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一壺老酒煮春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後的唐朝則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安史之亂中“安”、“史”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都是少數民族將領,又都是唐朝的節度使。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節度使最早設置於唐睿宗(662—716年)景雲二年(711年),目的是以固定的軍區設置來加強唐朝的防禦力量。到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已經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劍南、嶺南等十個節度使,又稱為“十鎮”。節度使起初具有管理鎮內軍需調度和營田事務的權力,後來逐漸集軍事、民事、財權於一身,併兼管地方事務,權力甚大。到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充任多鎮節度使,並將大部分兵力佈置在節度使地區。當時全國兵員總數為57萬,而邊兵竟有49萬之多,中央兵力空虛,地方武力坐大,給節度使發動叛亂創造了條件。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安祿山正是利用當時的形勢,發動了叛亂。安祿山是居住在今天遼寧朝陽的胡人,據說他的祖先是從今伊朗遷移而來。安祿山通多門民族語言,年輕時在邊境市場充當突厥與唐朝互市的中介人。後來得到幽州節度使張守的賞識,被認作養子。安祿山賄賂使臣,獻媚皇帝,博得玄宗的信任,因此不斷加官晉爵。到天寶十年(751年),安祿山已成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具備了稱霸一方的實力。而在安祿山起兵之前,他卻絲毫沒有被玄宗懷疑,得益於安祿山將朝廷內部,玄宗身邊的情況早已摸清楚,並進行了精彩的胡旋舞“效忠”表演。一次,玄宗見他那肥碩的肚子,便笑著問:“你這肚子裡都裝什麼了,這麼大?”安祿山答道:“除了一顆效忠您的赤子之心,沒有別的東西了!”安祿山得知玄宗與太子存在矛盾,就故意在玄宗面前表現出對太子不敬。一次,玄宗命安祿山與太子見禮,他卻不拜,還裝傻說:“臣是胡人,朝廷裡的官太多,臣弄不明白,這太子是什麼官啊?”玄宗跟他說:“這是儲君,未來的皇帝。”安祿山竟然答道:“臣頭腦愚笨,只知道一心效忠陛下您,不知道還有什麼儲君?”為了進一步顯示忠心,安祿山竟請比自己小16歲的楊貴妃認自己作養子。這樣一來,玄宗對他就絲毫沒有了戒心。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即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已露出了叛亂的馬腳,但自信的玄宗還表示:“祿山對我推心置腹,肯定不會謀反!”安祿山在安撫玄宗的同時,卻在馬不停蹄地做叛亂準備。他大規模修築城池,豢養同羅、奚、契丹降人8000名,組成自己的親兵衛隊,大量購買馬匹,囤積糧草,購置武器。天寶十四年2月,他獲准在自己的轄區裡以32名蕃將代替漢將,至此,安祿山的準備工作就緒了。由於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他害怕朝廷先發制人,遂於同年11月9日,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動了叛亂。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這場叛亂,唐朝政府沒有絲毫準備,所以安祿山進軍速度很快。12月12日,就攻佔了東都洛陽,並向長安進發。此時的唐朝中央,亂作一團,京城周圍兵力很少,調動軍隊就花了許多時日,又急調大將火速回京護駕。唐軍初戰不利,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將都因戰敗被殺。皇帝的御駕親征也沒有成行。而這時的戰爭出現了片刻的喘息,那就是安祿山於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因此放慢了戰爭的節奏,給唐軍在潼關一線集結兵力創造了條件。在接下去的半年裡,雙方一直在爭奪潼關。因為潼關是進入長安的大門,潼關失守,長安必然不保。但六月九日,安祿山的軍隊還是攻佔了潼關。於是,唐玄宗不得不攜帶文武百官、後宮、宦官等,於6月13日逃離了長安。之後的歷史,對唐玄宗李隆基而言,是使他陷入了自登基以來從未遇到的困境。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6月14日,當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時,隨行部隊發生了譁變。軍隊將士認為此次叛亂全都是由楊國忠而起。當大家看到楊國忠與吐蕃使臣談話的時候,就有人喊:“楊國忠與蕃人謀反啦!”眾軍士怒火中燒,將楊國忠斬首。而這時大家又在想,楊國忠能權傾朝野,原因何在?很自然,兵士們想到了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憤怒的士兵認為唐玄宗之所以廢弛朝政、貪於享樂,楊國忠之所以小人得志、惑亂朝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楊貴妃。因此,將士們群情激奮、山呼海嘯,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這讓老皇帝始料不及,他很難在江山與美人中間作出取捨,但玄宗最後捨棄了美人,將楊貴妃縊死。這才平息了譁變,使大隊人馬最終得以到達成都。而就在此時,另一件事也讓老皇帝非常吃驚,那就是7月,太子李亨於寧夏靈武即位,是為肅宗(711—762年),尊玄宗為太上皇。這是公開的奪權行為,可對於出逃在外、無計可施的玄宗來講,他只能聽之任之。至此,唐玄宗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他於762年憂鬱地病逝於長安宮中。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在唐朝內部發生權力更迭的同時,安祿山集團內部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乾元二年(759年)3月,部將史思明又將安慶緒殺死,自稱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3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叛軍內部出現的內訌,為唐軍平叛創造了有利條件。肅宗即位後,一邊任命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復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從河西、北庭、安西節度使處調兵增援。此外,肅宗還向回紇、于闐、西域等少數民族政權借兵,參加戰鬥。在叛軍的控制區,如河北等地,由於叛軍的殘暴統治,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安、史的統治。在唐官軍和地方百姓的雙重打擊下,寶應元年(762年),安史叛軍已經窮途末路。當年正月,史朝義逃往范陽,守將不予接納,遂自殺。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得以平定。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安史之亂,唐朝幾乎動員了全部兵力,消耗了大部分的國力,自此以後,唐朝的國力再沒有恢復到天寶年間的水平。戰爭期間,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流離失所,經濟損失嚴重,土地大量荒蕪。東都洛陽遭到毀滅性破壞,城中居民被屠殺殆盡,建築多毀於戰火。回紇等少數民族軍隊在助剿的同時,也大肆搶掠,增加了人民的苦難。肅宗在借兵之時就與回紇統治者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官員歸唐朝,金銀財寶、老百姓皆歸回紇。”這使得回紇的搶掠更加有恃無恐。安史之亂最大的消極影響就是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長期存在於唐朝後期,節度使擁兵自重,互相攻擊,使得中國長期處於戰亂之中,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導致唐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你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感謝閱讀,更期待你的點評與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