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以後,道教政治地位持續衰落,其主要活動“轉向了民間,以各種宗教思想融合為特點的民間秘密宗教,雖然派別繁多,思想淵源複雜,但大都與道教在思想上乃至組織上仍有一定關係,從某種意義上可稱為變相的道教,諸如清初的八卦教、清末的義和拳等,皆屬此類”。由此可見,道教在底層社會中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原本就起源於民間神仙方術的道教,一度經過改造而成為上層宗教,登堂入室,明清再度衰落成為民間道教,其發展就像走過了一個圓圈,來自於民又還之於民了。“明清時期,民間對道教的信仰十分普及又極其粗俗。”
圖:民國時期道士

民國建立後,道教雖因信教自由而得以合法存在,卻失去了政府的所有冊封與財政支持。為適應社會變化,道教與佛教一樣,學習西方教會建立全國性教會組織體系。1912年,“中央道教總會”、“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先後在北京、上海建立起來。前者主要以北方的全真道為主,後者則是龍虎山正一道企圖重建權威的全國統一性組織。二會雖然都提出了道教復興計劃,但都因為缺乏主客觀條件而流於失敗。袁氏稱帝失敗後,在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支持下,都曾會見正一道第62代天師張元旭,1919年成立“萬國道德會”,張元旭被推為名譽會長。1920年,張又被推為“五教會道教會”會長。“五四”時期,道教遭到了幾乎滅頂的打擊,在反宗教反迷信的進攻下,道教毫無還手之力。1928年,《神祠存廢標準》公佈,大量道觀被搗毀,或被改為學校、機關、軍營。1930年共產黨共產黨在江西蘇區搞土地革命,其後繼續打擊天師道勢力。1934年,南京南京內政部曾請中央解釋道教會可否組織,中央民運指委會函覆稱,道教會屬於宗教團體,依法可以組織,但不得利用團體提倡迷信,應於章程中明白規定,正當宗教應加以保護。後來由於抗戰爆發,道教會未能成功設立。
圖:張元旭

1946年11月,正一道第63代天師張恩溥上呈社會部要求重新籌備建立中國道教會。社會部對道教的迷信傾向以及正一道本有系統組織有無必要再設道教會,拿不太準,故發函至內政部商議,內政部於1947年1月4日表示同意。
圖:張恩溥
但後來由於內戰爆發,政局不穩,此事不了了之。1948年底,張經由新加坡去到臺灣,天師傳承在大陸結束。
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八冊)》
閱讀更多 影像中國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