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朵朵~
中國的古建是個說不盡的寶藏,之前朵朵向你分享過:
中國的屋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建築的精細;
中國的四合院。二進院、東跨院、垂花門…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生活格局;
中國的懸空寺。在30層樓高的崖壁上,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想象力。
先讀文,再回來點擊藍字直接閱讀
今天朵朵再把應縣木塔介紹給你。它的名字我們很熟悉,但它為什麼被叫做“中國第一木塔”,為什麼和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併成為“世界三大奇塔”,把它從裡到外的拆開來看,就全明白了。
PS:在後臺回覆“建築”,可獲得朵朵精心準備的紀錄片!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
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並不高大
帝王的居所多數僅為10米-20米高
一般的民宅更是不過數米
傳統木結構建築,製圖@王博/星球研究所
但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
佛宮寺釋迦塔
(俗稱應縣木塔)
是個例外
它始建於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
高達65.84米
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
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中國史籍曾記載過高度超過百米的木塔,可惜早已蕩然無存、難以考證;2017年以來奧地利、挪威等地才開始建造更高的木結構建築,用現代技術打破了應縣木塔的紀錄;下圖為應縣木塔與現代建築高度對比,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它採用全木結構搭建
不用一顆鐵釘
3000噸木製構件
互相咬合構成塔身
1500人
可以同時登上木塔
第一層的每根木柱平均負重高達
110噸
而且這一負重
自公元1056年木塔建成
已持續近千年
應縣木塔主要承重框架,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千年間
其他類似的木塔
或毀於天災、或失於人禍
唯有應縣木塔存於世間
40餘次地震
200餘次槍擊炮轟
無數次電閃雷擊
強震不倒、炮擊不毀、雷擊不焚
堪稱“中國第一木塔”
它為何如此強悍?
Ⅰ為什麼建?
1000年前的中國
宋遼對峙、兵連禍結
應縣由遼國控制,時名應州
距離戰事不斷的兩國邊境只有20千米
應州位置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宋遼戰戰和和
邊境一帶民生凋敝
作為古代的超級工程
木塔基本不可能由民間募資而成
而極有可能與一個顯赫的家族有關
即遼國蕭姓後族四房之一的
拔里氏國舅少父房
木塔興建前後
該房陸續出了三位皇后、三位封王
權勢如日中天
堪稱“遼國第一後族”
應縣木塔內部繪製的供養人像,據學者張暢耕推測,上方三人分別為聖宗欽哀皇后蕭耨斤、興宗仁懿皇后蕭撻裡、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下方三人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
這支後族出自應州
在家鄉修建高塔
不僅可以彰顯“一門三後、一家三王”的榮耀
為家族祈求福報
還可以眺望邊境動向
發揮軍事價值
於是
公元11世紀中葉
木塔正式動工
Ⅱ全木世界
對於這樣一項古代的超級工程
歷史沒有留下太多信息
我們甚至不知道設計者是誰?
建造者又是誰?
但木塔精妙絕倫的構造顯示
他們一定是當時最優秀的建築匠師
首先
匠師們用石料砌成巨厚的塔基
僅深入地下部分就達2米
總厚度更是超過6.4米
相當於3~4個人的身高
塔基厚度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塔基的地上部分
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為八邊形、下層為正方形
對應“天圓地方”
四面再各伸出月臺
形成一個穩定的大十字結構
塔基佈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塔基表面預留若干柱礎
用於承接木柱
塔基與柱礎佈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緊接著
32根木柱分為三圈
被放置在柱礎之上
形成一張八角形的柱網
第一層柱網布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柱子最高可達9米
木柱高度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柱與柱之間再通過“枋”“梁”橫向互連
從建築正上方俯視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筒體”
大大提高了建築的穩定性
樑柱枋結構示意圖,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柱網外圍還砌以2米厚的土牆
土牆將木柱緊緊包裹
使之更加堅固
第一層木柱與土牆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之後
一種中國建築特有的構件出場了
即斗栱
它由多個小型木塊鋪疊而成
斗栱結構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可以承上啟下
連接各層柱、梁、枋
斗栱與柱樑枋連接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也可以懸挑屋簷
第一層的斗栱與屋簷,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應縣木塔共使用斗栱54種、480朵
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之最
堪稱“斗栱博物館”
當大風、地震來臨時
斗栱就像一個可松可緊的彈簧
可以吸收動能
保護主體結構不受侵害
從下向上仰望
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開的蓮花
在塔身上熠熠生輝
古人稱之為
“百尺蓮開”
斗栱,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至此
應縣木塔的第一層便修建完成
第一層之上
是一種由支撐木構成的環狀結構
暗層結構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該結構被屋簷遮擋
從外部無法看出
形成暗層
第二層的暗層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暗層之上再鋪設梁、柱、枋以及斗栱
是為明層
暗層明層結合
這便是應縣木塔的第二層
第二層的明層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之後各層亦按此方式複製疊加
最終形成了五明四暗的塔身
塔身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四個暗層的作用也就此顯現
它們有如四道金箍
可以有效約束塔身
防止位移變形
暗層分佈,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最後
一個八角形的塔頂覆蓋其上
塔頂,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各種宗教法器
從下至上依次排列
中間由鐵剎串聯
每當電閃雷鳴時
鐵剎充當起避雷針
四周八條鐵鏈成了引雷的引下線
庇佑木塔安然度過轟雷掣電
塔頂解析圖,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塔基、塔身、塔頂
一座巧奪天工的木塔就這樣拔地而起
應縣木塔全景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分別代表顯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
被安放於塔內
從第一層高約10米的釋迦牟尼佛
到第五層的毗盧遮那佛
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
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
完成顯密圓通
塔內諸佛,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整座塔中
釋迦牟尼佛最為重要
木塔因此得名釋迦塔
釋迦塔上最大的牌匾,攝影師@李睿
Ⅲ
未來安在?
應縣木塔創造了一個建築奇蹟
卻沒能保佑第一後族的長盛不衰
木塔建成後的第19年
公元1075年
第一後族的成員們陷入內鬥
精通詩詞的皇后蕭觀音
被誣陷寫作淫詞《十香詞》
因而被賜死
應縣木塔內疑似的蕭觀音像
又過了50年
連大遼也不復存在
只有木塔屹立不倒
靜觀人世間風雲變幻、冷暖無常
應縣木塔,攝影師@北武
百千斗栱
盛開如花
攝影師@圖蟲創意
歷朝歷代
收穫無數讚譽
攝影師@劉樂俊
今天的應縣木塔
雖然仍舊保持著良好的外觀
但畢竟年代久遠
風雨侵蝕、木材老化、人為損壞
各層出現不同程度的傾斜
第三層的傾斜狀況,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一些木構件的彎曲開裂
更是觸目驚心
攝影師@李睿
雖然我們可以進行小範圍的修修補補
但如何讓它繼續挺立千年
才是學者們最頭疼的難題
①
最激進的方案被稱為
“落架大修”
即將木塔構件全部拆卸下來
維修更換後重新組裝
但是哪些更換?更換到什麼程度?
如果歲月刻畫的滄桑都被去除
它還是那個應縣木塔嗎?
②
最保守的方案被稱為
“木塔全支撐”
即在木塔內外豎立起全新的鋼結構框架
幫助木塔衰弱的肌體支撐起載荷
如同安裝了假肢
但是鋼結構將侵入木塔的原有空間
取代原有的結構體系
木塔也將不再是一個鮮活的有肌體
而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標本
③
折衷的方案被稱為
“上部抬升”
即將不需要維修的三層以上部分整體抬升
將受損最嚴重的第一層、第二層
拆卸下來落架大修
該方案兼具前兩個方案的優點與缺點
但是被抬升的部分
是否還能毫髮無損地放歸原處呢?
無論哪種方案
都是一種痛苦的抉擇
但是如果不做抉擇
也許有一天
這個僅存的木塔也將不復存在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P.S. 主要參考文獻:李世溫等《應縣木塔》、陳明達《應縣木塔》、侯衛東等《應縣木塔保護研究》、康鵬《遼道宗朝懿德後案鉤沉》、史風春《遼朝後族諸問題研究》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從太空看地球
這部BBC紀錄片一開播就拿下9.5高分,除了美更培養了孩子的世界觀
■去南京必備攻略
除了鴨血粉絲湯,南京吸引你的,還有這10個必去的博物館
■中國頂級青銅博物館
2200+“青銅重器”!這座國內「頂級青銅博物館」,必須帶娃打卡!
後臺回覆 見面禮
免費獲取往期海量博物館資源
▼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閱讀推廣人
我希望為更多家庭締造一座“耳朵裡的博物館”
看展攻略 / 國寶故事 / 世界文明 / 藝術啟蒙
點個“在看”再走嘛~
閱讀更多 耳朵裡的博物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