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帶“糧草”去扶貧的喜與憂

何丹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務必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艱苦卓絕的“馬拉松比賽”終點就在眼前,夜以繼日奮戰在扶貧第一線的廣大扶貧幹部已經看到勝利曙光,喜悅之情難以言表。但,近期在一些地方頻繁出現自帶“糧草”去扶貧的現象。筆者朋友小張是一位扶貧幹部,為了搶在2019年年底前打好當地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小張住在貧困戶家裡,每週都會回縣城採購一次口糧;筆者老家鄰居里也住著一位自帶“糧草”的扶貧幹部。今年國慶回老家,鄰居抱怨“最近,這些駐村幹部怎麼了,簡簡單單的一頓清茶淡飯,也非得自己去煮?”對於鄰居的疑惑,筆者問過小劉,得到的答案是“脫貧脫鉤的最後時期,與貧困戶的關係一定要清,千萬別稀裡糊塗地被貼上扶貧領域腐敗的標籤……”驚愕之餘,更多的是深思。

不貪不佔、不拿不要,嚴於律己,自覺抗拒微腐敗,營造風清氣正的幹群關係,是扶貧工作的題中之意。自帶“糧草”去扶貧,讓我們驚喜地看見了扶貧幹部清清白白做事,乾乾淨淨做人的一面。但,如果擔心“晚節不保”,一味在“清”上花心思,刻意自帶糧草,另起爐灶,與群眾保持距離,以“清”示人,必然打官腔,擺官架,“清”有餘而“親”不足,不僅難與群眾打成一片,還容易讓貧困群眾產生“假正經”的錯覺,難以激發群眾窮則思變的內生動力,還容易出現”脫貧脫鉤,再也不見”的尷尬現象,難再“扶上馬送一程”。

脫貧攻堅不僅是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需要貧困群眾的積極“互動”。如果不能與群眾打成一片,為了自證清白,拘泥於一日三餐這些小節,很容易中傷群眾感情。脫貧攻堅到今天,群眾對扶貧幹部的認識早從開始的“我不脫貧你不脫鉤”轉變為“好乾部、好閨女”,他們已經打心底認可了扶貧幹部的辛勤付出,在情感上早把扶貧幹部當成了“一家人”,每當有幹部發生意外,倒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他們心裡比誰都難過。如今,再糾結於一頓家常便飯,似乎顯得不和諧,給人“分生”之感。扶貧幹部如何解決吃飯問題?與其自帶“糧草”,不如如實付生活費,把精力放在為貧困群眾廣開財路上。

脫貧有窮期,枝葉總關情。在這個決戰深貧的收官期,更需要每一位扶貧幹部在“親”上下足繡花功夫,把貧困群眾當“親人”的感情再深一點,把脫貧摘帽的目標當“家事”的竭盡全力再添一分,急貧困所急的緊迫感不減,盡銳出戰的力量不松,一鼓作氣,徹底攻克貧困這座歷史堡壘。(何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