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糖尿病的干預早晚,長期的血糖控制達標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簡單給大家介紹下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最常見的可以分為兩大類,大血管併發症和微血管併發症。

大血管併發症主要是指糖尿病帶來的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人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比例約為32%,其中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心衰。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是嚴重影響糖尿病人預後的併發症,大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人的高血糖、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等問題,會使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增多,最終引起血管內壁的炎性反應以及功能障礙,影響血管內壁的健康,同時糖尿病還會影響身體的脂質代謝過程,導致血脂代謝的異常,使脂質更易於在血管內皮下方形成堆積,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是心血管健康的獨立風險因素,想要控制好心血管疾病風險,控制好血糖尤為重要。

說完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再來說下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就更多了,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都屬於微血管併發症的範疇。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併發症之一。而統計研究發現,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出現腎臟併發症的幾率更高,我國約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糖尿病腎病,已經成為了慢性腎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血糖代謝的異常,糖尿病引起的腎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活等,都是導致腎臟健康發生損傷的影響因素。

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也是工作年齡段人群不可逆致盲的第一影響因素,幾乎絕大多數的增殖期的視網膜病變,其病因都是因為高血糖的長期影響,高血糖引起的多種代謝過程,都會引起微血管的損傷,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閉塞,血管支撐性減弱等問題,都是糖尿病導致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理。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屬於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併發症,病變可能會影響到中樞神經以及周圍神經,通常以周圍神經居多,實際上,我們常見的糖尿病足,就屬於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及血管病變的外在表現之一。其作用機理之一,就是因為高血糖使得葡萄糖在神經細胞外形成堆積,被體內的相關酶分解成山梨醇和果糖,而神經細胞中不含分解果糖的酶,就會導致這2種物質沉積於周圍神經,導致神經細胞內滲透壓增高, 神經細胞水腫及纖維變性壞死。因此,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也與高血糖的長期控制不良有著密切的關係。

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關鍵是要“早”!

隨著對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現代醫學越來越強調對於糖尿病的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的重要性。

實際上,對於血糖代謝來說,如果能夠從發現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異常的糖尿病前期階段,就開始加強血糖的控制,是更好的減少新發糖尿病幾率,並且減少後續發展成糖尿病後,減少併發症的最佳做法。

如果知道血糖不正常了呢?如果等出現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等典型糖尿病症狀時再去檢查血糖,還是有點晚了,還是建議有條件的朋友,應該每年進行血糖檢查,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或體重超標肥胖等有高危風險的朋友,更應該加強血糖的定期測量,血糖的升高往往不是一下子升高的,及時的發現血糖的升高趨勢時,就通過生活上的飲食控制,加強運動等方面對血糖進行干預和控制,不但能夠減少新發糖尿病的發生幾率,減緩糖尿病的發展進程,即使一定時間後轉變為糖尿病問題後,對多年後的預後都有重要的意義。

這個話不是憑空說說的,我國涉及11萬人篩選,通過幾十年跟蹤的糖尿病預防研究——大慶研究,從數據上證明了這一點,具體的數據就不分享了,這項大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儘早的進行生活控制干預,能夠明顯的減少糖尿病的發病幾率,而儘早進行血糖代謝干預的人群,在發展為糖尿病以後,其健康獲益仍然是長期的,在大血管及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上,也要明顯低於未積極進行生活幹預的對照組人群。

因此,想要控制好糖尿病,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幾率,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儘早的進行對血糖升高問題進行早控制,早干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定期監測血糖,在發現血糖出現升高趨勢時,就及早的加強飲食控制和運動干預,把血糖儘可能的控制好,即使發展為糖尿病問題,也要積極的重視,在生活調理的同時,合理用藥把血糖指標控制好,才能夠更好的減少糖尿病對身體帶來的併發症和健康危害。


李藥師談健康


我媽媽就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從確診二型糖尿病,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了,一開始口服降糖藥物,到現在的注射胰島素,好在血糖水平控制的還算可以。

前三年並沒有明顯的併發症,主要是體重的下降,誰見了她都說她瘦了,還有就是很容易感覺到餓,有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有可能會感覺到低血糖,好在後面一直比較注意,血糖水平穩定了以後,也就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了。

如今最主要的併發症就是周圍神經病變,她的胳膊經常會疼,有時候腿也會感覺到疼,好像是針扎,又好像是蟲咬,也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好轉了一些,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

當初發現糖尿病的時候,因為她總覺得自己容易餓,而且還容易口渴,水喝多了就會經常上廁所。一開始沒注意,以為是工作太忙太累導致的,後來一直消瘦,一查血糖竟然高到了十五點多,確診了二型糖尿病。

想要早發現,一定要養成健康體檢的好習慣,就因為工作太忙,雖然自己就是醫生,卻一直沒有做好體檢,所以才發現的那麼晚,如果發現的早一些,可能會控制得更好一些。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說起糖尿病,還是比較關注的,因為我的媽媽就是糖尿病患者,而且從確診二型糖尿病到現在也有快20年了,甚至媽媽家還是糖尿病的高發家族,媽媽這一輩一共5名成員,只有一個舅舅不是糖尿病了。

糖尿病3年、5年和10年會發生那些併發症呢?

其實糖尿病就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所謂的遺傳基因主要是遺傳易感性,這一點和抑鬱症的遺傳是相類似的,對於我而言,因為媽媽的高發家族,加上我的體重,以及我運動很少的行為特點,我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可能要比普通人還要高的多了,所以好像也應該控制一下自己的體重了。

關於併發症,老媽得病快20年,目前正在注射胰島素,確實也出現了一些輕微的併發症,比如曾經有過眼底出血,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那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很不理想。當醫生的治不了自己的家人,家人也不會聽我們的,反覆叮囑要按時服藥,但還是偷偷的更換了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只是說吃了保健品自己的血糖都降下來了,後來證實也是騙人的。

所以在我看來糖尿病的併發症並不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出現的,確實可能出現,但是否出現,以及併發症的嚴重與否,最主要還是要看血糖的長期控制情況,如果血糖始終控制的很理想,比如通過運動和飲食的方式調整自己的血糖,甚至連藥都不用吃。

另外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血管病變,想我媽媽出現的眼底出血就是微血管病變,而大血管病變主要指的是心血管和腦血管的病變。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也就是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病變,最好的辦法就是嚴格控制血糖。

其實就像我說的,糖尿病和抑鬱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遺傳易感性,都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症狀,相比較而言我覺得糖尿病更好控制,因為晨起測個指尖血糖就知道血糖的具體數值了。所以既然完全可以通過服藥、飲食和運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血糖,那為什麼我們不好好的控制血糖,不管是3年,5年,還是10年,都遠離糖尿病的併發症呢。

我不是糖尿病專科醫生,但我是糖尿病家屬,有問題可以大家一起討論下,多學些知識總是有用到嘛。


我說精神


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陳立夫都是糖尿病,卻不妨礙他們活過百歲而且基本沒有併發症。關鍵在於調理方法要得當,給你一些建議,不一定能讓你徹底康復,但一定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糖尿病主要有四種類型,一型,二型,應激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來自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二型與胰島素相對不足,高脂血症相關。這裡面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應激型糖尿病,又稱作特殊類型糖尿病,以前僅特指少量燒傷病人等情況,但是現在發現,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顯應激反應。大量的應激型糖尿病被錯誤的歸入二型糖尿病,用胰島素相對不足這個思路來治療,盲目降糖,過度控制,大量運動,反而令血糖和身體狀況惡化。糖尿病一定要先識別糖尿病類型再做對應調理。

很多醫生一提糖尿病就說胰島素不足,胰島素抵抗,卻不理解胰島素抵抗的原因,只是不斷加大降糖藥或胰島素劑量用來降糖,忽略了身體的升糖激素——腎上腺素、胰高糖素的作用,這是不合理的做法。很多糖尿病患者同時伴有胰高糖素異常升高,或者稱為胰高糖素血癥,這其實是身體在進行主動升糖動作,在胰高糖素作用下,胰島素必然受到抑制。

很少有人注意壓力帶來的血糖影響,但是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已經證實,持續緊張與壓力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誘因!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大腦為了保證正常運轉,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體會出現低血糖狀況。糖作為能量的主要來源,一旦低血糖情況發生,身體會啟動低血糖應激反應,胰高糖素升高,胰島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質以及脂肪都會通過糖異生作用轉化為血糖,提高身體的血糖儲備。

如果低血糖情況反覆出現,身體會處於戰備狀態,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擁有最強的升糖作用),持續提升胰高糖素——身體最主要的升糖激素,用來規避低血糖風險,(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險的多,短期的低血糖就會有致命損害)導致血糖居高不下。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可能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每一次低血糖,都會使下一次應激反應更容易出現,也會使血糖儲備變得更高。這就是為什麼普通人血糖2.8以下才會低血糖,而糖尿病人血糖3.9就會低血糖,有的應激反應嚴重的人,甚至血糖降到5就會低血糖!

如果日常飲食控制嚴格,又服用阿卡波糖類“糖吸收抑制劑”,容易造成肝糖原儲備不足。缺乏了肝糖原的調節作用,運動或者情緒激動,都極易發生低血糖。有的醫生建議節食,建議運動降糖,建議血糖嚴格控制,卻不懂防範低血糖風險,即使口袋放兩顆糖,也抵擋不了低血糖對身體的傷害,當你感覺低血糖,傷害已經發生。最危險的是,你可能沒有機會拿出口袋裡的糖!

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糖對於身體的重要性!一旦糖缺乏,身體進入低血糖狀態,即刻就會損及大腦、心臟等重要的器官!高血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久的高血糖,可能會導致併發症的發生。但是,低血糖卻是時刻可以要人命的!

任何人都應該知道低血糖的危險!與高血糖不同,低血糖的危險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呈現,並且,如果低血糖得不到及時解決,身體各個器官都會持續衰竭!比如肝腎功能衰竭,昏迷,蛋白質脂肪被迫通過糖異生轉化成血糖,產生大量尿酸丙酮酸導致酮症酸中毒,而這些,也正是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與多種日常因素息息相關。醫療對糖尿病的影響只有8%,所以,除了藥物控糖,更要從能量代謝,激素調節,甚至細胞營養利用的層面來分析血糖高的各種可能。

怎麼判斷自己是應激反應導致的血糖高?

要看你有沒有下列低血糖症狀: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出汗、飢餓、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以及腦功能障礙的表現,初期表現為精神不集中、思維和語言遲鈍、頭暈、嗜睡、躁動、易怒、行為怪異等精神症狀,嚴重者出現驚厥、昏迷。

如果經常飢餓,心慌,易怒等症狀,或者突然血糖異常升高,那麼很大可能有應激反應。進一步可以檢測腎上腺皮質激素(GC)和胰高糖素含量。

調理糖尿病要均衡營養,全面調理,飲食,運動,情緒,呼吸,放鬆訓練等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不要只注重降低血糖,更要消除低血糖應激反應,避免身體主動升糖。

Vista血糖調理五原則:

第一,調節血脂

我們在北京延慶的療養院幫助大量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減肥降低血脂,血糖可以恢復正常。原因在於血脂高的狀態,身體利用血糖的效率大打折扣,換句話說,高脂血症患者需要更高的血糖才能滿足身體需求,需要做的是降低高血脂而不是降糖。

要注意不要吃大量精緻米麵類食物,這種食物升糖過快降糖也快,然後過量的糖會轉化成膽固醇,這才是血脂高從而影響糖代謝最容易被忽視的原因!

第二,定時進餐

糙米、雜豆、魚、肉、蔬菜都要均衡攝入。不需要節食,務必遠離低血糖狀況,雜豆和糙米因為富含纖維素或者直接補充纖維素,可以讓糖和脂類緩慢吸收,不會出現血糖和血脂的過山車變化。補充維生素B族,幫助身體正常實現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

第三,篩查應激反應

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身體在急需血糖時會大量釋放胰高糖素來提升血糖同時抑制胰島素作用。導致應激反應的可能情況有:熬夜!長期加班勞累(包括腦力勞動,大腦需要大量的血糖來提供能量),緊張!恐懼或者壓力等負面情緒。飲食作息規律,注意休息和放鬆!很多人都不懂如何放鬆,即便睡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需要學習春山步療和自我放鬆導引等放鬆訓練。

第四,注意檢測血糖

又不要過於強調低血糖。要明白糖尿病人需要的血糖要高過一般人,只有消除了應激反應和其他原因導致的胰島素抵抗,血糖自然會回落。如果通過藥物調節過低,反而會激發身體調高血糖的動作,加重肝臟負擔。

第五,堅持腹式呼吸

缺氧與有氧,糖代謝獲得的能量有19倍的差異!很多人呼吸太淺,前半口氣還沒進去,後半口氣已經吐出來了,沒有實現氣體交換,身體實際處於長期缺氧狀態。能量不足也會導致身體主動升糖!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有疲乏無力的症狀。練習吸氣時鼓肚子,可以滿足足夠的氧氣供應。足量的氧氣可以幫助身體實現正常代謝反應,讓能量充足同時減少了對身體有害的代謝廢物。

現在更多的糖尿病患者並沒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卻普遍有疲乏無力等能量不足狀況,說明更多的是血糖代謝問題和能量利用問題,一味的降糖只會加重能量不足惡化病情。

最後,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可能至始至終都在製造身體對高血糖的需求,而你所用的藥物可能更進一步加快了這種發展趨勢,如果你願意停下來,聽一聽身體的聲音,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會發現,血糖紊亂狀況很容易改變。


之前在療養院指導慢病康復,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等多種慢病非藥物調理方法,都在我的悟空問答,可搜索查看。有血糖問題諮詢,可留言。

vista專注非藥物調理,給你的全是乾貨!在悟空的303個回答。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感謝點贊關注轉發!


vista營養師


得了糖尿病會怎麼樣?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為主的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

我們先看看近來歷史上哪些人有過糖尿病:

1. 十大元帥之首朱德:做操做了60年

朱德總司令在有二十年糖尿病的情況下活到了90歲的高壽,與他平常愛運動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堅持最好的運動就是做了長達60多年、自創的體操,被大家稱之為“朱德操”。

2.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寫“一筆字”星雲大師也有糖尿病,但他每天堅持書法寫作。

3.周恩來總理妻子鄧穎超: 堅持散步降血糖1953年,49歲的鄧穎超被查出了糖尿病,鄧穎超在自己的文章中記載,她當時的體重是十年來最高的體重,既然根源從這裡來,就從這裡治療。

糖尿病是由什麼病因引起的呢!

1.遺傳因素 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係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

2.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表現:

多吃多喝多尿少體重,乏力肥胖

糖尿病有些什麼樣的併發症?

分為五個方面:

1.心血管病變 心臟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

2.腦血管病變:腦動脈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出血、腦萎縮等。

3.腎血管病變:主要表為糖尿病腎病.

4.下肢動脈病變:主要表現為糖尿病足

5.眼底微血管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的可以導致眼底出血和視網膜脫落。

我們體內不僅有降血糖的胰島素,還是升高的血糖 的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二個是相輔相成的。長期的高血糖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那麼我把血糖降低點是不是就好些呢?並不是這樣的,太低了反不好,血液裡面能量太少了,整個人都 沒有能量來供應,是會死人的。為什麼我會交代有些病人口袋裡面準備糖果,就是為了防止低血糖。

如何來判斷自己血糖降得過低了呢?

低血糖最早出現的症狀有: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麻木和無力,同時有頭暈、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錯亂等神經症狀。繼續發展,則出現劇烈頭痛、言語模糊不清、答非所問、反應遲鈍、眼前發黑、視物。


刀兒匠一李


糖尿病的併發症與哪些因素有關?

糖尿病並不一定發生併發症。如果空腹血糖小於6,餐後血糖小於8,一般來說併發症幾乎沒有。如果空腹血糖小於7,HbA1c小於6.5也是可以二十年左右無併發症。

糖尿病併發症主要引發的病因是高血糖,如空腹血糖8到10或者更高一些,可能五年左右會引起其他疾病。糖尿病人可以通過調整飲食減肥、適當運動、服用降糖藥物等方式來控制血糖穩定,如果還希望再活二十年以上應空腹血糖小於7。

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有神經末稍病變、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

1、視網膜病變:最容易發生的神經末梢病變,發病概率最高。開始時視力下降,嚴重者可以導致失明。初發糖尿病應進行眼底檢查,方便以後對照發現病情進展變化。

2、腎臟病變:屬於微血管病變。腎功能下降,甚至腎衰。化驗尿常規可以幫助早期發現。

3、神經未稍病變:如手指、腳趾麻木,皮膚刺痛等。

4、糖尿病足:大血管病變,如下肢浮腫、腳出現經久不愈的潰瘍。

5、高血壓,心臟血管病變。

6、由高血糖引起的多種癌症。

但是上述六種,只是高血糖引發的併發症。而最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呼吸睡眠低通氣綜合徵,病因不明,此徵發病率達百分之七十左右,即糖尿病病人睡眠時低通氣時,血紅細胞攜帶氧氣量不足即Osahs,在血糖控制很好時也會發生,只是症狀有輕有重。最輕的缺氧,一年只有一到二次明顯缺氧。一般症狀一夜發生十次以上缺氧,引發睡眠中間多次覺醒。嚴重時經常呼吸中斷,無法完成一個九十分鐘睡眠週期,並且需要:帶呼吸機或者吸純氧、用製氧機或者需要臨時輸血提高血紅蛋白濃度。因此,睡眠缺氧才是糖尿病人第一影響壽命的併發症,並且無特效藥。



湯之銘


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證”,進一步分,可以分為:上消、中消、下消。

主要的表現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疲乏等主要特徵的綜合症狀。

主要是和肺、胃、腎有關,和飲食習慣也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說3年、5年、10年具體會發生哪些併發症?

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所以很難有準確的、統一的“答案”。

如果已經發現或者確診為糖尿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其實早發現,或者早點兒預防反而是更關鍵。

如何預防呢?

第一、保持適度的運動。

可能有的朋友會問:什麼才是適度?

就是運動後,第二天不感覺疲勞為度。

運動的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但是一定是有氧運動,比較舒緩的運動。

特別激烈的運動和無氧運動都不建議去做。

第二、就是飲食了。

多素、少葷、少食、多餐。

第三、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要熬夜,早睡早起,戒菸、戒酒。

第四、控制體重,特別是腹圍。

這些都是我們預防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如何提前發現糖尿病

主要有以下這幾個表現:

多尿

口渴

體重減輕

容易疲勞

視力減退加快

性生活質量下降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遠離糖尿病。健康生活!


譚王頁


糖尿病作為一種常見慢性病,需要終身攜帶。正如題目所說,與之戰鬥三、五、十年乃至終身。而且併發症作為糖尿病的“殺手鐧”,是人群健康的重要威脅。伴隨著3年、5年、10年等時間的延長,併發症的出現概率會越來越高,併發症的嚴重性也越來越大,但這不意味著到3年,到5年一定會發生。因此,在這裡我主要說說併發症都哪些?該如何及早發現?

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全身微循環的障礙,可以發生在心臟血管、腦血管、眼的視網膜、四肢周邊血管及腎臟,也可引起神經病變: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俗稱“糖尿眼”;
  • 糖尿病腎病:俗稱“糖尿腎”;
  •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下肢、手臂、手指出現劇烈疼痛刺痛、燒灼、麻木感,持續性異感痛,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情緒(焦慮、憂鬱);
  • 糖尿病足:俗稱“糖尿腳“;
  • 心血管疾病,俗稱“糖尿心”;

如何及早發現

  • 自我監測,控制好血糖,及時發現血糖異常

  • 學會體檢,儘量包含糖尿病容易累及的器官

  • 提高警惕,瞭解常見併發症,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及早就醫,定期複檢。遵循醫囑,合理治療,可以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高山話健康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造成的併發症。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涉及的因素比較多,但是首要的因素就是患者血糖的水平。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在兩三年之內就可能發生慢性併發症,如果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可能終身都不發生併發症。在我印象當中,宋美齡好像就有糖尿病,由於血糖一直得到良好的控制,宋美齡活過了100歲!

所以題主提出的三年五年十年會出現什麼併發症,這個還真的就不好說,完全取決於患者的血糖水平如何。

糖尿病的併發症有急性併發症和慢性併發症兩種。

急性併發症發病急,有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危及生命。最常見的就是低血糖,雖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偏高,但是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當中卻非常容易發生低血糖。低血糖發生時有心慌,出汗,手抖,頭暈等症狀,嚴重時會昏迷。所以糖尿病人要常備小甜點,以備不時之需。還有酮症酸中毒、高血糖危象等,有多飲、乏力、噁心、休克等。

重點講講糖尿病慢性併發症。高血糖主要損害血管神經,引起各個器官功能障礙。影響大血管時,主要表現為血管堵塞性病變,象冠心病、腦梗等,表現為胸悶心慌氣短,頭暈暈厥偏癱等症狀。影響到下肢血管時,出現腳的感覺異常,末梢皮膚潰瘍,直至整個腳感染壞死。影響到小血管時,主要損害眼睛和腎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只有視物模糊,嚴重時失明。糖尿病腎病早期無症狀,只有尿常規出現蛋白尿。晚期則是尿毒症。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是末梢神經感覺異常。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一旦出現明顯症狀,器官功能已經出現不可逆的損傷。所以重在預防以及早期發現。預防其實就是要注意嚴格控制血糖,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血糖檢測和糖尿病教育五項措施,只要執行到位,大多數糖尿病人的血糖都難有效降低控制,也就能有效避免併發症發生。同時注意定期體檢,可以發現隱匿期的糖尿病併發症,及早干預,能挽救器官功能。

我是福爸,臨床營養師,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就點個讚唄😜 關注我的頭條號,獲得更多營養健康資訊。


福爸聊營養


得了糖尿病5年、10年和20年,會發生哪些併發症,這個還真沒有一個準確的研究數據。因為每個人的血糖控制情況不一樣,出現併發症的時間自然也不一樣。但若要問,有多少比例的糖尿病人會出現併發症,還是有個參考數值的。具體如下:

  1、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為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2、病程在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腎病的發生概可達到10%-20%。

  3、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20-40%的人會出現視網膜病變,8%視力喪失。

  4、糖尿病足的發生率高達15%,即便截肢存活率也非常低下。

  5、病程為5年、10年、20年的糖尿病患者,併發神經病變的概率分別可達到30%-40%、60%-70%、90%。

  

  這組數據看起來還挺嚇人的,主要是因為我國大部分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狀況較差,有相當一部分人還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甚至有的人明知自己有糖尿病也不在乎,最終招致了各種併發症,自食惡果。

  那麼,糖友該如何做,才能遠離併發症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預防併發症的最好辦法,就是積極控制血糖,並定期檢查身體各項指標。很多人覺得檢查就是浪費錢,對糖尿病人來說,檢查是預防併發症的關鍵措施。

  

  糖尿病人需要定期做哪些檢查呢?

  1、血糖、血壓、血脂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就是糖尿病,查血糖不就夠了嗎,為什麼還要我去檢查血壓和血脂呢?

  這主要是因為“三高”之間,容易相互影響,通常患了三高之中的一高,那麼,離另外兩個也不遠了。因此,需要經常檢查,及早預防。

  

  2、糖化血紅蛋白

  這是糖友必須做的檢查之一,它可以反映近期三個月來糖友控制的血糖情況。如果該指標偏高,就需要及時調整控糖方案。

  3、腎功能檢查,尿常規、尿蛋白與肌酐比值、血肌酐等。

  4、下肢動脈病變檢查,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篩查等。

  5、心臟檢查,標準12導聯心電圖、臥位和立位血壓等。

  

  6、神經檢查,四肢腱反射、音叉震動覺等。

  7、每天自查足部,如發現異常請及時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