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某種輿論的刻意誤導下,“中國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並被一些國家拿來利用,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有色眼鏡”下的中國已經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能夠客觀看待中國了,心態也能夠擺正了,不得不說,這難能可貴!

據人民網報道,近日,澳大利亞主流媒體刊發多篇文章,呼籲澳大利亞政府客觀看待中國崛起,認為澳不應當參與遏制中國。澳大利亞前貿易部長羅布在接受《澳大利亞人報》採訪時表示,因中國崛起引發的對澳大利亞國家安全的過度擔憂,已使澳經濟、政治利益受損。
而在歐盟委員會擬定對華10項措施之際,德國最重要經濟組織之一的德國工商大會(DIHK)強調,歐盟必須繼續視中國為戰略經濟夥伴,反對對華示強。德國工商大會提出警告說,不宜採取對華強硬政策。幹事長萬斯萊本在柏林表示,“我們不能忽視這個國家的經濟潛力”。
在美國的百般阻撓警告下,意大利總理孔特明確表示:計劃於今年4月到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峰會,並考慮與中國簽署諒解備忘錄。這將使意大利成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七國集團(G7)國家,成為支持這一全球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最大經濟體。

澳大利亞、德國和意大利三國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可以說非常具有代表性,因為美國一貫以“西方老大”自居,對於中國懷有完全不必要的謹慎,一向不願看到有國家和中國走的太近,但現在,美國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弱了,這其中固然有中國影響力擴大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這些國家已經開始能夠擺正心態,正確客觀的看待中國了,對中國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
這些國家的動作,具有標誌性意義,但並非剛剛開始。在南海方向,菲律賓和新加坡的對華態度,早已變得更加務實,菲律賓自杜特爾特上臺以來,對華關係突飛猛進,雙邊關係顯著提升。而新加坡也不願在親美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日前,新加坡反駁了美媒關於引進F-35是為了對抗中國的說法,稱只是正常簽約,顯然,新加坡也不願對華關係受到負面影響。
在21世紀的今天,和平發展已成為世界主流,中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誠意,贏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尊重和認可,這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中國對和平發展的堅持,中國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已經開始散發出其不可抵抗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選擇中國。無論如何,陰謀詭計耍手段,終究戰不勝和平發展、團結協作的光明大道。
中國的所作所為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經得起世界的考察,這不會因為那些完全站不住腳的說辭而改變,中國的發展壯大究竟是威脅還是機會,越來越多的國家會通過自己的選擇,來做好這道原本不需證明的“證明題”。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所有成績都是靠自己雙手幹出來的,理應獲得足夠的尊重,這比有些指手畫腳者的崛起路,光鮮多了!
世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一家獨大的,合作共贏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對一些國家而言,放下冷戰思維,摘下“有色眼鏡”,用一種客觀理性的視角對待中國,對自己,對世界,都只會有百利而無一害。無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這一隊伍,而這一潮流,一定會風靡整個世界!
閱讀更多 第一軍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