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有很多名木古樹,但是遊客在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三宮(幹清宮、交奉殿、坤寧殿)遊覽時,卻看不見壹顆古樹,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一說是:這和清嘉慶年間的一次農民起義有關。
義軍就是白蓮教的一支八卦教,教徒們在其教主宋家莊人林清的指揮下,攻打紫禁城。
義軍就是通過宮牆外的大樹,爬上大樹跳進紫禁城,和宮內的清軍展開戰鬥的。最後因為自身力量小,寡不敵眾而失敗。

林清並沒有直接參加攻紫禁城的戰鬥,他是在自己的家中被捕的。
皇子旻寧在突發事件中沉著應戰,並用火槍打死了兩個義軍,這樣就奠定了他繼承皇位的基礎,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
嘉慶帝事後心有餘悸的說:「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於是「傳諭伐樹,遂不復植也」。
紫禁三大殿為何數百年不植樹,第二說是為了安全考慮。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你是一個太重感情的女人嗎?每晚9點半,我都會在這裡陪伴著你。喜歡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關注吧,晚安!@
像皇帝起居的養心殿,嬪妃們住的西六宮等地方,古柏很多,帝后們遊玩的御花園、乾隆花園以及太后們養老的地方都是古木茂盛,極為容易藏人。

有一次也是在嘉慶年間,刺客刺殺嘉慶帝就是藏身於御花園的樹木中。
這些工匠都像那千千萬萬營造紫禁城的無名工匠一樣,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第三個說法:故宮的三大殿和後三宮從來不植樹,是為了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宮殿的威嚴氣息。
因為三大殿是皇帝們舉行盛典和行使權利的地方。
從天安門起,經端門到午門,這之間都是蔚藍的天空,把紫禁城、太和殿襯托的高大雄偉,巍峨壯麗。使官員上朝之前,仰目而視,肅然起敬,而不寒而慄,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感覺。
閱讀更多 收藏界雜誌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