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 鎮西茶館

以前寫過一篇談校園稱呼的小文章《請稱校長為“老師”》,建議在學校裡面,無論校長、主任還是一般教師,都互稱“老師”比較好,因為都是教育者。我的用意在提倡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而不要讓“官本位”的觀念在校園被強化。後來陸陸續續聽到一些同行的不同意見。不止一位老師對我說,有的校長從不上課,包括給老師上課,哪裡配稱為“老師”呢?
應該說,我寫那篇文章的時候還真沒想到這點,謝謝這些老師的提醒,豐富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當時是從一般意義上說,作為學校的教育者都可以稱作“老師”,當然包括校長。而這些老師之所以不贊成把校長稱作“老師”,是因為某些校長不但不進課堂,甚至連學校教學都不瞭解不熟悉。對此,我完全同意。其實,對這樣的“校長”(我加了引號),哪裡僅僅是不配被稱作“老師”呢?叫“校長"他也不配!同理類推,有的主任也不配叫“主任”。再推而廣之,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種職業都存在“名不副實”的人,這樣的人都不配他所在職業相應的稱呼,比如不配叫做“醫生”、不配叫做“警察”……任何尊稱都有可能遇到個別“不配”的,比如過去彼此稱“同志”,後來都認為“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我的同志啊”,於是“先生”一詞流行起來了;其實,尊稱別人叫“先生”也有問題:“他的人品和學識配得上我叫他‘先生’嗎?”甚至對某些人我們還說他不配叫做“人”呢!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校長把學生教師放在心上,平等對待學校的每一位老師和孩子,就算被叫做“校長”,師生們也會在心中真誠地把他視為師長的,否則恰恰相反。今天的柬埔寨全稱叫“柬埔寨王國”,可在波爾布特時代其國名曾經叫做“民主柬埔寨”,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個諷刺。
好了,稱校長為“老師”本來也只是我在我校的一個倡導,至於其他學校對校長怎麼稱呼,我表示尊重也只能尊重。對此不打算多說了。但是,“校長一定要上課才能被稱作老師”這個觀點,引發了我對“校長兼課”這一話題的深入思考。這裡我也簡單談談。
我經常聽有老師用魏書生老師作為標杆,去評判校長:“看人家魏書生,不但當了校長,甚至當了局長都還上課,當班主任,可我們的校長,從不上課,更別說當班主任了。”其實,說這話的老師忘記了一個前提,就是魏書生老師所謂“上課”和“當班主任”,都不是在傳統意義按傳統方法上課當班主任的,否則他根本不可能當局長同時擔任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他能這樣做,和他獨特的智慧有關——對此這裡不便展開多說。總之,魏書生老師兼課當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可複製的,也不宜推廣。
坦率地說,我在校長九年期間也長期上課,有一段時間還當班主任——我這個班主任可不是“掛名”的,每天早晨甚至還和學生一起跑操呢!但我這個做法,也不值得“學習”,因為我有我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就在於教育局為我配備了常務副校長,我不用像一般的校長那樣,鉅細無漏地操心學校事務,我只是宏觀把握學校發展方向,具體事務都給副手了。我不是黨員,也不管黨務,我不會喝酒因此也不用去參加各種應酬。所以我就有充裕的時間進課堂,走向講臺;進班級,走進心靈。如果我也像一般校長那樣累——現在的校長的確很累,那麼我不可能長期上課,更不可能當班主任。
長期以來,在一些人的眼裡,校長兼課似乎不僅僅顯示其專業能力,而且好像還表明一種“道德高度”。我卻在想,校長是不是一定就要兼課?我覺得不一定兼課。
我先解釋三點,第一,我這裡說的“兼課”特指按課表進教室給學生上課專業課,不包括偶爾給學生開講座,也不包括校長給教師做培訓。第二,我說的是“不一定兼課”,也就是說,如果校長一定要兼課,但以不耽誤學校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未嘗不可,但最好別兼,理由下面說。第三,這裡說的“校長”指的是學校一把手校長。
從日常運行和宏觀發展的角度講,在一個學校,校長和教師都很重要,但各自的分工不一樣,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且無法互相取代。就像一艘輪船,船長和船員各自的職責和作用不能互相取代。由於校長和教師擔負的職責不一樣,所以各自思考和忙碌的重點也不一樣——校長關心的是學校發展大局,課程改革,教師提升,還有學校與上級以社會各部門的種種關係,等等;教師關心的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研究教材、研究孩子,等等。校長當然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心靈,否則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成了空中樓閣,教師當然也應該關心學校的方向,否則他就是一個盲目的“知識搬運工”。但我說的是“主要”,是“側重點”。總之,校長主要負責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教師主要負責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這應該沒有爭議吧?一個老師如果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備課上課上,而整天想的是怎麼把教育局關於“兩學一做”的精神落實到學校的每一個環節,這就有點滑稽了;同樣,一個校長不把主要精力用於怎麼在現代化國際化背景下將學校推向前進,卻老是琢磨如何把《荷塘月色》上得更精彩,這不同樣荒唐嗎?
而且,就算你校長年富力強而精力充沛,可畢竟有那麼的會需要參加,有那麼多的事需要彙報,有那麼多的領導需要接待,有那麼多的“驗收”需要應對,有那麼多突如其來的“任務”需要完成……更別說還應該每天都找老師談心,或聽課。校長在完成了如此繁重的一切的同時,真的還能夠靜下心來備課嗎?能夠精心地批改學生的作業嗎?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富有個性的及時輔導嗎?如果不能,這不是耽誤學生嗎?如果因為“校長工作”不能按課表時間上課而頻頻調課,甚至讓老師代課,這對學生而言,客觀上是多麼的不負責任啊!
當然作為一校之長,應該是熟悉教育教學,所以應該經常深入課堂,深入教研組,和老師們一起研究課堂,研究教改,但這並非就一定要兼課。有人認為,校長在教學上一定要比教師強,否則你怎麼指導老師呢?這話恐怕說絕對了。我認為,校長應該是教育教學的內行,課堂教學能夠比教師強當然更好——實際上我們很多校長正是靠精湛的教學技藝和出色的教學質量而成長為校長的,但不一定所有校長的教學能力都非要和特級教師相當。校長崗位本身就有其專業性,這個專業性不完全是教學能力,而遠比教學能力更豐富。如果校長在綜合管理素養上稱職,而可能(我說的是“可能”)在其中的“教學能力”上略低於一個優秀的教師,我認為這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校長。我說的是“略低於”就是想說,校長可以上課不如一名特級教師,但不能上不好課;他的教學能力不一定出類拔萃,但至少應該是一流水平。北京十一學校的李希貴校長,上課肯定不如他手下的那麼多特級教師,但他本人卻不但是語文教育專家,而且是教育改革的專家。如果他也成天上課當班主任,會有今天的十一學校嗎?打個也許不那麼貼切的比方,到現在都還沒什麼知名度的朱志根肯定在游泳方面是內行,不,豈止是“內行”,應該說是專家,不然他怎麼能指導出如今名滿天下的游泳世界冠軍孫楊呢?但去比賽朱志根肯定遊不過孫楊。在學校,教師就是孫楊,校長就是朱志根。
也許有人會以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當校長同時兼課為例,來證明校長上課的必要性。但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和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時代不一樣了,同樣的教育理念可以通過更符合時代特點和學校實際來呈現。何況我們今天做校長已經不再“單純”,校長承載了太多的非校長的義務。可以斷言,如果蘇霍姆林斯基來今天的中國當校長,恐怕無法勝任。別說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事兒,僅“校園安全”一事就會讓他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其他,還“上課”呢!
我這裡說的是一把手校長不一定兼課。那麼副校長和中層幹部呢?我覺得應該兼課,因為“副校長”和“主任”的職責和校長還不同,而相對來說,精力也允許,因此應該兼課,何況現在全國絕大多數學校的副校長和主任都是兼課的。當然,如果個別學校情況特殊,副校長不兼課也是可以理解。對此,我就不多說了。
我完全理解並贊同有的老師所批評的現象,一些校長把校長當官做,自己不學無術,不管教學,不進課堂,連給教師做個培訓都不會,只知道從外面請專家來給老師們做培訓。這樣的“校長”,無論做教師還是當校長,都是不配的。
2016年8月7日
閱讀更多 語文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