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这是中国台湾女歌手张韶涵所演唱的《隐形的翅膀》。
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很为这个娇小的姑娘感到心疼。凭借偶像剧爆红,趁热打铁出了音乐专辑,然而就在她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遭到了母亲的侵犯,将她当做取款机一样消费,母女反目成仇。
张韶涵的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所幸的是她没有被打倒,凭借《歌手2018》再次翻红。我们为张韶涵鼓掌的同时,也为她的家庭唏嘘。她的母亲就是不懂得尊重张韶涵的自我空间,不断跨越两者界限,侵犯女儿的空间,想据为己有,而造成这样的悲剧。

守住我们自己的空间,同时懂得尊重别人的空间,是一门重要的心理学问。掌握了这个关键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加明白做人的一些准则。
在《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这本书里,便将“空间”这个概念介绍得十分透彻。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是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老师的著作。武志红老师,于2017年7月在“得到”app上开通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开始传授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该课程订阅人数超过20万人,在整个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本书更是凝聚了武志红老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他说:“如果你只看我一本书,那我推荐这一本!”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主要从觉知、空间、创造、现实、自由、无常这六个方面进行心理学剖析,打造模块化的心理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更好地了解他人,掌握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从而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整本书内容丰富,具有很多的知识点,其中我深有感触的便是第二章——空间。在这个网络信息快速发展,沟通方式越发便利的时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空间,显得越发重要。
武志红老师提倡的就是守住自己的空间、创造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同时共享一个平等共生空间。
1.拥有掌控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
一个舒服、安全的空间从可视化角度看,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它可以是一座房子,一个房间,也可以是一套带抽屉的桌椅,一个小帐篷,只要是能让自己拥有秘密空间感的就可以。
而这个安全空间从内在感受的角度看,就是一个让你的心灵感受到宁静、信任、归一的地方。
在我读小学以前,我一直与外婆住在一个房间,学习、写作业则用的是外公的办公桌,我像个小猴一样到处窜达。后来二年级时搬了新家,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整个房间。这个房间里记录了我的所有喜怒哀乐,还有偷偷藏起的小说,满满的属于我自己的幸福回忆。
不管是伤心哭泣,还是笑得忘乎所以,只要待在这个专属于我的房间里,我就很安心,很舒畅,这个房间由我全权掌控。家长不会去侵犯,他们尊重我的安全空间,也会保护好不让外人去打扰。
这就是安全空间的魅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空间里放心地释放自己,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宁静。
2.遵从自己的本心,坚持自我,维护个人工作的权利空间
对比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员工,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体制外的员工更具有激情和创造力。为什么?因为体制外的员工拥有更多的工作权利空间,而体制内的员工更多的是一种遵从,一种按部就班。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里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武志红老师在参加湖畔大学的心理学课时,支付宝首席执行官彭蕾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上司决定辞退一名普通员工,员工感到不服,于是公司决定让上司与员工进行辩论,并在公司内部网站上进行直播。
这就是充分尊重了员工的权利空间,而这位员工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权利空间。这样的辩论一定是对双方都有极大收获的,相信在这样公司里,员工都能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这将极大地推进公司发展。
如果我们的权利空间被剥夺,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我们却不能做主,那么,再高的热情也会被消磨殆尽,能力与热情发挥不出来,就无法指望我们本身、指望公司获得提升。
坚持我们的决定,听听我们本心的选择,从本心出发,追求工作的权利空间,才有更好的发展可能。
3.摆正自身强烈的控制感,正视自己对内部空间的需求
之前网上有个热议的的“车内五分钟”现象,就是下班开车到家后,很多人不会直接下车回家,而是在车里休息一下,听首音乐或者抽根烟,享受这美妙的五分钟。
在车里的这五分钟,就是属于自己的、完全可控的内部空间。这时,没有你控制不了的吵闹的孩子,没有你控制不了的琐碎的家庭事务。这时,你拥有的就是完全可控的五分钟。
而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五分钟。
对于内部空间的需求,是我们正常的需求。在这个可控的空间里,我们感到安全,感到舒适。只要这个控制感不是强烈到拒绝与外界交往,怀疑外界充满敌意,那么,这就是一个完全正常的需求。
但倘若我们拒绝社交,完完全全活在自我的内部空间里,我们控制着我们的一切。此刻的我们,也并不是快乐的,反而会很疲惫。
与外部的连结是我们的人性的需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将自己保护在内部空间里,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控制,虽然自己可控,但违背了人性,一样疲惫不堪。
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当满足自己对内部空间的需求,这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平静,也能够更加有创造力,以及对外界的应对力。
4. 与爱融合,在与他人的共生空间里建立并尊重规则
共生关系最普遍的就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曾经网上披露了一位26岁的成年男子,吃住在家,同时自己的内裤还由妈妈负责清洗。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妈妈的庇护下,寄生共享一个共生空间。
这名男子在与妈妈的共生空间里失去了平衡,过于依赖母亲,自身很难得到成长,也许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立即回到妈妈的怀抱,拒绝闯向外界。
还有一个相反的现象,我的一个朋友,因为母亲是单亲妈妈,他一直与母亲住在一起。有时下班回到家,他疲惫地靠在沙发上想要休息,此刻朋友的妈妈便会搬张凳子,围坐在他的身边,与他贴近,开始畅聊。
有时朋友忙得没时间吃饭,回到家,朋友妈妈便会立马给他做吃的,并且看着朋友吃,直到吃完了,才能安心。
朋友与他的妈妈在这个共生空间里同样失去了平衡,朋友母亲过于依赖朋友,想要把朋友保护在自己的空间里,让朋友很难有喘息的空间。
在一个共生的空间里,最好的相处模式便是做到两者平衡。以爱为出发点,制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平等的规则,并且去尊重这些规则,才能在这个共生空间里保持自我,不受限于对方,能够健康地成长。
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不管是独立还是共生,只有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安全、平静、舒适。
保护好自己的空间不受侵犯,正确看待我们对内部空间的需求,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安全空间和工作权利空间,同时在一个共生空间里保持平衡,不越限不侵犯,彼此尊重,才能得到双方的健康成长。
閱讀更多 遲雨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