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异类还是同类

机器人,异类还是同类

▲图片来自Piaxbay,作者@Bamenny


昨晚看了美国著名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执导的电影《机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1999)。

01 拥有情感的机器管家

安德鲁·马丁是马丁家的机器管家,他浑身闪着金属光泽,走路僵硬笨拙,任何一个人第一眼见到他都不会把他当作人类看待。他的功能就是做家务——炒菜做饭,打扫卫生,随叫随到,听从命令。

但是,在他打碎了二小姐用玻璃制成的马匹而导致二小姐哭泣的时候,他会想办法挽救。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利用一堆废弃的木头,做成了一匹小小的木马放在二小姐的房间。

夜里,他会打开维多利亚时代的唱片机, 如痴如醉地聆听古典音乐。

他还在主人查理德·马丁的教导下,了解性知识,会讲冷笑话,会制作精密而巧妙的时钟,会弹钢琴,甚至还拥有了个人的银行卡账户,一个月的薪水比机器人生产公司的负责人一年的年薪还高。

甚至他渴望拥有自由的意志,他向他的主人提出要用他账户里所有的钱来赎回他的自由,他可以继续侍奉马丁一家,但是不愿再成为马丁家的财产,也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指令。他说:

“人类掀起过可怕的战争,数百万人战死,只为一个目的:自由。如果自由对这么多人都这么重要的话,那就一定值得拥有。”

我一直认为,自由意志的觉醒,很大程度上代表他是一个独立的不能被操纵和奴役的个体。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还能把他当作那个任人摆布,听从指令去跳窗的机器人吗?

02 机器人也是人吗

我们该如何定义安德鲁呢?

的确,他是机器人,他仅有一副冰冷的躯体。他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受饥饿,品尝美食。他感受不到疼痛,连手指头被割断都没有任何感觉。他纵有喜乐与悲伤,也不像人类一样仰天长笑,对月流珠。

为了寻找自己的同类,花了几十年,他遍寻世界各地,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同伴。他始终是人类社会里的少数者,他是孤独的。我想,这种孤独会促使他渴望融入人类社会,努力成为一个被法律上认可的人。

所以,他进行全身改造,剥夺自己身上所有机器人的属性。从外表上,他植上人皮,拥有人类男性的面庞和躯体,再到植入各类器官,和自己相爱的人厮守,会吃会笑会吃醋,但还得不到法庭的认可。最终,他放弃机器人长久的寿命,选择注入血液,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他屡次申请法庭认可他的人类身份,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才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法庭的意见也代表了其他人类的认可。但是反观他自身,他已经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了。

03 人类与机器人的距离

机器人也是人吗?当机器人有了情感情绪,我们很难将他视为一堆铜铁。但是把他归为人类,你同意吗?

如果机器人被替换成兽人,像我们孙悟空、猪八戒、狐狸精、蜘蛛精,我们还会抗拒他们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会,那可能是受到了曝光效应的影响。根据心理学200多项实验结果表明,“熟悉诱发了喜欢。对于各种新异刺激——无意义音节、汉字、音乐片段、面孔——的曝光都能提高人类对他们的评价。”为什么我们对猴子、猪、狐狸、蜘蛛这一类变成人并不抗拒呢?可能是我们太熟悉他们了,毕竟图书、动画片、小说等艺术体裁都在不停地呈现他们,且他们往往会被拟人化。

按照曝光效应,如果未来智能机器人真的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很可能像电影中的查理德和二小姐一样喜欢上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机器人。如果到了这地步,我们还会在意机器人和我们不同类吗?

根据“态度依从行动”的效应,人的态度是会随着行动而改变的,种族间积极交流能减少种族歧视。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决定废除种族隔离制学校。”1942年,不到1/3的白人(南部只有1/50)支持学校合并,到1980年,支持学校合并的占到90%。”到现在,再也没有人会认为应该在公共汽车和电车上为黑人设置隔离区。而1942年,大部分美国人这样赞同。

我想,到了以后,人们可能会摒弃我们和机器人不同类的偏见,去接纳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当然,我只是做一种推测。但是,根据“相似性导致喜欢”的效应,人们更倾向于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会模仿他们行为的人。如果智能机器人在外表跟人们越来越相似,行为越来越灵活,很大程度上会得到人们的接纳和喜爱,那时候也许会忽视它是机器人这件事吧。

参考书籍: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

往期影评:

当乌黑的枪口对准我们

浮生如此亦堪老

有酒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