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h
其实人是无法选择做不做物质与现实的奴隶,人总得要活着,只是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后,追求不一样罢了。
人就是一个不安分,不甘于现状的生物,总是要追求人生意义,想要扩展自己的人生,有人用爱情,用文学,用哲学 ,用音乐,用宗教,以及用事业 ,还有用艺术 ,用科学等等。
不管你用什么,都是想要表述自己存在的意义,不甘心就这么轻轻的来,轻轻地走。这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生价值观,只是追求的途径不一样。
我们先把现实理解成一个物理空间,肉体被束缚在这个物理空间里,但它束缚不了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既然这个物理空间满足不了思想的需求,那我就通过其他途径创造一个空间,也就是“超然物外”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的载体可能只是艺术家的一幅画,音乐家的一些旋律,或是一个科学符号,一些不同国家的文字。但我们的心可以在这些空间里遨游,衍生自己的现象和感受。
经常搞艺术的人就是一个空间体系的搭建者,阔展者,或是引导者。
这份工作并不是谁都能着好的,我是学艺术的,就拿比较熟悉艺术来说。
艺术创作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象的空间也是直接或间接受到现实的影响产生的,“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理。
艺术创作者往往要有较为敏感的观察力,以及深刻的洞察力,还有生活经历的沉淀,经常需要思考,所以他们都不怎么喜欢社交,他们更喜欢独处。而且有着对艺术的狂热追求,精力都用在艺术上了,对生活的要求就少了几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在外人看来,他们“超然物外”。
在生活上,很多人笑梵高,在人生价值上谁又敢说他什么嘞?


在很多人眼里,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痴情,往往把艺术家想象的也很神秘,很高大上,觉得艺术家是非常之人,在很多时候能够超然物外,独立于世。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非也。大多数艺术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不能否认,艺术家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便会全身心的投入,物我全忘的沉浸于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惟其如此,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但是,大多时候,艺术家也和寻常人一样,为生活,为人生,为家庭,为名利,考虑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着这样那样的欢喜和烦忧。
艺术家也是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七情六欲一日三餐一觉一样也不会少。而且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需要更多的体验品味生活,才能创作出真实感人鲜活灵动的作品。艺术家不能也不可能超然物外。
诗仙李白如果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就写不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诗圣杜甫如果超然物外,不了解社会民情,就写不出“三吏”“三别”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庇下寒士俱欢颜”那样的词语。白居易如果超然物外,就写不出《长恨歌》、《琵琶行》那样的凄美长诗。
文艺复兴绘画巨匠达芬奇用了14年时间画了《蒙娜丽莎》,其他不说,单是《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就证明了达芬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乔尔乔内创作了《沉睡的维纳斯》,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美丽图景,这是超然物外不可能创作出来的。鲁本斯的《三美神》与众多画家笔下的《三美神》不同,粗犷动感甚至称得上彪悍,这也正是他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体现。
生活中的艺术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有一位大师快90了,还想找一位20多岁的小姑娘做妻子,有位名气很大的画家热衷于抛头露面,并自封大师。还有一些艺术家热心名利,精于炒作等等。
所以我以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艺术家不是没有,但是不多。大多数艺术家还是看重名利的。当然,这也是为了生活,或者说为了生活更美好。
灯影书画
搞艺术的也很物质,没有物质保障的艺术家其实是相当的可怜的。
这一点,我们透过梵高和高更悲剧的一生可以看出端倪。
贫穷的梵高其实很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予以变现,这样他就可以有钱雇请女模特了,而不是担惊受怕地让女朋友做那么几天的模特。
如果有钱,梵高就可以潜心地作画,而不是为了一日三顿饭,而与自己的兄弟喋喋不休地写信争吵,如果他的物质生活稍微好点,也不至于痛苦地想死。
梵高的好朋友高更,跟梵高可谓是同病相怜。
他一个人跑到太平的一个小岛上,日子过得也是相当地困苦,为了艺术他放弃了自己妻女,自己最爱的小女儿也因为贫病而死去。
如果伟大的艺术以如此惨痛的代价来换取的,不论是梵高还是高更他们都不愿意以物质的贫乏为代价。
意大利画家莫迪利阿尼生前的作品也是因为受众没有被广泛地接受,而入不敷出。在他的生前,所出售的作品还不够他吸毒和供养妻儿,最后也是贫病交加而冤死。
而在他死后不久,其作品的价格就连翻数倍,如果他生前的作品有如此高的价格,莫迪利阿尼的妻子也不会在莫迪里阿尼死去后而绝望地自杀。
实际上,在艺术家的世界中,物质基础决定了艺术家的精神是否愉悦,贫困的艺术家很难做到超然于物外,纯精神世界的艺术生活,几乎是不存在。
所以,毕加索是深谙艺术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有生之年,除了艺术创作,商业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良好的物质生活,给了他充足的创作自由。
即便是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也是与物质结合的最好的时代。
那个时期,赞助人艺术大行其道,所有的知名艺术家几乎都有有钱的金主对其进行赞助,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是超然于物外的产物,而是赞助人出资,几乎是在包养的情况下创作的伟大作品。
名师巨典
错,你的观点大错特错,你这是“只看见一棵树、看不见一片森林”。你认为的、“搞艺术的都是超然于物外、不做物质与与现实的奴隶”的观点、是片面看问题,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民间各行各业都存在“好、中、差”,都存在“成功、一般般、不怎么样”等等区别。比如影视演员,有普通影视演员、有处于明星与普通演员之间较好较受大众喜爱的演员,有非常成功非常棒的、以致被大众追捧为【明星】的影视演员。你所认为的、搞艺术的、都是“超然于物外、不做物质与现实的奴隶”,等于你眼里只见“明星演员”,却看不见普通演员一样,这是一样的道理。
搞艺术的,也有普通艺术工作者,混得较好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工作方面的成功人士。
基层的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做的好的、一家人小康生活,这部分人依然很物质、很现实。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不物质点能行吗?不现实一点能行吗?
做的差一点的、除了本身技术问题外、还存在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问题。这部分人和做其他工作的人没什么区别,大家都努力工作着,大家都为争取进入小康生活而努力拼搏着。
搞艺术的人、只有成功了、【成名】了,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吹捧。在那种情况下,艺术作品值钱了,人也暴富了,也就不必为柴米油盐而操恼了。这种人、才是你所认为的“超然于物外、不做物质与现实的奴隶”的那种人。
所以,你眼中的那种“搞艺术的人”,仅仅是所有的搞艺术的人中的、极少极少的一小部分人。
(美女艺术图片欣赏)
小芳杂谈
之所以搞艺术的人往往能够超然于物外,不做物质与现实的奴隶,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深刻明白“艺术是自然形成的,只有真诚的创作,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艺术必须迎合时代的审美,才有意义,人们的审美态度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本天成,人与自然”这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认知,
当一个艺术家可以不做物质与现实的奴隶,其作品必定是旷世杰作,因为作品反映寓意的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的现实现象,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其笔下的作品都在反映当下的社会现象,并提倡高尚的“人文主义”精神,用艺术表达人们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全新世界的憧景,
如果一个艺术家总是想着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一夜暴富”或者说不敢表达现实的真实现象,那这样的艺术家就是物质和现实的奴隶,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要高于生活,而且还要服务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艺术是没有终极美的,但艺术的宗旨是开启人类的智慧,
然而,现如今真正能超然于物外,不做物质与现实的奴隶的艺术家少之又少,甚至几乎像恐龙一样“灭绝”了,有人说艺术家也要生活、也要吃饭,但是你去仔细看一下,那些艺术家的生活品质简直就是“天上人间”一般的奢华,
当代的一些画作都是以百万千万来计算,甚至号称“天价”,试问一下其艺术价值在哪?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又在哪?难道是纯粹的孤芳自赏吗?要知道,艺术的审美价值高于艺术的创作技法,审美是用灵魂而不是依靠欲望,因为“欲望”是贪婪的,人性一旦贪婪起来,艺术就被商业所驾驭了,艺术家自然成为物质和现实的奴隶。
诗夜城主
艺术是体现出艺术家的辛勤汗水和闲情逸致创作的审美情趣。艺术家是置身事外,安静独立地进行艺术创作。以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情感,以艰辛创作与心情愉快相结合,不做物质和现实的奴隶,创作出具有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有着自己的审美理想、社会生活经验、艺术风格的稳定性。以自己的浓厚兴趣,充满着对艺术渴望追求。让人们感到艺术家看似寂寞孤独,其实是他内心有热情洋溢的情怀。
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具有审美教育的艺术作品,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里受到感染,激发了人们对艺术的酷爱情趣。艺术是形象的表现人物、景物的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
黄智637
其实搞艺术的不一定是艺术家,就好比喜欢唱歌的不一定是歌唱家,喜欢画画的人不一定都是画家,喜欢书法的不一定是书法家。然而,凡是对艺术有一定爱好的人,必定是对他的爱好,有一份执着的超脱于物质的追求。对喜欢画画的人而言,他首先要赞赏自己的作品,哪怕在其他人眼中不值一提,而画者如果连自己都看不上自己的作品,那么他如何还有勇气,拿起笔来继续作画?在赞赏自己的同时,画者必须冷静的审视自己的作品,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包括主题、构图、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没有思想的作品,不可能有生命力。对作品没有反思,画者永远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艺术需要天赋,更需要孜孜不倦的付出。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只要自己感觉生活很精彩,精神很充实,就是上帝对自己最大的眷顾。我根据我的身体状况,及画画方面的经历,我主要画人物肖像画,侧重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敎育家人物肖像画系列,下一步我将着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人物肖像画系列,这部分系列的绘制,大概需要一年多时间。我只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出一点微薄之力。我的思想和作品还十分稚嫩,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山丘中人的茅草房
一切关乎于自由
本人的自拍照🤳😄
自由是每一位艺术家的灵魂,如果处处受到干扰,甚至无法自由思考,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那是非常痛苦的。
为了获得自由,真正艺术家不会被任何外在所左右,极力与任何不能知行合一的环境拉开距离。
为什么呢?即便艺术家的作品最终回归市场,但创作时或许并未想到市场如何?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因为这会限制艺术家的创作,畏手畏脚,无法完成好自我作品。日本艺术家村上隆
我始终相信,每位艺术家都在冒险,不同的艺术家都在不同的道路上苦苦寻觅着,挖掘自己,你不能说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很聪明,他的作品能走出来,完全是他喜欢那样去做,正好迎合了市场。他的作品很贵,其他艺术家模仿他,这个比挖掘自个儿还要困难。因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而不是去学谁,又一个村上隆出现,谁干这事,谁死得快些,就是这么个情况。
当然,也有艺术家确实是一生甘愿清贫,一遇到伯乐,躲还来不及呢,此生以艺术为伴,乐在其中。有一位摄影艺术家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流浪汉用捡来的材料做成相机拍出来的作品惊为天人,他叫Miroslav Tichy。
他始终都是为了自己的艺术魂而创作,不但都没宣扬自己的作品,甚至将那些作品跟相机推放在地下室,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直到2004年,Miroslav 78岁时,他的侄子在他的公寓垃圾推裡发现这些作品,在他的保护和推广,并藉由知名策展人 Harald 的协助,将那些作品带到了西班牙展览。2005年,79岁的 Miroslav 在法国艾尔国际摄影展获得「最佳新人奖」。
自由是每一位艺术家的魂,畅游在自由的国度,在创新的路上一定会舍弃很多,但痛并快乐着,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人生故事和精神食粮。
艺术家和芸芸众生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他们是一帮为情所困,无法自拔的家伙。为了爱,一切都变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值一提……所以,一切都关乎于自由!
大鹏Art
1,你把艺术家想的太美好了!诚然,艺术之路,往往先求真(写实、具象),再求美(写意,抽象)。艺术家经过艺术的熏陶,确实会保持一颗“真实”的本心。但问题在于:真与美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概念,你眼中的真未必是他人眼中的真,你眼中的未必是他人眼中的美。而这种偏差其实就是艺术家的风格所在,同时也是品性之所在。
2,更加具体的说,有的艺术家是个“很真”的君子,有的是个“很真”的小人,还有“很真的痞子”,“很真的俗人”,“很真的官僚”等等。其实艺术家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性情更纯粹点,高雅也高雅的纯粹,低俗也低俗的纯粹,更加“真”一些。
易家二郎
常常,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因为,我的生活就是这样,是看得见的,是这样一些东西,一种工艺流程化的东西;日复一日,我知道,我的这样的生活,已经是一种契约,我在这里,必须在这里,一步步完成这些。然后,一步步老去,死去,必然死去。
或者,我还有爱。
我爱你,现在,我以我童年时的信仰,爱你。可我现在,已经说不清它是什么,是什么呢?事实上,我思考它的时候,忽然觉得已经看不见它,我只知道它,它不是东西,不是什么,不是我眼前的任何事物。
又是在这里,又是如旧感觉到了它,它在这里的存在。我知道,它就像爱情,没有理性的原则可以概括,指引,没有契约,我在这里,在黑夜里,忽然又有一种感觉,觉得可以看见它,真切地看见了它,恍惚又可以来一次这样的约会。
我在这里,一直还想着这样的事情,艺术的一些事情,我以我的理解,它就是爱。因为,我依然在这里,依然还会有这样的不能改变的感觉,是有这样的期待,心的期待,灵魂的期待。它就像梵高的天空与原野,燃烧,盛开着古老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