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關於五帝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列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kù)、堯、舜為五帝。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五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一、簡要生平
黃帝,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發明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生來不凡,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20歲時成為有熊氏氏族首領,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部落。
後與炎帝交戰於阪泉之野,幾站之後,征服炎帝,如願得勝。
又平蚩尤叛亂,於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
後封禪於泰山之巔,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故姓姜,姜姓部落首領。
蚩尤:九黎氏族首領,先仕於炎帝,後自行發展,冶銅鐵、制五兵,為戰神和兵器之神。
二、黃帝於各部落中脫穎而出的時代背景
時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神農氏無力討伐。
黃帝便乘時而起,厲兵秣馬,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
三、阪泉之戰
《史記》中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說是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可這裡面,又怎會沒有爭奪領地與爭奪宜農之地的原因?
四、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被蒙上了許多神秘色彩,有許多怪力亂神之言,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生產力水平較華夏部落略高一籌,武器製作精良又勇猛善戰,這一戰之慘烈可想而知。
五、黃帝的主要功績
1、統一華夏
2、發明創造房屋、衣裳、車船、陣法、音樂、器具、井田等
六、人物關係
父母:少典與附寶
正妻:嫘祖
後代: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依次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這些後裔在黃帝到堯、舜、禹時期大都已經脫離黃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國或部落,有了獨立的姓和氏;後來,周武王(姬發)從陝西東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或方國,其中姬姓國53個,這些姬姓國以國為氏,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顓頊(約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
姬姓,號高陽氏,據《史記》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一、人物介紹
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
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
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史記》中寥寥幾筆帶過,這便是文字之冰冷。
二、功績
1、制曆法
2、創制九州
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
帝嚳
帝嚳,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蟜極,蟜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黃帝。
一、人物介紹
高辛生具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
他耳聰目明,可以瞭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
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
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
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二、主要功績
1、訂立節氣
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締造盛世
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
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歷代帝王所推崇,到了現代,仍有積極意義。
上古聖人,皆有大德,吾輩自當效仿從之。
閱讀更多 有趣的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