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闺蜜过来和我诉苦,说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我听完她的讲述,含在嘴里的茶差点喷出来。
她的孩子十周岁生日,邀请了很多人来家里玩。
在派对上,她给孩子送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一套5册的阅读理解,一套3本的奥数习题,和一套价值不菲的原版英语小说。
不仅如此,闺蜜还送上了额外的“语音”礼包——当着众多孩子同学的面,她说:“孩子,妈妈希望你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只要肯吃苦、多用功,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话音刚落,原本情绪高涨的孩子,瞬间就变脸了,把几本书往地上一扔,跑到房间把自己关起来了。

闺蜜说:“这孩子就是爱使小性子,好好的聚会不欢而散,也弄得来参加的人都很尴尬。”
我笑着说:“要不下次你生日,我也给你送一套家务全书,然后再祝你多多劳动、成为更好的家庭主妇,你什么感觉嘛。”
闺蜜听了,沉默不语。
是啊,孩子就想在生日当天开开心心地玩一玩,结果还是被妈妈Cue到学习和成绩上,还当着众多同学的面,暗示自己学习不用功。
十岁的孩子,已经是要面子了的呀!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要么是不懂孩子要什么,要么是知道孩子要什么,却不拿它当回事。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而爱护孩子,就要从发现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需求做起。
看见孩子的需求,就是看见孩子本身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未被满足的需要,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比如一个人肚子饿,他就会去觅食;一个人感到总是被忽略,他就会到处找存在感。
孩子也是一样,他的各个行为背后,其实都暗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能通过孩子的行为,发现他背后的需求,那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也就多了几分。
曾有一个名为“孩子四年级,第一次玩离家出走”的帖子,引起了广泛热议。
发帖人是孩子爸爸,孩子正念四年级。当天晚上孩子去上篮球课,因为正值中秋节,教练给学生们一人发了一个月饼。
帖主觉得月饼质量不太好,就偷偷地扔了掉了。
回到家之后,他还和孩子闹别扭,自己进屋后就关了门。孩子不愿意进来,在外门摸摸索索待了好久。
最后,终于俩人又闹了起来,帖主冲着孩子喊道:“你给我滚蛋。”
孩子转身就走,在北京的深秋,半夜11点的时候。
虽然一番周折,孩子还是回家了,但是到事件的最后,孩子还是没有得到自己爸爸哪怕一丁点的理解。
因为他是这样对离家出走的孩子说的:“你记住,我永远不会主动去找你。因为找了第一次,你尝到甜头,就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离家出走!”
真是一篇布满了槽点的帖子。但是来不及吐槽,一位网友的评论戳中了我的泪点:
是啊,孩子卑微躲在家门外,不断制造一些响动,是为了父亲能主动开门,亲切地迎接自己回家。他珍惜一个廉价的月饼,无论如何也要吃,是为了能回应教练给他的重视,是因为他珍惜在球队找到了归属感。他在球场嚎啕大哭,不是舍不得一个月饼,而是在哭自己从未被父亲看见的心情。在这位父亲的叙述里,从头到尾自己都没错,他还感叹自己心好累,为带娃操碎了心。
可是我只看见一位高高在上的父亲,冷漠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哭和闹,却从不屈尊降贵,去看看孩子在呐喊着要什么。
没有心贴心地去感同身受,只是一味期望孩子满足自己的要求,哪里算得上是孩子的父亲,不过是带娃的机器罢了。
尊重孩子的需求,是爱孩子最高级的方式
光看到孩子的需求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需求。
电影《狗十三》里,李玩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很清楚自己女儿要什么,却选择敷衍着去应对。
李玩的父亲有了重组的家庭,他深知女儿对这件事是在意的,但是他却不用陪伴去化解李玩的落寞,只是打算用钱来解决问题。
他给李玩买狗、买旱冰鞋、买展览馆的票,因为比起花时间的陪伴,还是花钱来得方便。
李玩的狗丢了以后,他也知道李玩不开心,但是他补救的办法,却是买来另一只一模一样的狗。
毕竟,在李玩爸爸的眼里,自己做到这些已经很足够了,你李玩还要闹,那就是不懂事了,打你一顿,都是应该的。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做和我们自己一样。”
如果我们不想被敷衍,那就不要敷衍孩子;如果我们不想被忽略,那就不要忽略孩子。
尊重孩子的需求会很难么?
嗯哼参加《去哪儿的时候》,不愿意上交自己的玩具汽车,大哭大闹;一开始也不愿意参加游戏,只是在一边看着。
杜江没有骂他“不乖”,他知道孩子哭闹和不配合的背后,可能是对新环境的害怕,对游戏规则的陌生。所以他给了嗯哼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去熟悉。
所以有的时候,尊重孩子的需求并不难,只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
尊重孩子的需求,不意味着予取予求
最近在重看《家有儿女》,有一集觉得特别搞笑。
爸爸夏东海拿到了一万元的稿酬,答应给刘星买笔记本电脑。小雪知道了,提出想买一个服务器给自己做网站用;小雨听说了,也提出要买一架新的床。
这一万元的稿费,可不够买这三样大件。可是孩子们的要求都很合理呀,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呀?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困境:面对孩子的需求,我们并不是永远可以满足。
孩子要求买昂贵的玩具,或者出国旅游,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要求自己陪玩,可是自己做完家务已经很累了,精力上不允许;孩子希望自己能去学校参加课堂活动,可是又要上班,时间上不允许。有的时候我们会愧疚,觉得对不起孩子;有的时候又会骂孩子麻烦、太粘人、没事找事。
其实尊重孩子的需求,并不意味让孩子对自己予取予求。
谁也不是铁打的,不可能无限度去满足孩子。当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去肯定孩子的需求的合理性,然后再向孩子清楚表明约束和限制。
“宝贝,你想要去旅游是完全合理的,旅游多么好玩呀,我也很想去,只是现在我们暂时无法支付这个费用。”
“宝贝,妈妈知道你想吃糖,糖多甜呀。只是我们有过约定,今天不能再吃了,明天可以吃。”
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哪怕只有一两次,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重视和爱护。
李艾曾说,当年她妈妈独自抚养她长大,家里经济拮据,但是每到新年李艾妈妈都会“斥巨资”买一条漂亮的裙子,每周末再“豪气”地买一下包零食。
到如今,她都记得当时品尝零食和穿上新衣服时的幸福。
真正的富养,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美好。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体谅父母
有人说,中国的家庭里,父母总是在等着孩子一声谢谢,孩子却在等着父母的一声对不起。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父母的付出,总是没有落在孩子的需求上。
在《家有儿女》那一集里,夏东海稿酬被拖欠,可是既然答应孩子要买大件儿了,就一定要做到。于是他和刘梅去参加跳舞比赛,每天勤于练舞,希望可以获奖,用奖金来买东西。
孩子们知道了,都很体谅父母,纷纷说不用给自己买大件儿了。
孩子是我们行为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看见并尊重孩子的需求,不随意否定他们、批评他们,那么孩子也一定会体谅父母。
閱讀更多 又想寫點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