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海航母大戰,美國和日本都有航母沉沒,為何日本卻膽顫心驚?

範柯左


珊瑚海大海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儘管參加這次作戰的軍艦並不算多,交戰的規模不是很大。但珊瑚海海戰的意義卻是深遠的。它打破了以往海戰都是雙方軍艦接近到較近距離之內用艦炮解決問題的慣例,而是採用了遠程攻擊,雙方的軍艦根本沒有進入對方的視線之內,一切的打擊力量都來自上百海里以外的艦載機。整個海戰過程,沒有發射一枚炮彈或者魚雷。這種海戰為太平洋戰爭指出了方向。海戰中,日軍以更小的傷亡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美軍卻以成功阻止了日軍向南太平洋的擴張,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美軍的這種勝利,在不久後的中途島戰役中立即顯示了它的意義。

美國和日本都有航母沉沒,為何日本卻膽顫心驚?

  • 戰略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首次戰略計劃失敗

在珊瑚海海戰中,日軍的 “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和1 艘驅逐艦、3 艘小船沉沒;“翔鶴”號航空母艦受傷;約77 架飛機被擊毀,1047人傷亡。而美軍的 “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和1 艘驅逐艦、1 艘大型油船沉沒;“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受傷;飛機損失66 架,543 人傷亡。

這次海戰是美、日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首次交鋒,雙方參戰兵力相當。從戰術得失來看,美方的艦船損失數量要大於日軍,因此,日軍顯然取得了珊瑚海海戰的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從戰略上來看,美軍成功地迫使日軍不定期地推遲對莫爾茲比港的進攻作戰,從而挫敗了日本南下控制珊瑚海和澳大利亞的海上通道的戰略計劃。這顯然比戰術上的勝利要重要的多。

再看遠一點,假若把1942年5月第一週周未發生的珊瑚海海戰的後果同後續的事件聯繫起來,那麼美國毫無疑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弗萊切海軍少將的部隊成功地挫敗了日本南下控制珊瑚海和澳大利亞的海上通道的戰略計劃。自從珍珠港事件以來,日本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一次遭到沉重的心理打擊,這是一個使戰略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的事件。

  • 日軍受過高度訓練的飛行員之損失是無法再補充的

此外,日軍在珊瑚海海戰中受傷的“翔鶴”號航空母艦,至少需要1 個月才能修復;“瑞鶴”號雖然沒有受傷,但由於飛行人員嚴重缺員,也不能很快參加作戰,同時,這兩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幾乎全部損失,許多技術嫻熟的日本飛行員也被擊斃。這樣就使南雲編隊減少了三分之一的空中攻擊力量,對之後的中途島作戰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在珊瑚海戰役及中途島海戰之前,日本海軍的飛行員及戰機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是所向披靡。長期的作戰,使日軍培育出一群精英級的飛行員。日本可以生產許多替換的戰機及少數替換的航艦,但是再也無法替換擁有全世界最佳技巧的海軍飛行員,以此觀點來看,日本海軍飛行員的素質開始下降。


航神愛分享


家底不一樣,對摺損的心態就不一樣。這就好比你和馬雲,炒股一起虧了1000萬,你可能要去跳樓,他照樣開開心心去泡吧而且還點最好的洋酒。

美國的戰爭動員能力比日本強大得多,有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送往戰場,戰爭機器全開的話,幾個月就可以重建一條航母,但日本不行,日本是島國,石油、鋼鐵等物資嚴重依賴進口(或說掠奪),戰爭期間,海運被封鎖,日本的處境尤為艱難,所以每一條航母都是很精貴的。


人間戲


美國本土遠離太平洋戰場,沒有捱過一顆炸彈的襲擊,日本卻是地域狹窄四面環海,工業設施己被炸得千瘡百孔,日常本土不產原油,燃料的儲備異常緊張,日本的航母打沉一艘少一艘不可再生,美國卻是號稱是世界兵工廠,造軍艦造航母猶如是在流水線上生產的,速度超快,美國還造了不少小型的“吉普航母”,裝載一、二十架飛機照樣起作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大大小小生產了將近一百艘航母,所以美國滿不在乎航母損失幾艘航母,日本可是玩兒不起這個“燒錢俱樂部”的消耗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