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团出游湘西之五:关田山苗寨


在去关田山苗寨的路上,导游就给我们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和神秘传说,教我们说些简单的苗语,如:你好——木妖,阿妹——点帕,阿哥——点菜,再见——牛肉干,吃饭——弄你,多吃点——弄死你,不吃了——掐死你,等等,因为用汉话的发音说苗语,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引得大家一路笑声不断.

教完苗语后,导游又教我们唱歌,说苗家人特别热情,要想进苗寨必须先喝她们敬的米酒再对歌后方可进去。即苗家招待来客的礼仪——拦门酒、拦门歌。导游说:对歌时随便你唱什么,就是不能唱重复的歌,唱完后,一定要加上“哟喂”。

关田山苗寨离凤凰古城只有25公里左右,在歌声和笑声中很快就到了,先参观苗族博物馆,了解一些苗族的历史文化,然后就去苗寨参观,天空不时飘着点小雨,土路上到处都是泥浆、水坑,导游解释说,为了保持苗寨的原生态,这里没修水泥路。


突然导游指着前面说:“有土匪”,接着语调一转说“不过这里的土匪不劫财不劫色,只要你跟他们照个相就行。”原来,这里是《血色湘西》的拍摄基地,几个当地的点帕、点菜,装扮成土匪模样跟游人合影创收。

照完相,沿着泥泞的山路上去,就到了寨子口,几个苗族点帕,在寨子口牵起红绳子拦住大家,用牛角杯敬了几杯酒后,就开始唱起歌来,唱的是苗家特有的那种原生态的歌曲,听不太清楚她们唱的歌词,大概是些欢迎客人之类的吧。

当她们唱完“哟喂”后,导游就带大家一块唱改了词的《六口茶》歌,“喝你一口酒呀,问你一句话,眼前这个妹子,今年有多大。哟喂”,她们又接着唱,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家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所以我们这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她们的对手,才两三个回合就乱套了,在大家的笑声中,红绳子拿开,我们走进了苗寨。


一路上都有小孩站在路边唱着欢迎我们的歌,一个小女孩,头上戴着游客给她的花环,站在路边唱歌, 样子好可爱,我蹲下来给她整理衣服,问她几岁了,她伸出手指说“四岁”,我问“谁教你唱的歌”,她说“妈妈”,我给她钱,她接过就掀开衣角,小心的放在里面的衣服口袋里。

我们随意在寨子里走走看看,这是个宁静而美丽的小山村,里面数百座土坯房顺山势而建,保持着原始古朴的建筑风格,寨子里没什么人,只有一两个老阿婆坐在路边,慈祥和善的看着我们,我往她身边的纸盒丢点小钱,她喃喃的说着什么,我们也听不懂,由于语言不通,没法交谈,只好笑笑算是应答了。

苗家人心灵手巧,在民俗表演的广场边,那些摆小摊的妇女,不是带着小孩,就是带着针线活边做边守摊。一个老阿妈头上的包布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据说这头包布有十来斤重呢,老阿妈很热情的一边做着手上的活计,一边回答我们的问话.


我注意到老阿妈胸前戴着的围裙很漂亮,是苗家手锈的花布,上面镶着银饰,她说那是她自己做的,银饰是寨子里的银匠打的,同伴提出想和她照张相,老阿妈很高兴的配合着。

在民俗歌舞表演时,又一次领略了苗家人的能歌善舞,节目最后是一78岁高龄的老阿婆,表演光脚走刀尖和生吃火碳,引得一大帮人围着她啧啧称奇,抢着拍照。节目表演完后,游客和当地的点帕点菜们一起跳起欢快的竹竿舞。

整个游览过程显得十分轻松愉快,在笑着,唱着、跳着的时候,又到要离开的时候了。

返回时,看到路边这个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小摊上,看到这个跟着妈妈一块守摊的孩子,就随便买了点小物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