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養育好孩子?

米兒9102



非常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教育是大家普遍關注的話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大計,那麼究竟如何才能養育好孩子?其實我在之前的一期問答有詳細剖析過,小孩的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想要養育好孩子就該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這一期我從另一個方面闡述:

人品德行是根本

相信大家對“北大弒母案”已經非常瞭解,按理說家長是教師,培養出學霸孩子吳謝宇是受萬眾羨煞的,但事情一出,我們才知道原來這是失敗的教育。好的教育讓人成為國之棟樑,壞的教育讓人淪為社會毒垢。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德行品格的培養首當其衝,當然作為家長你不需要每天對著孩子念念叨叨“寶貝,你要禮讓他人;寶貝你要孝敬老人;寶貝,你要樂於助人......”,好的教育在於點點滴滴地言傳身教,尤其是父母,一定要盡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試想,如果父母雙方經常地鬥嘴爭論,經常地家暴,在如此環境之下成長的孩子將來會怎樣,他會仇恨這個社會,他會拒絕婚姻,會造成人格的扭曲。倘若人品、性格出現問題,越是能力高本事大,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北大學子吳謝宇的作案手段如此高明,計劃如此縝密,簡直天衣無縫,想想都可怕。


講師的自我修養


三天的時間慢慢讀完了《自卑與超越》。驀然回首,十年前我買過一本他的書,那時候居然就被我一直放在書櫥裡了,現在還在。這本2016版的新書也是買完半年之後才突然想看的。所以什麼時候看什麼書都是一種緣分,讀書是一種終身的學習。2018年本來不準備買什麼書了,可是感覺至少阿德勒的書還是會備一套。

我一直是一個內向的人,也有些自卑,最大的自卑也許來自於高考成績太差沒有進到一個好的大學。這成了我終身的遺憾。考研也沒有全力以赴,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猶豫了三十多年,直到半年前重新拾起了筆,生活才慢慢找到了方向。這其中自然有很多原因,家庭、學校、社會,自己的職業生涯、與人交往,孩子的教育,我都做得不到位。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一直徘徊在生活之外,永遠是一個旁觀者,激情不足,只有書店和咖啡店還有美麗的風景吸引我,似乎永遠都沒法用心去投入當下。

我不能說這本書一下改變了我的生活,迅速提升認知什麼的,但它至少讓我感到寬慰,並且獲得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之前對未知是不確定的才美麗等話深深懷疑,現在卻覺得未來的確是未知才值得期待,對未來的焦慮突然降低很多很多。如果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去創造美好的生活,那這樣的人生根本不值得活。如果生活達到了完美,沒有任何挑戰,沒有任何困難,一眼就望得到邊,真的是無聊透頂的一件事啊。

生活的趣味就在於挑戰自我。面對困難勇往直前。

《自卑與超越》是一本心理學的著作,對家長、老師、醫生、警察,心理研究者,有自卑情結還有想提升自我的人都是極佳的入門讀物。沒有深奧的理論,沒有晦澀的語言,通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述瞭如何讓一個孩童成為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的人。

在阿德勒的眼中,婚姻愛情友情本質上都是一種合作關係。家庭關係最重要,家庭成員中的互相平等互利合作關係最重要,母親與孩子的相處和引導最重要,夫妻之間和諧互助的關係最重要,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或者忽視都會引發孩子成年以後的各種心理問題,至少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心理醫生會追問一個人的早期回憶並進行分析了。因為那是一個人長大後對自己生活觀的總結,是他(她)對自己早期生活的解讀。這個記憶指兒童生命最初的4到5年。

在這裡要說一句的是,阿德勒、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追隨者,都深受其影響,只不過後因觀點分歧而分道揚鑣。因為阿德勒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弗洛伊德還為此寫過抨擊內行型人格缺點的書。不過,現在醫學證明,內向的人善於深度思考,行動謹慎,其實還是有許多優點的,與外向的人不分伯仲。

說這個主要是因為書中也提到了夢。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阿德勒沒有把性和夢過分連接,而且他在書中多次講到的是不管是對孩童還是青少年,傳授性知識和科學都不要太早,而且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接受程度來講。而且性是嚴肅的事情,也不適合課堂討論,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對孩子的觀察和發育情況適當引導,過猶不及。

阿德勒認為夢是自我欺騙和自我麻痺,是心靈的自我安慰。夢中出現的場景多反映的是擺脫現實的渴望,是對現實符號化的解讀和再創造。我們不能過多依賴夢,最重要的還是努力面對現實,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書中最重要的結論就是合作。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合作,沒有對他人和社會發生興趣,那麼十有八九這個人就是失敗的,無法在社會立足的。人在社會本質上就是需要貢獻力量的社會一份子,如果不能產生價值,也必然會被社會淘汰。個人在社會的碾壓和遺棄下自然備感壓力,如果不能學會貢獻社會自然無法生存。本質上是由生存的嚴酷所決定的。

因為合作的關係如此重要,一個孩子生命之初最重要的學習對象就是母親。母親也是孩子第一個合作對象。比如吃奶就是一種合作,如果目前抱孩子的姿勢不對,那必然孩子沒法配合,合作必然失敗。而且母親還需要在6、7歲以後把孩子的興趣引向父親和其他合作對象,並對周圍的生活和他人產生興趣,以避免戀母情結等的產生,防止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同時在多子女家庭要保持平等,避免過度競爭,加強合作,不溺愛,不忽視任何孩子的感情。同時也要處理還夫妻關係。所以母親的責任任重道遠。

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漠不關心,原因只有兩個,她自己無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她與別人的合作也很糟糕,比如無法處理工作關係,家庭關係中的矛盾等等。也或者她有心理陰影,所有這一切也要看她最初生活的印象,根據回憶來分析。人們常說的因果和報應甚至也可以拿到這裡來做對應說明。其實是一種行為方式的複製,沒有改進的行為方式的再模仿。

所以,早期的童年生活太重要了。不溺愛,不忽略,讓孩子能夠學會表達自我和與人合作,這就是最重要的育兒之道了。


慎獨16416561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真正懂得此言並認真踐行的人不多。要想把孩子教育和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父母應該做出表率。為人父母者,總想自己孩子各方面優秀,故不免責其甚高甚嚴甚苛。而有此父母,不是以此責己,而是於身甚寬。對於父母,孩子無時無刻不在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的言行習慣,無不是父母的烙印。要想孩子有愛心,學會尊重,平等待人,有責任感,遵守規則,有好奇心,有志有目標,堅韌勇毅追求卓越,父母就應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所以說,不是教育孩子難,而是父母為表率難。教育和培養孩子,應從父母自己做起。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可塑的。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要想教育和培養好孩子,門檻是很高的,那就是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己,改善自己,做真正意義上的合格父母。

做父母的總是認為,自己有權利和責任為孩子做所有的決定。殊不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父母的決定,一旦和孩子的正常需要和正當要求相悖,勢必會使孩子對自身的位置和價值產生懷疑,他們就會氣餒,就會通過淘氣或惱人的方式在家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自暴自棄。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尊重和鼓勵孩子的正常需要和訴求,而不是武斷或者是粗暴地拒絕。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尤其是在孩子遭遇挫折,或者是感到氣餒的時候。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對待。而懲罰孩子和獎賞孩子,都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和平等對待,所以對他們的人生觀和成長是弊大於利。尤其是懲罰,也許會帶來暫時的效果,但它往往會使孩子發展出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尤其是當父母習慣用懲罰這種簡單粗暴的措施的時候,其效果會越來越弱,甚至適得其反。懲罰,會加重孩子的氣餒和挫敗感,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得到尊重和平等對待,從而懷疑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自身的價值,久而久之,就會自暴自棄,形成叛逆的性格。在任何時候,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平等對待和鼓勵。這會使孩子獲得一種積極的自我認同,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認識到自己的特別,認識到自己能行,從而增強自信和勇氣,敢說,敢學,敢做,敢於競爭,並獲得一種快樂感和滿足感。

而獎賞,會讓孩子認為不做事情是理所當然,只有能得到好處才做。很顯然,這樣做是難以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的。

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定位目標。

我認為,不管有什麼樣的定位目標,家長應該首先培養孩子的尊重意識。尊重,是一種具有精神力量的寶貴品質,它是孩子健康成長、成才,今後立身行事的根本保證。孩子一旦形成了這種意識,他們就會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秩序,尊重規則,尊重規律,尊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或事業。今天,人們都在談格局,那麼一個人的格局從何而來呢?從家庭來說,培養孩子的尊重意識,讓這種意識融入孩子的生命和血液當中,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格局,這種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人生的起點和終點,上限與下限,高度與質量。人們常說,人生輸在起跑線,其實人生往往輸在格局上。


聖山翁唐堯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這是《說文解字》裡面對教育的釋義,也是我看到過最簡潔最完美的養育孩子經典語錄。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千年智慧,比之這樣那樣的家訓和著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並且適用於任何年代任何家庭。

稍微囉嗦一下我自己的觀點:養,一要飲食純正,二要衣著乾淨,三要心理健全,四要合理運動,這是確保一個智商正常的孩子健康成長的大前提。育,我心裡認為是教育,家校共育,對於孩子來說家庭最重要,情商正常,三觀正確,父母勤勞善良,無論窮富,孩子都跑偏不到哪裡去;一般家庭的孩子大多接愛學校最基本的通識教育,根據自身情況,適度或加度學習,書讀的漂亮與否,並不能作為衡量是否養育好孩子的唯一標準。

親愛的父母,養育孩子,不急不燥用心付出;成功與否,二十年後才能見分曉。


種豆得福



怎樣才能養育好孩子?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培養的目標是什麼?二、養育過程中的具體方法與方式又是什麼?如果目標偏差了,相應的方式也就跟著錯了;反過來,養育的方法與方式也會對最終的目標起著反作用。


我個人認為養育子女或教育的目的有三:一、適應社會生活,遵守社會文化規則。二、具有生存能力。 三、會愛與會被愛,會享受生活。

被餵飽的熊是死熊,把孩子當野獸養,莫要把孩子當寵物養!把孩子當野獸養,家長和孩子都應明白,人首先是一個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被大自然承載養育的同時,也受著大自然制約;其次才是社會人,是人類群體的一份子,在人類社會的各種關係裡承擔著不同的角色,享受著收穫和權利的同時,也須盡心完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個世界,有人類的存在和延續,就有人類的幸福快樂,有個體勞作的價值意義。同時,不管人類社會怎樣發展,人類仍是地球上的一種動物。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永恆的法則。所以,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人才,就把孩子當野獸養。


把孩子當野獸養的結果是什麼呢?是把孩子養育成一名有著自然屬性的社會人,他們在生活裡與自然溶為一體,不逾人類文化社會的基本原則,窮大理,不拘小節,性情開朗樂觀,具備人格的獨立性,有良好的群體合作意識。孩子們把功名利祿事,愛事情事,國事家事,事事做得樂開懷。活得積極向上,享受生活!


至於養育的具體方式與方法,需要因人而異。《中庸》開篇講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就是按照每個孩子的自然本性,來協助他成長,修煉他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助其在社會中良性發展。樹有其高,花有其豔,草有其綠,植物種類不同,其美各異。孩子各有稟賦,發起自然之性,自有人生一段精美才情呈現。


養育也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習慣。讓孩子按其力所能及,自小參與生活打理,在生活中自然養成孩子的獨立性、承擔性與責任感,長大自然成人。


心理諮詢師韓美齡


教他做人與做事。

教他做人,明是非對錯,在思想上明事理,辯是非,這能讓他在社會上不犯法,走的很遠,不會做錯大事,這也是愛他的表現,對他負責任,兒女總要長大,總要離開父母去上大學,去工作,去單獨面對社會。學做事,提高辦事效率,提高自身能力,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能和本事,小時候嚴一點,大了才能幹大事,虎父無犬子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當然 不能一概而論,女孩嘛富養,兒子嘛窮養。

窮養兒子富養女,做人處事,這是我的淺薄見解,希望幫到你,謝謝。


南疆崇左大小事


我家大寶四年級,二寶7個月。兩個孩子都是天使寶寶,很聽話。在教育方面,還在探索實驗階段。有心理諮詢師微信群,有問題就問問,也可以瞭解別的家長和孩子的問題。每個寶寶都不一樣,方法也不盡相同。唯一相同的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溫暖的愛。不是一味責罰,不是動輒打罵。是擁抱的愛。愉悅的情感。


狗子狗子3


養和育,養即提供物質方面的保障,育即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