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這部90後動畫片《大耳朵圖圖》大家都看過吧!
這個會動耳神功,而且機靈淘氣的3歲小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鬧出了不少的笑話!
小時候我們常常都會被他給逗笑了。
但是現在重溫之後,發現這個三歲的小男孩給我們的帶來的思考,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01
性觀念:越逃避,越危險
小時候我們問爸爸媽媽我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會支支吾吾的,給我們開各種玩笑。
“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是從垃圾桶裡面撿的!”
“充話費送的!”
圖圖的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的!
有一次圖圖發現媽媽的胸部很“胖”。
他非常的好奇的問媽媽:“是不是偷吃了炸小肉丸?”
自己為什麼不像媽媽一樣,胸脯變得這麼“胖”呢?
媽媽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樣向圖圖解釋。
晚飯時,圖圖又連珠炮般地發問:
“媽媽生過圖圖了,爸爸什麼時候生小孩?”
“媽媽為什麼是女人,不是男人?”
……
面對圖圖的問題,爸爸媽媽終於躲不了了。
無奈之下,看了一大堆科普書,打算給孩子好好上一課。
可惜臨到頭來,相互推脫,不願開口。
一直以來,性教育都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痛點。
不好明說的語言,難以拿捏的尺度,所以,這也成了很多家庭教育中自動繞過的話題。
孩子們年齡還小,當然會天真的發問,而無所顧忌。
但是,迴避也不是一個好方法,很難會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疑惑。
導演透過圖圖爸媽的行為,告訴家長們。
越是逃避,越會讓孩子困惑。
不瞭解自己的生理構造,不清楚被侵犯可能帶來的危害。
很可能給孩子,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用孩子聽得懂的話,來教他學會認識自己,或許才是更正確的選擇。
在鄭淵潔童話裡,曾經將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器官,比作鑰匙和鎖。
只有經過雙方允許,鑰匙和鎖才可以配對。
小寶寶的出生,正是因為爸爸媽媽在其中注入了愛,用鑰匙打開了鎖。
對於大家來講,身體裡的鑰匙和鎖都是珍貴和私密的東西。
所以平時,我們會用衣服將它們保護起來,不可以隨便被其他人觸碰。
逃避不是辦法,“難以啟齒”的性教育,可以用童話給出答案。
02
死亡觀,未知生死,焉知生
和避諱性一樣,大人們也總是習慣性地避諱死亡。
每次提起,常常說的是:
“呸呸呸。”
《大耳朵圖圖》中,小朋友們面對平均壽命7年的小鸚鵡,第一次知道鳥兒會死去,身邊的小可愛們不會永遠陪伴我們。
而老師的話嚇壞了圖圖。
而圖圖也開始擔心起了牛爺爺和爸爸媽媽!
一臉疑惑的爸爸,沒有放在心上。
“小孩子一定受什麼刺激了。”
圖圖卻不得到一個確切答案。
看似突如其來的焦慮,實際是人之常情。
年幼時我們都曾沒心沒肺地揮霍時光,直到死亡和意外沒商量地就闖入了生活。
成長,或許是從意識到這一點開始的。
小麗面對圖圖的疑惑,媽媽選擇半哄半騙的形式來告訴圖圖:“我們會永遠的陪在你的身邊!”
直到瞞不過了,才開始嘗試直面這個問題,告訴孩子:
正因為會離去,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裡,盡力快樂地活著。
圖圖爸爸則更進一步,讓孩子領悟生命的意義。
他把全家帶到美術館,從畢加索的繪畫展開解讀。
“肉體存在的時間,並不是衡量生命的唯一標尺。
而百年之後依然滋養後世的創作,卻可以將人的生命無限延伸。”
曾經有人說,我們的教育裡,最缺的,就是死亡教育。
一份調查顯示,有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大人們的潛意識中,會覺得孩子無法面對死亡這個龐大的命題。
但閉口不談,不等於不復存在。
超級演說家中,劉媛媛談到小時候參加葬禮、直面死亡的經歷,曾經對自己生命觀的產生影響: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死亡做最充足的準備。
不是去準備一個盛大的葬禮,而是去準備一個值得一活的人生。”
林奕含曾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反問:
“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卻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生活中的種種困惑,被父母們以“小孩子不必懂”的理由,強壓下去。
但好的教育,不是避而不談。
閱讀更多 夏媽媽語文小課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