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師對於職稱耿耿於懷,您是希望廢除職稱制度還是執行自然晉職制度,或縮小差距?

小咖王說事


教師職稱改革勢在必行,當前職稱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教育的發展。我支持後者,自然晉升。不過,自然晉升也要在改革和良性的環境下去執行。當初國家設立各種職稱的目的是激勵先進,讓更多教師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多做奉獻。而現實的情況是職稱成了很多人投機取巧的門路。很多人為了職稱,不擇手段,費盡心思,從而引起了很多教育亂像,嚴重影響教育的發展。



一、人心散了

每年一次的職稱評審,都會鬧得人心惶惶。原本評職稱是激勵老師積極工作,爭當先進,多做奉獻。讓優秀的老師更優秀,普通的老師變優秀。而現實的情況是不該評上的評上了,應該評上的沒評上。如此情況,讓更多老師心裡非常失望。自己那麼努力,做了很多奉獻,在教學中花了很多心思,付出了很多汗水,做出了很多貢獻。最終領導視而不見,機會總是給了別人。讓老師心裡覺得不公平,於是就會出現該努力的不努力,不努力的更不努力,老師的積極性沒有了,上進心沒有了。各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二、關係淡了

在一個學校裡,老師少則幾人,十多人,多則幾百人。原本同事之間關係不錯,平日裡大家其樂融融,處得很好。一到職稱評審,很多人就開始動腦筋,想辦法。當然,同事之間誰半斤八兩大家都清楚。即便是關係處得非常好的老師,相互之間就會出現分歧。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工作的老師沒評上;投機取巧、不思進取,不願付出的老師耍點小聰明,用了點小手段反而評上了。不光是老師之間的關係變淡了,老師和領導之間的關係同樣不好。每個人每一天都在例行公事,見面要麼打個招呼,要麼招呼都不打。老師之間,老師和領導之間,一旦遇著事情,有的幫一下,有的不聞不問,甚至裝不知道。引發老師和領導之間心裡頓生厭惡,仇視的心裡也不是沒有可能。人情味沒有了,同情心沒有了,都是不公平惹得禍。




三、人變懶了

職稱評定讓人心散了,同時也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淡了。更現實的情況是大家都變懶了。沒評上職稱的心裡失落,不公平的心裡在作祟,從而造成心裡失衡。我幹了那麼多,奉獻不少,機會不多。既然你不認可我的工作,我就完成任務得了,讓那些職稱高,能力強的去幹吧。於是有些老師就不會在工作中努力幹,自主意識下降,牴觸情緒嚴重。變得越來越懶也就不足為奇了。甚至,領導安排額外工作他不幹了,我能力有限,我沒時間,總之什麼藉口都有。你領導不是那麼能耐嗎?評職稱的時候你照顧別人,你去叫他幹得了。總之,心裡不舒服,沒有積極性,沒有動力。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再說評上職稱的老師,在工作上並不見得都很積極,工作能力並不見得都很強,甚至比一些平時工作努力且沒評上的老師還要糟糕。領導安排工作幹不好,總是不能如領導所願,都是很多無奈,一些工作最終還得有求於人。特別是一些高職教師,既然職稱評上了,也就會滋生一些高枕無憂的想法,平時工作也就不那麼賣力了。拿著高工資,卻不幹更多的活,甚至在自己職責範圍內的工作也是拖拖拉拉,能混責混。甚至不上課,做一些不疼不癢的工作,做點後勤,打點雜之內的事情,完全沒有發揮出高職教師的作用。


四、人格降了

職稱評審最嚴重的莫過於暗箱操作。這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不開,特別是老師和領導的關係更重要了。和領導關係好的老師,順理成章評上,和領導關係一般的即便再努力也難評上。領導說你優秀,你就優秀,領導說你不優秀,你也無法優秀。工作認真、踏實、努力的老師你做出再多努力,機會也不會太大。而一些領導也會有自己的小算盤,相互之間投其所好。於是出現職稱買賣,講人情,拉關係等等許多不正之風蔓延。從而導致職稱評選變味、變質。行賄受賄越演越烈。職稱評審加劇了教師與老師之間的矛盾,老師與領導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喪失了人原本應有的人格。


結束語:只有職稱評審作出改革,才會讓教育呈現良性發展。不過,對於這個現象,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切都還要看國家的政策。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高原歌者


我曾經是教師,退休16年了!教了兩年小學,教了34年初中。對農村中小學我也算有發言權了!評職稱水份重?再與工資掛鉤!就太傷一線教師的心了!我建議取消職稱,職稱放在高等院校去。教師的工資差距不能拉得太大!這樣教師心態就自然平和一些。評職稱佔便利.的首先是城裡領導和教師,再是鄉,鎮,村裡有關係的。這就造成部份教師心裡很不平衡?認為,他,(她)我倆是同級同班,他只不過靠關係留在了城裡或作了某領導的老婆!他能上我又為什麼不能上?所以就放下工作去找關係,或去託人情請客送禮,或找指標作假材料?上了!其他人心裡平嗎?老實說百分之95的教師都是競競業業,廢寢忘食一心樸在工作上,生怕自已工作差了或出現的點問題。都是好教師!而職稱不光是,錢。還是一種對教師自尊心的嚴重打擊?是對他們出了力流了汗的不認可?!這是我的一點看法!


竹林叟225


職稱制度的產生,不但沒推動教育的良性發展,反而引發教師們強烈不滿。不公平不公正的職稱評定嚴重影響了教師心理。它是明顯的將人分成三等九級。有權有勢者居上,社會活動力強有人脈關係居中。而弱勢群體自然居底層。

在教師群體中90%的人都上了中高級職稱,唯有10%的弱勢群體沒上 ,為何上了職稱的人門反而不滿呢?因享有正高、副高的多居校長、會計、出納、文辦、教育局等不從事實際教育工作的人。而沒上職稱都是無嘴無面默默無聞的老實人弱勢群體——教師隊伍中的貧民。

職稱評定完全是亂象。

18年之前,領導一手控制,只要你進入領導人氣圈,沒資格、不夠條件、甚至違法違紀者領導都會為其創造條件上。一旦職稱一上,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高枕無憂,退居二線。教育的職稱可以說也是一種腐敗。

18年滿30年教齡直接上職稱。倒黴、背時的還是18年前退了休而沒上職稱的教師。這部分人工教齡都在40年以上,實實在在的的說這部分人才是教育精英。社會的財富,合格的勞苦功高的貢獻者。他們沒上職稱並非不能,而是沒人際關係,就這樣成了改革開放的犧牲品。他們這西些中人退休時到現在3000多點養老金,和同齡人,前後退休相差一年的人相比,而中人工改時相差兩三千。成了不勞多得,勞而不獲,公平嗎?這究竟是啥社會制度。

職稱不應亂用爛評,它應屬那些努力實踐踏踏實實從事教育工作,有突出科研成果和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的人。一旦爛用不僅對教育發展無益反而有害。

職稱應取消!


李夢國1


廢除有難度,因為執行了那麼多年了,雖然有許多的詬病。

最好是按照教齡自然晉職!

可能有年輕教師不太高興,但是,這種做法是人人都能達到的,並且也消滅了不正之風!

老教師都有這個想法,已經有人提議了。

從網上的信息看,許多省份已經出臺了政策,對於教師晉職稱進行了改革,傾斜農村教師,增加指標,簡化晉職過程。

這些,教師們都拍手稱快,大快人心!


小咖王說事


廢除職稱,是最好的,為什麼這樣說呢?職稱的評審,大家都應該知道其中的道道,工作認真的人,非常老實人,很難評上職稱,因為他們不善於經營,當然有的評上職稱的老師確實非常優秀,有的人說廢除職稱是不嚴肅的,不利於提高老師的積極性,可是我想說的是,再有支撐的情況下,老實人是不容易平的,認真教學的人也不一定能評得上,而有些善於經營的人不一定認真地教學,卻能評得上,這讓很多老實人心裡不平衡,辛苦付出了卻評不上,如果沒有職稱的話,大家都能自然晉級,老實人也就不會這麼吃虧了,也就是說,職稱的有無是束縛老實人的?對於善於經營的人,職稱的存在,對他們反而是有利的,如果必須要職稱存在的話,為什麼是評職稱,而不是考職稱呢?


正正義無敵


本人已退休17年的中教一級的農村鄉鎮中學教師,看到此題目說點想法和建議,我大部分從教時間是職稱改革前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從八六年職稱改革,開始就評定為中一,後來一直到二○○二退休職稱就沒有晉級,原因農村鄉鎮中學高級名額少,學歷僅為高中,所以僅有的兩個名額也只能給學校領導,我退休時全校八十多教師有十個中一職稱的老師,二箇中高分別是正,副校長,退休後聽同事說高級每年都有一到兩個名額,前任校長恐怕把名額拿回後,評議時引發激烈紛爭和不可調合之矛盾,而棄絕了應得的名額,我退休後新換了校長每年都有兩個或三個高級名額,所以我退體五年後,與比我小三,四歲的多年老教師也個個逐步的得到了高級職稱,這個新任校長領導有方,學校制理的井井有條,教師們也都很團結,教學工作都非常努力,這位校長跟老師們誠諾只要你好好幹都能評上高級,一o年就把一一年一二年一三年誰應晉高級的名次都排列出來,因此大家都能努力工作耐心等待,評議的你爭我鬥,自已去評功擺好沒了,拉邦結夥爭選票的也沒了,因沒評上憤憤不平不上班的也自然沒了,在我眼中我退休後的這位校長很有能力,很有辦法。從道理上講,大家都是同樣教某學科,同樣都教個班,就是有點差別都是自然的,再說同樣負出勞動,同樣都是努力奮進,就不能有絕對的差別,我看還應自然晉級公評,讓大家都有盼頭。同時領導教師,教師和教師之間和諧,有利教學,有利工作。


快樂人生168025476


取消職稱工資制度,支持教齡工資制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65f0d93273af59908c037fdb5e1d862\

走出大山的孩子


我是鄉村教師,出生在農村,家也在農村所以年青時也沒想進城,只想在農村好好幹工作。但遇到評職稱明顯感到還是城裡好,因為城裡給的名額多,外出培訓機會多,獲得縣級以上獎勵的機會更多,輔導學生,完成課題之類的更容易成功。一個年青教師在城裡成長的也快,大學校相對在各方面要比鄉下公平的多。所以評職稱條件容易達到,加分項更多。哪像鄉下,培訓只是一部分人專利,榮譽名額也少的可憐,有了還要靠各種手段獲取,除幾個必須靠硬能力獲取的外,其餘全考競爭。就連年度考核一般教師要獲得優秀都難,原因很簡單教委七八個加上二十多個各校校長主任既是考核教師的,也是和教師競爭的,優秀作為評職稱條件又和績效掛鉤,有些地方一個優秀一下來就能比其它人多拿一千多塊,你說一般教師能輪到嗎?制度不完善,不合理,就該改,但怎麼改誰也拿不出能有效防止腐敗的辦法來。所以本人認為,與其讓職稱和制定初衷相背,打擊教師積極性,滋生腐敗,還不如自然晉級或取消得了。

何況教師積極性又不是隻有職稱能調動,價值唯有職稱能體顯。要真正提高教師待遇就要取消職稱,誰讓它影響教師工資比重那麼大呢?誰讓他讓許多人不能同工同酬呢?


冬日暖陽說教育


其實大家都知道,職稱制度特別是中小學的職稱制度有百害而無一利!可以說就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個毒瘤!它嚴重打擊了廣大教師的熱情,玷汙了教育的神聖,敗壞了教育風氣,破壞了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的和睦,同時嚴重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這是事實,不接受質疑和反駁!不信你可以去調查,問問一線教師,有幾個人支持這個可惡的制度? 所以,對你這個問題,最佳答案當然是取消職稱!當然,有些身在其位的人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職稱沒了他們沒事幹了,取消職稱很難,那麼,退而求其次,就只有按教齡晉升因為至少這樣沒有貓膩,相對公平,也能解除教師心中的功利心,讓教育儘可能的迴歸本位,讓育人真正的成為教育的核心!


一笑而過284295956


我認為,對於世間紛爭,不外乎兩類!

第一類,分髒不均狗咬狗;

第二類,槽中無食豬拱豬。

對教師來說,第一類紛爭很少,這裡就不談了。

槽中無食,教師工資、待遇、地位都低,很少有分贓不均的問題。所以很多人不敢向社會反映問題,不敢向國家、上級提意見,也就只能在網絡上討論職稱使自己這群人收入不平均的話題。此話題當然屬於第二類!

對國家在教育行業設職稱不滿意的人又分兩種:

其一,年青教師。剛剛參加工作,血氣方剛,自己任課任務重,工資還比老教師低,自然對職稱反感,這是情理中的事,可以理解。但是年青教師也應該想想,老教師難道沒有年青過嗎?自己難道不會老嗎?只要想通就好了!

其二,年齡大而沒有評上職稱的老教師。這類人對設職稱最反感了!

為什麼自己和別人一起開始工作而別人因為職稱高而比自己收入高?

所以就以職稱說事,對職稱深惡痛絕!

就事論事,社會上的確存在因為職務的特權而先評上職稱的現象,我們不可否認。

除此之外,評不上職稱的大多數人其實自己應該反思。反思自己為什麼構不上評職稱的條件。

教學成績,自己為什麼比別人差?

各種比賽,自己為什麼不參加?或者是參加了卻沒有獲獎?

我見過有的老師在年終考核時明明學校給他“優秀”名額,他卻懶得填表,找別人幫填,可被找的人卻因為不是“優秀”而不願幫忙填,最後乾脆放棄了“優秀”名額。

也見過因為填表太累而放棄職稱申報的。如此種種,舉不勝舉。

自己不拼、不努力去爭取,卻拿職稱說事,想要吃大鍋飯,搞絕對平均。這自然違背了國家設置職稱的初衷!所以講太多也只是白講,與其多廢話,還不如現在開始更加努力,為自己能評上更高的職稱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