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我收到一個投訴……


猝不及防,我收到一個投訴……


圖片: Dribbble | 設計: Linda Gavin | 責任編輯: 柴君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導言

自從醫療行業被定義為服務行業後,醫院幾乎每天都會接到投訴。

在投訴不斷的同時,醫患關係也因為一些無良媒體的大肆渲染,漸漸變得越來越緊張。患者擔心被醫院騙,醫院擔心被患者訛……作為從業人員,眼看這些年醫患關係漸漸變味兒,心裡其實很不是滋味。

俗話說得好,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這不,六仔仔我被投訴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週一一大早,仔仔興高采烈地來上班,突然被主任一個電話叫到辦公室:「你有一封投訴信,寫個回覆吧。」

我的天吶,我被投訴了!

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封投訴信……看著投訴內容,我不禁回想起上週六拖著病軀出診的慘烈景象(不要怪我們主任,因為兒科醫生奇缺,所以只要不是病到躺床上起不來都不會請假,輸著液出診那都是常事兒)。

當時已經是下午,正值高峰期,病人很多,再加上我因為生病說話比較困難,時不時得躲到旁邊診室裡咳嗽幾聲,影響了看診速度。

不過,大部分病人都很規矩地排隊候診。感謝上帝,賜給我這麼多耐心的家長。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樣和諧的情景沒有維持多久,還是出事兒了……

兩位操著外地口音的家長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估計在老家看病從來沒等過這麼久,直接走進了診室,站在我旁邊開始念「咒語」:「醫生,給我們先看吧,我們就開個藥,等了很久了! 」

對,我沒有搭理他們。按秩序排隊是規則也是禮貌,無緣無故插隊我是不會先給看的,而且也真的沒有力氣叨叨……

萬萬沒想到,看完手頭的病人,「咒語」又開始了:「醫生,給我們先看吧,我們就開個藥,就開個藥都要等這麼久!」

是的,我還是沒有同意,不過這回我說了一句:「不行,排隊吧!」

接著看病人的同時,「咒語」喋喋不休,已經到了影響出診的地步。於是,我強忍著怒火,迅速開完藥,請他們先走。

世界終於清淨了……

不料,腹瀉患兒的家長站了起來,滿面怒火:「你憑什麼給他先看?你難道不是按號看麼?我要求換醫生!」

結果專家那邊不知咋了,也不給看,家長不得不回到我這邊。做完問診,開完藥,家長起身離開時甩出一句:「告訴我你的名字,我要投訴你!」

然後,就發生了週一早上的事情。

好了,事情講完了,大家覺得孰對孰錯呢?

其實,這種事在門診天天都會發生。這件事過後,六仔仔也好好反思了一下,覺得各方都要挨板子。

首先,從大環境講,醫療資源的匱乏、兒科醫生的短缺有目共睹,這導致一位在北京三甲醫院工作的兒科醫生生病了不能請假休息,只能帶病出診。

醫生日常的工作量都非常大。門診醫生要一直坐在診室裡,一上午4個小時至少看三十幾個病人,平均1小時8個~10個,問診、查體、開藥、交待、寫病歷都需要在6分鐘左右完成

,就像打仗一樣。

這還是在一個醫生年資較高、病人病情不復雜的情況下的速度,但凡來個搶救的或者病情稍複雜的,病人就會堆積。看診時別說噓寒問暖了,門診醫生通常連水都顧不上喝幾口。

所以,去醫院看病時,你總會覺得自己準備了好多話要跟醫生講,但真到看病時卻沒能說多少。其實換作是我,如果醫生可以快速解決問題,我反而會覺得很高興,因為這說明我病得很輕啊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醫院不多招幾個醫生啊?」朋友們,兒科醫生,願意從業的人少,難招啊……唉。

其次,從個人層面講,應該控制好情緒,好好溝通,遵守秩序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在特定的場合就需要管控。六仔仔和腹瀉患兒的家長在情緒控制上都沒有做好。

如果仔仔能在給插隊的家長開藥前,跟後面的病人解釋一下為什麼給這個病人先開藥,可能後面的家長也能接受;如果家長能夠心平氣和地說「醫生,不應該給那個人先開藥,大家等得都很著急」,那麼仔仔也更容易接受,甚至會向這位媽媽道歉。

語言可以給人以溫暖,也會給人以傷痛,所以在沒想好之前,先靜默一下,控制好情緒,選好時機,採用別人更能接受的語言來表達想法

說到遵守秩序,六仔仔有時候去銀行也會按捺不住,覺得時間過得好慢。但如果不排隊,銀行那麼多人去辦事兒,亂哄哄的,豈不是更慢?

其實,制定秩序正是為了提高效率。仔仔確實不應該讓「唸咒」的家長打破原有的秩序。情況再特殊,也應該按規定來,否則人人都情況特殊,秩序還有什麼用?效率還怎麼保證?

所以,插隊這種行為我們並不提倡,並且應該受到譴責。

再次,學會換位思考

其實,所有家長在孩子生病後都會焦慮。當看見醫生竟然就在快排到自己的號時給別人插隊開了藥,焦慮就會轉化為憤怒。感性戰勝理性時,言語和行為都會失控。這些都很正常。

作為醫生,我如果能考慮到一個腹瀉患兒母親的焦慮心情,大概就不會在她憤怒時與之針鋒相對;這位焦急的母親如果能夠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一下,感受到醫生的辛苦和不易,也許我們就能互相理解。

換位思考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

還有,就是知識不對等。患者及家長了解的醫學知識並不多,本身就存在危機感,再加上生病後心情焦慮,不信任感油然而生,很容易對醫生的處理產生誤解。矛盾慢慢積累,最終會因為一件小事爆發出來。

就這點來說,作為醫生,我們需要盡到一些溝通和告知的責任;作為患者,平時多看看醫學方面的科普文(比如咱們六團隊的文章),掌握更多正確的醫學知識,理解醫生治療過程的同時,也能讓自己遠離醫學騙局

最後,我特別想和讀這篇文章的你說:當患者病入膏肓時,如果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希望他能好起來,那這個人一定是守護TA的醫護!

不會有任何一個主管醫生希望自己的病人好不了。

不得不承認,每個行業都有敗類,但絕大部分醫護都是患者的戰友。他們可能比患者自己更希望贏得這場戰役,不出現任何問題。然而,不是所有醫生都和那些醫學界泰斗一樣技術高超。何況疾病總在不斷變化,即使是醫界泰斗也會遇到疑難雜症。

當然,作為醫生,我們也要坦誠地告訴患者對疾病的看法和擔憂。通常我們能做的,其實就像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一樣: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其實態度也是互相的,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多一分溝通,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記住,醫患是一體的,沒必要為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兒傷害了盟友之間的情感和信任。其實,六仔仔還有好多話想對你們說,衷心希望醫患都能更加了解對方,坦誠相待,並肩作戰!

感謝那些在就醫過程中,即使感覺到不滿,也沒有投訴醫生的你,也感謝每一位投訴我的患者家長,讓我一步一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