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的教育減負和教育公平,其實是跨界“助攻”

當新的招生政策公佈時,很多人認為私立學校必須拿出部分學位參與排位是教育部門抑制私立學校發展的新舉動,對私立學校發展不利,國進民退等等。筆者認為此想法過於憂慮,其實這是私立學校的歷史轉折點和免費宣傳的好機會。打敗公立學校的可能不是老對手私立學校,而是跨界的教育改革。

我們以為的教育減負和教育公平,其實是跨界“助攻”

教育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

近十年來,為什麼私立學校的發展這麼迅猛,各項指標遠勝公辦學校?原因很多,比如“掐尖”、挖好老師、砸錢改善教學環境、少搞各類評比專心教學等等,這類分析文章很多,估計大家也很清楚兩者的差異之處。我們就不再展開分析,而是來談談教育改革是如何給義務教育階段的私立學校“助攻”的。

私立學校受熱捧,分析重點不再是學校品牌效應之類,而是家長的選擇趨同性。為什麼家長“投票”給私立學校?除了上面提到的好老師,好環境這些私立學校的優點,很多人忽視了一點,就是家長淳樸的心願: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大家回頭看看現在的小學教育,公辦小學的實際做法是:讓學校好好輔助家長教育小孩。

為什麼家長有這樣的感覺?看看抖音小視頻就知道了。家長負責批改作業(糾錯),家長負責教小孩知識(在錯點上重新建立正確的知識架構),最後家長進醫院了。

我們以為的教育減負和教育公平,其實是跨界“助攻”

思考維度不同,多數家長的輔導並不被孩子所理解

家長髮脾氣的原因主要不是小孩做錯題目,而是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小孩解釋錯誤的原因和引導孩子建立知識架構。這本來是學校教育的專業和本職工作,但通過作業批改這個途徑把責任轉嫁給家長,我們永遠不可能對孩子說:“這題你做錯了,明天回學校問老師怎麼做。”家長生氣的對象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面對錯題講不清原理,孩子也不明白,當然包括對教育改革的失望。(這是否佐證了最近教師子女成為高考狀元的比例較高的原因之一?)

讓家長參與到孩子學習中的這個想法,其原意是好的,但很快變成“惡意”,雖非其本意,但考慮不周的責任是客觀存在的。經過長時間的輔導作業過程中,家長逐漸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問題和短板一清二楚,但老師反而陷入了“將不識兵”的尷尬之中。對學生學習效果都不甚瞭解,談何因材施教?

缺少日常批改作業的環節,或者經過家長輔導後的作業完成質量太高了,老師以為孩子都懂了,試想一下這會導致什麼問題?作業完成很好,考試出來錯誤一堆。老師與學生之間批改作業這個日常聯繫紐帶缺失,單靠考試成績評估學生的知識薄弱點,無疑等同於宋代主帥平時不帶兵,靠出征檢閱時才見部將的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局面。您是否感到不可思議?雖然可以辯解一下老師在課堂上提問題也可以瞭解學生情況,但這真能和作業直觀反映每個學生情況的效果相提並論嗎?

而這個問題在私立學校是基本不存在的,所有作業均由老師批改,老師可以說比家長更清楚孩子的情況。家長需要做的只是關注考試成績,配合老師即可。把教育的責任交給老師,這是私立學校一個重要特徵,通過排位政策,勢必讓更多普通的家庭瞭解和傾向私立學校的做法,這就是一個口碑宣傳的好機會。

因此,私立學校拿出一些學位進行排位,其實會更受家長歡迎,如果私立學校排位的學費與公辦學校的持平,那對社會的吸引力更會激增。從最近一些城市公佈的對私立學校學位的分配和中籤幾率情況,確實在家長中反響很大,精明的家長還是很多的。

我們以為的教育減負和教育公平,其實是跨界“助攻”

私立學校的成功在於緊抓需求

第二個“助攻”就是,家長因批改作業而瞭解孩子情況後,負責任的家長在氣急敗壞之際,下意識就是立馬找培訓機構輔導自己的孩子,因此輔導機構也會從中受益,同時在收生和學科安排方面更精準。這也是為什麼越提倡學生減負、老師減負等,就越多學生報讀輔導班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培訓機構和私立學校廣泛合作的前提下,等於私立學校掌握了更多的學生信息,這對私立學校是有好處的。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不從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教育部門禁止“掐尖”、私立學校參與排位等政策的出臺,只是起到延緩公辦學校衰落的速度。一句“目的就是讓15%的學生做不完試卷”的大實話,驚醒了眾多的家長,話沒錯,但誰願意做這15%的其中之一?

學生減負、老師減負、學校減負,但不減反增的是考試難度和內容,其目的何在?筆者在網上找到了一個猜測,就是讓更多的學生轉讀技校,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基層技工。實情如何,讀者們可以思考分析一下。

可喜的是最近政策終於禁止了讓家長批改作業,但可惜的是,公立學校做法不變,家長仍需要在作業登記本上簽名,既然都要簽名了,家長還是得乖乖檢查作業,畢竟誰也不知道有什麼後果。“天下苦家長簽名久矣!”

我們以為的教育減負和教育公平,其實是跨界“助攻”

家長籤的不單是名字,還有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