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無限健制

每天10萬桶石油換基建?這筆生意靠不靠譜?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出國門,佈局海外。中國製造的形象,已經徹底告別了多年前衣服、玩具的廉價形象。

▲印度新德里排隊等待
中國手機門店開業的印度青年
中國製造的電子產品、汽車、機械已進入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的市場,而橋樑、電廠、高鐵等諸多種類的基礎設施建設“出口”,也成為中國企業在世界上的一張“新名片”。
▲出口海外的中國皮卡
就在十多天前,中國談成了一樁“大生意”,據觀察者網報道,在伊拉克官員率代表團訪華期間,伊拉克與中國正式啟動了“石油換重建”項目。根據協議,中國公司將參與伊拉克基礎設施重建工作,伊拉克則承諾每天向中國提供10萬桶石油。
在經歷了多年戰亂後,伊拉克很多基礎設施亟待重建或修復,據統計,伊拉克在基建上所需的資金額就高達880億美元,對現在百廢待興的伊拉克來說,這無疑是一筆鉅款,而發達國家開出的援助價碼,同樣也是伊拉克難以達到或接受的。
而中國伸出的橄欖枝則為事情帶來了轉機,據悉,在伊拉克與中國簽署的八項協議中,涉及了道路、鐵路網絡、住房、港口、醫院、學校、水壩、能源和運輸等多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一開始就將投資100億美元修建從伊拉克輸送石油到中國的基礎設施。
▲中國在伊拉克建設的電廠
此外,協議還涉及了伊拉克電力、製造業等工業部門,同時中國還會在伊拉克高等學府——巴格達大學中建立一座圖書館
▲中國為伊拉克修建的熱電廠
解決了該國20%的用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東西並不是無償援助,而是一樁實打實的鉅額貿易。中國承建伊拉克的基礎設施,伊拉克則需要每天向中國提供10萬桶石油。中國的石油公司將與伊拉克公司合作組建一家公司,在伊拉克全境內鑽探、開採石油。
▲伊拉克的煉油設施
乍看起來,這項協議與之前中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的合作項目並無太大區別,然而實際上還是“另有玄機”的。最大的特色在於“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伊拉克與中國的合作,走的是專門的結算通道,國內用人民幣結算,不動用外匯儲備。
▲中企與伊拉克企業開展合作項目
涉及國外與伊拉克合作的部分,中國則以美元為單位計算伊拉克石油的價值,用來抵扣援建項目的投資。在整個合作中,美元只是充當了計價工具的角色,中伊之間全程沒有美元參與交易。同時也避免了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合作帶來的影響。可以說,這項所謂“基建換石油”的合作,對中國與伊拉克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廣闊的非洲大陸,類似這樣的合作也在接二連三的上演,就在2019年10月16日,作為肯尼亞“世紀鐵路”蒙內鐵路的延長線,同樣是“中國標準中國製造”的內馬鐵路一期正式建成通車。
▲內馬鐵路於2019年10月16日通車運行
近2000名肯尼亞各界人士歡慶內馬一期的通車,當日在麥馬修站舉行的盛大通車慶祝儀式上,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在致辭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表達了真誠的感謝。廣大肯尼亞民眾也希望新鐵路能與原有的蒙內鐵路一起,拉動肯尼亞乃至非洲的經濟社會發展。
▲蒙內鐵路
而這項援建同樣也暗涵深意,由於蒙內鐵路和延長路段都是由中國公司承建,完全採用中國標準,由於這兩條鐵路在肯尼亞全國鐵路網乃至整個非洲的鐵路網中扮演著堪比“大動脈”一般的重要角色。
▲中國企業承建的安哥拉的本格拉鐵路
非洲境內多條重要鐵路都由中國承建
完全採用中國標準
因此未來肯尼亞的鐵路網建設,很大幾率仍會採用中國標準並由中國公司承建,這無疑將為中國企業在未來肯尼亞基建招標競爭中帶來巨大的“無形優勢”。
同時,肯尼亞隨著交通設施完善後日益增多的電力,通訊設施、港口建設等商業機會,中國企業的“一籃子”打包式服務同樣富有競爭力。
▲2018年7月5日
中國在吉布提投資建設的自貿區正式開園
如今,中國與非洲的經濟合作已逐步覆蓋醫療、工廠、鐵路、公路、金融、旅遊、電信、航空、廣電、教育、科技等領域。據統計,中非貿易總額2001年還是130億美元,到2018年已經增長為2042億美元,連續十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
▲1995-2005年中非貿易走勢圖
中國對非出口貿易比重逐年增長
2015年,非洲製造業生產總值的12%是由在非中資製造企業貢獻的,達到5000億美元,這些企業中有31%從事製造業、25%從事服務業、22%為貿易公司,15%從事建築及房地產行業;
據國際權威統計公司麥肯錫測算,在非中資企業目前已超過10000家,這些企業僱員中89%是當地人,提供就業崗位超過百萬個。
▲中國工人為非洲工人普及中文
據統計,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平均回報率為36%,中國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物美價廉的自然資源,還可充分利用港口使用、資源出口等便利條件。而非洲各國可以獲得精湛的生產工藝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提升本國製造業水平,解決就業,改善民生。
經貿往來的火熱必然帶動文化的交流,從2004年至今,非洲的孔子學院數量從0所驟增至48所,“學中文熱”在非洲也日漸興起,包括肯尼亞、烏干達、南非等國都將中文納入了中小學課程中,中文已經成為非洲英、法語等官方語言外的第二大語言。
▲非洲學生學習中文
在中東,經歷八年殘酷內戰的敘利亞同樣深陷窘境,由於戰爭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幾乎覆蓋敘利亞全部國土,戰亂導致敘利亞超過20萬平民喪生,超過500萬人淪為難民,現在的敘利亞急需解決勞動力短缺、設施重建、恢復生產等諸多問題。
▲敘利亞內戰前後街道對比
隨著政府軍逐漸收復敘利亞全國大部分領土,該國的重建也開始提上日程,和平時期的商機開始重新顯現,然而敘利亞與伊拉克一樣,令敘利亞最頭疼也是最緊迫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缺錢。
▲戰後敘利亞人修補佈滿彈孔的房屋
據敘利亞官方估算,該國的重建耗資需要花費1950億美元,而世界銀行的估計則更加悲觀,他們認為這項花費可能高達2500億美元,因此重建完全依靠自己對敘利亞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因為即使是戰前的敘利亞也付不起這筆鉅款:2010年敘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這一數字的25%。
▲千瘡百孔的敘利亞城市
顯然,敘利亞的重建需要各方協調共同參與,不過作為敘利亞亂局的始作俑者與“大金主”的西方各國卻早早的關閉了合作的大門。西方輿論界稱:“只要敘利亞現總統阿薩德還在任,就不會給敘利亞一分錢”。
2018年美國國務院也表示,在敘利亞沒有所謂的“政治轉型”前不會提供任何援助,甚至還撤回了已經準備援助敘利亞的資金,西方G7國家集團也很快跟進,宣佈不會向敘利亞施以援手
▲中國援助給敘利亞的救護車
正所謂“西方不亮東方亮”,西方將敘利亞拒之門外,中國的企業與援助卻主動上門,如今,在敘利亞大馬士革、阿勒頗等正在戰後重建的城鎮,大街小巷充斥著中國製造的衣物、縫紉機、手機甚至汽車等商品,在開展貿易的同時, 中方在戰爭期間還向敘利亞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商品、資金援助、食品與藥品,緩解了敘利亞的燃眉之急。
就在10月29日,中方援助敘利亞的1152噸大米與海關設施到達西班牙某港口,根據熱心網友推算,即使是以中國人均每年穀物消耗量測算(人均130公斤/年,敘利亞人的穀物攝入量顯然會比這個標準低很多),這批大米都可以滿足敘利亞超過1萬人在一年內的糧食需求,這幾乎相當於養活了敘利亞一個小型城鎮的全部人口。
而海關設備的援助,也有利於敘利亞重建其一度崩潰的邊檢系統,幫助他們重建貨物進出口查驗,恢復該國進出口貿易,促進經濟發展,長遠解決吃飯問題。而中國製造的海關設備,也讓敘利亞擺脫了對西方國家在這類產品上的依賴。
中國的實幹獲得了國內外網友的支持與好評,有國內網友評價“中國為敘利亞送來了大米,有些國家卻帶來了炸彈”。在外網上,很多敘利亞、伊拉克網友也發表了不少看法,他們感謝“中國的慷慨”,認為“某國摧毀一切,而中國則創造典範”。
▲2018年4月美英法空襲敘利亞
首都大馬士革火光爆炸接連不斷
幾乎就在中國對敘利亞開展援助的同時,俄羅斯國防部公佈了數張敘利亞的衛星圖像,圖片顯示,在今年8月至9月間,有多輛石油運輸車輛聚集在敘利亞的代爾祖爾省,可以看出,這些車輛在從事未經敘利亞官方許可的石油走私行為。
▲俄羅斯公佈的衛星圖
據悉在今年8月23日,衛星在代爾祖爾省東部發現了大約90輛車輛,其中包括23輛油罐車。9月5日,衛星在哈薩卡省又發現了25輛汽車,其中22輛是燃料卡車。9月8日該省區附近又發現32輛油罐車,在馬亞丁地區又發現41輛車,其中34輛是燃料卡車。
▲敘利亞的採油設施
巧合的是,這片產油區正是被美軍及其扶持的武裝勢力所佔據的,如此看來,儘管俄方指控“美國企業在美軍或私人傭兵保護下走私石油”是一家之言,但各方證據表明,事實與指控也是八九不離十了。
因為美國高層已經表示:部署在敘利亞產油區的部隊不會撤離,目的是“保護石油安全及反恐”....居然還宣稱“誰染指油田就打誰”,這樣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行霸權之能事,實在有夠露骨。
▲美國:我就明搶了,你能拿我怎麼辦
如果把中國的所作所為與西方一些國家的行為做對比,就不難發現兩者體現出的強烈反差感。正如伊拉克網友說的“提起美國就想到炸彈”一樣,某些國家不僅沒有在別人有難時伸出援手,反而還趁火打劫,誰是真合作,誰是偽君子,一目瞭然。
▲美軍從敘利亞撤軍時被民眾用水果與土豆“襲擊”
並被民眾怒斥為“美國騙子”
如今,從東南亞到中東,再到非洲、南美....,無論是國防,經貿,工業,基建還是文化等諸多領域,中國都在各國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建設性作用與巨大影響力。
▲今年7月4日,盧旺達警察方陣
手持97短突步槍,採用中式步伐
高喊中文口號接受檢閱
這種牢固的合作關係,不僅為雙方帶來了實在利益。更是對“援外無用論”與西方“新殖民主義”抹黑的最有力駁斥。
閱讀更多 軍武次位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