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六個環節,提出具體工作任務。
11月1日,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意見》提出了三項量化指標,其中一項是為加強康復和護理服務,要求到2022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床位佔比達到30%。
王海東在答南都記者提問時指出,我國現在失能老年人有4000萬,全部失能老年人有1200萬,而我國現有康復護理資源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我們鼓勵一部分綜合性醫院轉型為康復和護理機構,發揮醫療優勢,延伸到居家和社區失能老人的護理中。”他說。
健康老齡化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近2.5億人。
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王海東在發佈會上介紹,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0歲,但據研究,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
在此背景下,《意見》按照老年人健康特點和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在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這6個環節提出具體舉措。

王海東表示,為保證主要目標任務的落實,《意見》給出了三項具體量化工作指標:
南都記者注意到,關於第一個指標,《意見》提出要建立老年醫療服務網絡,重視老年人綜合評估和老年綜合徵診治,“推動老年醫療服務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病種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轉變”。
對此,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說,專科主要以器官為中心,“心臟有問題只治療心臟,血管堵了放支架”;而老年醫學尤其是臨床老年醫學,則是以人為中心,將老年人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多器官的問題。一個完整的老年醫學體系,包括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三個維度。
他表示,從單一診療的模式上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化診療模式轉變,將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合理的預防保健和治療服務,最大限度地維持和改善患者的功能狀態,從而提高老年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質量。
在加強康復和護理服務方面,《意見》提出充分發揮康復醫療在老年醫療服務中的作用,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統、專業、連續的康復醫療服務。
據瞭解,康復醫療的任務,就是針對殘疾者及老年病、各種急慢性病而導致的功能障礙,用物理療法等為主的多種醫學手段,預防、恢復或者代償患者的功能障礙。
王建業表示,現代老年醫學的核心理念和首要目標,就是最大限度的維持和改善患者的功能狀態,這需要充分發揮老年人康復醫學、老年護理學在健康服務中的作用。
“特別是康復和護理其實在整體服務體系裡是很重要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受損和變成一個失能老人,從而整體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他說。
康復醫療雖然不是疾病治療,但作用也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早期康復治療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案,在腦卒中倖存患者中進行積極地康復治療可使90%患者重新恢復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可使30%患者恢復從事一些較輕的工作;相反,卒中患者不進行康復治療,上述兩方面恢復的百分率相應只有6%和5%。

我國康復護理服務現狀如何?王海東介紹,這幾年我國重視推進康復護理工作,但目前的狀況還是供給不足。“這是現實,特別是失能老年人全國有4000萬,全部失能老年人有1200萬,現有的康復和照護服務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他說。
據悉,原衛生部2011年曾印發關於《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建設康復醫學科。不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院長席家寧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建設康復醫學科的比例還不到20%。
王海東向南都記者介紹,此次發佈的《意見》對以上問題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如依託醫療機構、康復機構、護理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農村鄉鎮衛生院,發揮其作用,為居家和社區失能老年人提供長期照護服務。
“我們也鼓勵一部分綜合性醫院轉型為康復和護理機構,發揮醫療優勢,延伸到居家和社區失能老人的護理中。”他說。
王海東表示,在醫療資源比較富集的地區,一些醫療機構因為各種原因發展不盡如人意,如果其能針對老年人開展康復和護理服務,恰恰能發揮其作用和優勢,所以鼓勵這些醫療機構轉型成康復和護理機構。
“但是都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我們沒有硬性的要求,也沒有一刀切的指標要求,還是實事求是,目的是更好地發揮資源優勢,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他說。
《意見》提出到2022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床位佔比達到30%的量化指標,同時還提到“大力發展老年護理服務,建立完善以機構為支撐、社區為依託、居家為基礎的老年護理服務網絡。開展中醫特色老年人康復、護理服務”。
對此,北京海淀醫院安寧療護病房主任秦苑向南都記者表示,雖然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很重要,但康復、護理服務的“重頭”還是在基層,因為“大多數老人還是希望能夠回到社區、回到家中來康復”。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巡視員吳乾瑜在介紹上海經驗時也說,落實國家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關鍵在基層、居家。“按國際慣例,老人的基本醫療問題60%到80%是可以在基層解決的,包括未來的安寧療護和康復,應該是以社區、居家為主體,當然這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吳乾瑜說。
採寫:南都記者 胡明山 發自北京
閱讀更多 南方都市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