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是比特幣水逆的一年。2019年,比特幣迎來十週年,近期比特幣重返5000美元,市場期待能夠迎來轉勢,然而,產業政策的“利劍”又來了!
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生產過程)”列為淘汰類產業。

“淘汰類”規定顯示:條目後括號內年份為淘汰期限,淘汰期限為 2021 年 1 月 1 日是指應於 2021 年 1 月 1 日前淘汰;有淘汰計劃的條目,根據計劃進行淘汰;未標淘汰期限或淘汰計劃的條目為國家產業政策已明令淘汰或立即淘汰。
虛擬貨幣雖然很早就出現,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新鮮事物,為何發改委將其列為淘汰產業,這將給整個產業鏈帶來什麼影響?剛剛緩過一口氣的比特幣又將何去何從?
1“挖礦”耗能巨大
其實,在我國,央行並不承認虛擬貨幣的價值,也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表達過對挖礦行為的支持。挖礦行為需要耗費大量的電能供計算機工作,而且還會加速計算機硬件的損耗甚至報廢,導致市場上出現大批報廢計算機硬件,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都算不上是“綠色”產業,這與我國當前鼓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所不符。
根據digiconomist.net提供的比特幣能源消耗指數,目前比特幣挖礦每年消耗的電力大約在42.15~54.11太瓦時(TWh,1太瓦時為1億度電),排在全球能源消耗國家的第52位,僅次於烏茲別克斯坦的51.3太瓦時(第51位),大致相當於捷克年能源消耗量的80.5%。
摩根士丹利曾在2018年初給出數據,挖比特幣成本大約三分之一來自電費,2018年比特幣乃至其他數字貨幣的挖礦用電需求將達到120-140萬億瓦時 (terawatt-hours),而全球電動車的能源消耗到2025年預計才不過125萬億瓦時。根據國際能源署2015年的數據,阿根廷全國一年的用電量也才不過125萬億瓦時。
2018年10月發表在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一篇論文顯示,僅挖比特幣一項就將導致2033年全球氣溫上升2℃。
2產業鏈要涼涼?
發改委在這份意見中指出,此次公開徵求意見的時間為2019年4月8日至2019年5月7日。這意味著,一旦這份意見稿成稿發佈且比特幣挖礦被列淘汰,那麼高達百億規模的數字貨幣挖礦上下游產業鏈都將受到巨大影響。
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就是上游的“礦機”廠商。
國內比特大陸、億邦國際、嘉楠耘智三大巨頭的主營業務都是礦機,受虛擬貨幣市價波動影響比較大。太平洋證券研報顯示,2018年底對應的“礦機”市場規模約1078億元。上述三家“礦機”生產商此前均於2018年尋求赴港上市。儘管他們也宣稱將開拓人工智能等業務,但並沒有受到港交所的青睞,首次上市申請均未成功。
除了“礦機”生產商外,下游水電廠也將受影響。礦場主為了追求低廉電價,均“逐電而居”。中國西北、西南等低電價地區佈局了不少礦場。比如四川西部,水電資源豐富,大大小小水電站星羅棋佈,閒置的水電、低廉的人工和場地吸引了大量礦場前來佈局。
截至目前,中國公佈的名單已提交給公眾討論。討論將持續到5月7日。比特幣被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法案中甚至都沒有它的定義。根據該法案,只有法人和個體經營者,包括外國的,才能發行數字金融資產。
3比特幣價格何去何從?
剛剛熬過2018“寒冬”的比特幣,今年以來似乎出現轉機,4月1日以來,比特幣價格迅速回升至5000美元一線,10天內漲幅達到20%,市場也開始蠢蠢欲動。
如今,我國開始打擊比特幣挖礦產業,數字貨幣市場何去何從,備受外界關注。
目前,中國的比特幣“礦場”和算力約佔全球7成左右。“假如比特幣挖礦被禁止,那麼剩餘的幾百萬個比特幣的開採可能就要被國外市場佔據,比特幣作為熟悉貨幣市場的硬通貨,極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數字貨幣市場分析師王恆分析稱。
e投睿的高級市場分析師Mati Greenspan甚至認為,這一政策可能對加密市場利多,因為它將消除中國挖礦集團用於開採比特幣的廉價電力,這對比特幣的價格將是淨利好。
更多數字經濟相關信息,請關注公眾號“通信信息報”(ID:txxx-news)
閱讀更多 曉說通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