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村喪事習俗?你認為有沒有改革的必要?你怎麼看?

楓林285164456


💔農村辦喪事場面我見得多了,老人去世後在家停喪三天,通知親友前來弔唁,還要接待賓客吃喝,每人發一包十元一包的香菸。在農村老人去世還要請土工地理先生和樂隊,還有道士觀燈,好幾十人幫忙,這些人都是收取費用的,出殯時八人抬龍杆每人二百元左右,還要加喜錢喜煙,樂隊有六到八人左右,收禮金一千元到二千元不等,道士觀燈收取五百到一千元,還問你討喜錢,在農村送葬一個老人除棺才有一萬元左右。
這還不算,花費最多的還是酒席,所有幫忙的人,三天都要給香菸兩包(價格在十五二十元左右一包),平時抽散煙,酒席桌上放四包煙,飯後每人發毛巾一條還有壽碗和兩包香菸。2015年三月我鄰居劉壽松老人去世。皖南農村盛行普皖,每包十三元,他辦父親喪事用了五十條,加上鞭紙魚肉酒飯開銷用去了三萬。

現在在農村送葬一個老人少不了兩萬元錢。我認為這樣大操大辦是為了爭面子。2005秋年我村有個名叫徐立生的退休老師去世了,他養了三個兒子,前三十年利用自己的人脈,把三個兒子都安排了工作,大兒子徐太平在鋼廠上班後來轉正成了正式工人,二兒子徐吉祥在鄉供銷社當主任,小兒子徐昌盛頂了自己的職當上了公辦教師。三個兒子在當地都是紅人。可是八十歲的父親徐立生長期居住在離兒子家半里的山邊破舊的瓦房裡,三個兒子樓房都是空的,就是不讓父親住,這年秋天父親在房子裡高血壓復發身亡。父親死後三個兒子請來了樂隊,還有作法的道士哭靈的女人,三天酒席開了三十桌花費了五萬多元,喪事辦得熱鬧隆重。當場周邊的人就有人指責這三個鐵石心腸的兒子,他們說:"如果平時多關心老人,讓老人住在自己的屋裡,老人也不會高壓血復發而身亡,老人去世了喪事大辦講排場顯闊"。老人去世不久,他二兒子也高壓血復發身亡。2012年夏天,天上烏雲翻滾剎時大雨傾盆,我村七十五歲的老人李克在冒雨為兒子收稻穀,雨下得大稻穀淋雨了,五十歲的大兒子李二毛從田裡趕回家,他罵老人吃白食,還把老人連接他家電線剪斷了,不讓老人照明用電風扇。老人養了五個兒子省吃儉用把他們撫養成人建房娶了媳婦,晚上無電照明天熱不能用電風扇,他一氣之下到大兒子房間上吊自殺了。出殯時大兒子和媳婦哭得死去活來,還請來了吹鼓手,道士前來做法,三天觀燈十場,五個兒子共花五萬。老人平時撿破爛為生,生活艱難不要兒子們撫養,給兒子收稻穀而受氣自殺身亡。
我認為:老人在世時我們要撫養敬孝,老人去世後不要操辦喪事,讓老人在世生活好,死後葬禮簡辦,人們也看得起你。人生在世幾十年,化為塵土和雲煙。在日多對父母孝,卒後不須多花錢。(文中人物均化名,不要對號入座)。💔


農家福報優秀通訊員


中國人死後自古講究入土為安,也就常說土葬。這種習俗,談不上鋪張浪費,也不會佔用寶貴的耕地資源。因為從古到今,中國故去的數以億計,也沒有出現無地可耕的現象,也沒有死無葬身之地的事發生。所以,在我看來,農村沒必要強制進行殯葬改革。

現在,國家在農村大力推行火葬。無非就是為了節約寶貴的耕地資源,降低農民的負擔,這個初衷肯定是好的。先不說它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喪葬習俗,就說火葬後究竟節約沒有節約耕地,降低沒有降低農民的負擔!



火葬後,一般都要進入公墓(名義上是公墓,絕大部分都是私人性質定的)樹碑立傳,佔地僅僅有一平米之多。表面看起來,比土葬節約不少土地,實則一點都沒節約。因為公墓中的墓地雖然佔地不多,但都是磚混、大理石結構,這樣的墓至少能耐千年的風吹日曬,也就是說,這些地方1000年之內是不能更重的。而土葬看起來墳堆不小,可以說不到百年時間,墳堆就會在自然與人為的條件下蕩然無存,迴歸耕地的本質。因為中國人上墳最多不過三代人,三代之後就無人問津了。這就是自古至今死了那麼多人,也沒有出現墳滿為患的根本原因。因此說,火葬並沒有實現節約耕地的初衷。



土葬花費一般而言不會超過萬元,而火葬算下來花費遠遠大於土葬。火化遺體一次200多元,骨灰盒分高中低三檔,便宜的幾百元,貴的上千甚至上萬都有,做為農村人會買最低檔的。接下來就是公墓墓穴的花費,不說北上廣,動輒幾萬幾十萬的墓穴,就以三四線城市而言,公墓穴位費最低都在五六千元左右,萬元以上的不在少數,再加上後期每年十元二十元的管理費,如此算下來,火葬並沒有達到減輕農民負擔的目的。

所以,沒必要在農村強力推行火葬,要順其自然,尊重傳統。土葬佔用耕地不過是一時現象,火葬佔用耕地是千年之患,還有火葬不可避免會汙染環境,而土葬就不存在這種現象。因此說,在土地稀缺的城市或近郊,可以推行火葬,在農村就沒有強制的必要。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農村喪事習俗是農村文化的延續。

不同地區的農村喪事習俗不同,甚至差別很大,比如:有些地區把喪事當做喜事辦,在人死後還要大辦酒席,甚至還要請鼓樂隊吹拉彈唱3天。對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難道這就需要改革嘛?我看不然。這種習俗就是當地文化的一種的體現,是當地幾百年延續下來的,如果強行改革會引起當地人心理上的不適,也就斷了傳承。

農村喪事習俗是個人情感的表。

農村辦喪事的主家一般都比較傷心,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短期內很難走出,這時候風風光光的辦了一場喪事是情感的寄託。比如給死者立一座墳。前幾天看到河南某個鄉鎮一次性平墳10萬多座,當地老百姓有苦難言、怨聲載道。這種一刀切、不實際的做法,就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如果給立一座墳,就可以通過墳來寄託對死者的思念。其實也不必害怕,這種思念也就延續1-2代人,然後慢慢消失,墳頭自然也會消失。

農村喪事習俗改革需要充分的前期調研。

對於這種關係農村地區習俗改革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充分的讓群眾參與其中,一起獻言獻策,不是拍腦袋決策。如果能充分收集民意還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喪事的禮金收取,可以規定在一定數額以內。我想這種改革一定絕大數人會支持。

那麼是否必要改革?

農村喪事改革有必要,但是不能強制改革、一刀切,一定要發揮民治,找出喪事習俗中的陋習,而且要做試點,不能一下子全面推行,畢竟摸著石頭過河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

總之,個人認為農村喪事涉及到千家萬戶,不能盲目的一刀切,要充分考慮改革後出現的各種連鎖反應,把影響降低到最低。


農事直通車


農村的喪事習俗儘管各地有所不同,但就大多數地方而言,無非就是裝棺土葬,留墳頭,然後再根據本地的祭奠風俗,按時到墳上祭奠。這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喪俗,農民們對此似乎有一種不容撼動的心理情緒。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喪俗還是有必要進行改革的。任何改革,都是改革不合理的部分,而保留合理的部分。這種土葬習俗,我認為土葬本身是合情合理的,使用棺木也是應該允許的,但我認為應該改革的地方是,可以深埋,不留墳頭,除第一次下葬外,以後祭奠可以在家中進行,把被祭奠人的照片擺出來,然後再根據祭奠習俗,該怎樣怎樣。這種辦法,既保留了土葬習俗,祭奠習俗,又節約了土地,利於機械化耕作。不過,任何改革都有一個認識過程,正是在留不留墳頭、平不平墳頭的問題上,許多農民想不通,甚至誰一提平墳,就立即遭到眾人痛罵(我提這一建議,也是要遭到痛罵的,但明白人應該懂得,我們是在討論改革,討論怎樣對社會有利,對人類有利,我的建議並沒有泯滅人性,也沒有泯滅孝心!)。所以,喪俗改革,必須輿論先行,必須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必須把道理講透,切不可急功近利,魯莽行事。


蒼茫人生


喪事習俗綿延千年,源於祖宗崇拜,有助於國人認祖歸宗,也有助於文化的傳承,這一點值得肯定,不可否認!但是由於各地風俗不同,由於某些人的落後思想,在喪事活動中縷縷出現低俗惡俗的行為,這一點必須否定。再加上封建迷信,把後人的發展寄託在陰宅的風水上,所以往往把喪事習俗搞成不良的低俗惡俗活動,弄成搬比面子活動,失去了原本對往生者的哀思與祝原,對後人的安尉與啟迪!所以,對於喪事有必要進行改革,但是不能一刀切,以勉出現"某某人,你的先人叫你回來平墳"的尷尬!應從上而下,從體制內至外展開,對於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必須嚴加宣導執行!有的公職人員,回鄉下尋砂問穴,購買墓地蔚然成風,成了不良的導向風!


天機一八


農村辦喪事都是:以死者為大。在遵守傳統的習俗,各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有不同的方式給死入土為安嘛,畢竟家裡有人過世了,心裡肯定是很悲痛的。農村有喪事全村寨的人來幫忙,然後就支起個大鍋,熬一大鍋菜,讓前來弔唁的人每個人吃飯。


苗都之聲


改革是必須的,1.取消集中安葬,其實集中安葬也可以就是不要弄那些永久默背,2.取消收費火化爭死人的錢讓活人受罪,更讓那下無能力的老人死不起,辦成公益性,3.取消所有因死人而辦的酒席,或者因此事而請的吹手,滎陽先之類的,直接下葬更好。你們說說看,歡迎留言


4725161612529


現在農村人死之後去火化反而還裝在大壽木埋在耕地裡也吹打唱這樣也沒儉輕農民負擔道增加浪費政府應該實計看查 ̄查現在損失了多抄青苗包米都沒熟不割瞎了不擔沒菅住而且到嚴重了白事大操大辦又吹又打又唱又哭有的人家都僱四個哭女僱嗩吶二夥對幹這不是浪費嗎還怎麼樣算浪費


天翼用戶5739763671013


五千年的窮生活富厚葬歷史沿革至今還在越搞越烈,人們要改變這種哭文化傳承經濟是需要勇氣的。首先是對待人與社會的現實的世界觀的認識角度考慮問題進行探討,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關係發展的,只有兩種活法,善性和諧實際,惡性競爭虛榮。一個社會環境優美宜居生態系統總是適合活在世上的人,考慮需求吉祥平安快樂。不願承受歲月不幸去世悲傷的痛苦和往事,雖然他們值得我們珍惜留戀不願忘記,為他付出墓碑社會群,但還是覺得不平事說,為這他們厚葬化費高代價求得心靈的平衡。其實是“自欺欺人”罷了,一代人過了便是頭疼的廢堆,與自然環境一點也不和諧。還不如簡單再簡潔為好,活著的時候快樂生活該怎樣就怎樣吧。總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善待國家和自然環境,不要惡搞破壞自然環境!


FengYi92542516


農村殯葬改革,提倡厚養薄葬。農民不喜歡火化,再說,火化汙染大氣。尊重公序良俗和敬仰祖先習慣,允許土葬,主要不許佔耕地,把人藏在山上,既節約耕地,墳山還可以植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