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已公佈2019年三季報的上市公司在報告期內的整體盈利情況較好,但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這一要素後,卻有大量的上市公司遭遇了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尷尬。有業內人士指出,非經常性收益對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存在一定的干擾,投資者對非經常性收益佔比較高的上市公司最好多加觀察。
31家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全靠“注水”
據記者統計,截止10月24日已有568家公司公佈了2019年三季報,相關公司在報告期內總計實現淨利潤約2924.72億元,同比增長約12.61%,天順股份、佳創視訊、洛陽玻璃等341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正增長。
雖然從表面數據看,已公佈三季報的568家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經營狀況較為正面,但在近3000億元的總利潤中,非經常損益卻佔據了相當比例。據記者統計,568家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的非經常性損益總計達188.12億元,較去年同期145.92億元的數據增長28.92%。
就具體公司而言,在568家上市公司中,有535家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存在依靠非經常新損益“補貼”淨利潤的現象,其中有67家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在淨利潤中的比重超過50%,江特電機、奧維通信、國統股份等31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甚至超過了自身的淨利潤。比如維宏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2853.39萬元,同比大增741.32%,但這2853.39萬元的淨利潤中卻包含了4929.94萬元的非經常性損益,在剔除了非經常性損益後,維宏股份在報告期內實際虧損了2076.54萬元。
五礦證券投資顧問龔科認為,今年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規模出現較明顯增長,就微觀層面而言,是因為上市公司在非主營業務領域以及跨行業兼併領域的拓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同時證券市場、銀行理財市場的繁榮也推動了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增長。但從宏觀層面上看,經濟週期波動的延續、經濟增速的放緩導致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不振,迫使相關企業加大了對非經常性損益的依賴。
上市公司常用四招粉飾業績
據瞭解,儘管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的來源各不相同,金額高下有別,但上市公司通過非經常性損益為業績“增光添彩”的方式基本集中於以下四種途徑。
一是投資收益,比如前三季度盈利6.28億元的藍色光標,由於公司參與投資的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於4月成功上市,大幅提升了公司的金融投資收益,由此產生的非經常性損益就高達3億元,佔藍色光標前三季度淨利潤的近一半。
二是出售資產,以天邦股份為例,公司前三季度的淨利潤之所以能夠同比大增841. 9%達到1194.07萬元,其關鍵便是公司在報告期內完成了出售廣東海茂投資有限公司27.295%股權,產生稅後淨利潤約1.64億元,扣除相關收入後,天邦股份前三季度實際虧損了1.05億元。
三是獲取政府“紅包”,廈門鎢業就是典型案例,三季報顯示,廈門鎢業在報告期內獲得的“2019年技術改造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財政貢獻獎勵”等各種名目的政府補助合計高達1.61億元,而廈門鎢業前三季度的淨利潤也不過1.09億元。
第四,債務重組也是部分上市公司實現非經常性損益的重要途徑,比如冀中能源便在今年前三季度通過債務重組為自己增添了2634.33萬元的非經常性收益。
警惕業績“浮誇”個股
業內人士指出,儘管資產甩賣、政府補貼等“一錘子買賣”的確能在短期內對上市公司業績改善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這類非經常性損益對上市公司的實際業績存在一定的干擾,因此對於非經常性損益在淨利潤中所佔比重較大的公司,投資者需慎重看待其業績的走向。
龔科指出,淨利潤指標可反映一家公司的賺錢能力,但如果衡量收益質量還需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所謂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發生的與經營業務無直接關係,以及雖與經營業務相關,但由於其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項收入、支出。如果非經常性收益在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中所佔的比例過大,將會干擾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實際業績的判斷,可能某隻業績靚麗的個股實際依靠的是非經常性收益的粉飾,而某隻業績“崩盤”的個股或許只是偶然受到非經常性收益的拖累,因此對於那些非經常性收益佔比較大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最好多加觀察,以免被表面的業績數據所誤導。
安信證券投資顧問喻緣表示,在2019宏觀經濟趨穩的背景下,非經常性收益在上市公司業績中所佔的比重可能進一步提升,因此投資者在關注上市公司2019年三季報業績的同時更應注意分析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質量。通常而言,最近3年非經常性損益在上市公司淨利潤中所佔比例均控制在5%以內的上市公司其業績真實性較高,投資者屆時可選擇其中淨利潤穩步增長的上市公司予以跟蹤。不過,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大盤行情動盪的背景下,非經常性損益來源較為可靠(比如在明確的時間週期內享受穩定的政策性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的上市公司由於擁有業績“託底”,也具備一定的戰術操作價值。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凌天亮
閱讀更多 上游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