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氣象臺
我過年最難忘的習俗是請鍾譜,擺供桌,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以後這種風俗習慣會越來越少,以至於會消失。
擺一個高桌,放上五碗食品或飯菜,點上香燭。把鍾譜請上去,鍾譜上寫有祖宗與妻室的名字。上面放一圓木,貼有掛貼,分別是恭喜大發財或福祿財壽辰等五個字。
特別是鍾譜上的一句話我永遠不會忘記。人生自古兩條路,惟耕惟讀。父親對我說這句話頗有淵源,我記不得那許多。只知道在清末以前,人民正道兩件事,種地和讀書,人們崇尚這兩個行業。但這已經成為歷史。
現在的社會是360行,行行出狀元。如今更多出很多行業,真是良莠不齊。而耕地與讀書似乎被人棄之腦後。想想我泱泱大國,有多少傳統習俗與美德正逐漸被人遺忘。
想想我們現在過的這個年,真是不容易,錢恨不得這幾天都揮擲一空 。年除了錢味還有啥 。老祖宗的年為什麼那麼有年味。就是因為傳承下來的習俗沒有丟棄,而他們是在過年的意味。
我們都在互相攀比,互相競爭,到頭來卻不盡人意,所以年失去了它應有的特色。我不想忘卻也不能忘卻那些曾經擁有的年。


我的故事我們的人生
我60年代出生在一個偏遠小山村,記憶中,過年最難忘的習俗,叫啥名字我不清楚。但是,我真心不喜歡它!甚至厭惡它!它帶給我的是深深的壓力和恐懼!它與我對"過年"的期盼之情格格不入!
這個習俗是這樣的:
那時候,我們這個小山村還沒通電,照明用的是松明,電視當然是沒有的啦。全家吃完除夕年夜飯後,就早早睡覺了。
睡覺前,父母長輩們會給我們這些年輕少輩們準備好一、二封稍長點的鞭炮,放置在火炕上(以免回潮而不響)。並再三囑咐我們大年初一清晨要起得早,當然越早越好。起來後,先去堂屋家堂面前放一串鞭炮,然後去屋前屋後走一圈,說是“踩新地",可以行好運吧。在屋外踩新地時,先放單個的“大炮仗",一般要放12個,祈求個個炸響,如果第幾個沒炸響,那麼,這年幾月運氣可能不順。
記得大年初一清早約3、4點鐘,別人家就起來放鞭炮了。震耳欲聾的炮竹聲把我從香甜的睡夢中驚醒,十分的不情願!但又怕別人把"新地"的好運踩完去了!只好不情願地穿衣起床。好象是要趕早去搶金銀財寶似的!一旦比別人起晚了,心裡總不爽!
等放完鞭炮,踩了"新地",然後又回房睡覺。過大年,天氣大多很寒冷,這真是遭罪啊!
不知,有網友也經歷過這等"習俗"沒?感覺如何呢?
三味聊教育
我老家是貴州的,最難忘的習俗有5個:
1、過年前宰豬。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因為辛苦了一年,終於可以吃上肉了,養了一年多的豬,也從小豬仔長成了兩三百斤重的大豬了,一般會在離過年的前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甚至兩三天進行宰殺,之後就把親戚朋友或者鄰居喊過來,一塊吃泡湯。
幾大桌子,熱熱鬧鬧的,可以吃到很多肉,那是一年中,吃的最好的一次,有時候,還可以把新鮮的豬肉放點食鹽,放到炭火上烤,非常好吃。
2、打餈粑。就是把馬上要過年時,做年貨,其中,餈粑和粉粑是其中一項,打餈粑,就是把糯米蒸熟後,放到石頭或者木頭槽子裡,用棒槌(下圖)打,兩個人輪流打,可以打到汗流浹背,之後就是把餈粑捏成一橢圓形,再壓扁。再之後,就把它放到水裡,浸泡,可以放十天半個月,作為年貨。粉粑也是如此。
3、做綠豆粉。就是把大米碾碎,放水,整成漿,放到一個鐵盤裡,再把鐵盤放到有開水的鍋裡,把鍋蓋蓋上,一會熟了後,拿起來,把粉皮從鐵鍋裡取出,切成絲條狀,放到橫著的竹竿上,晾乾,即是綠豆粉(貴州方言),這種幹掉後的綠豆粉,可以放幾天十幾天,都沒問題。這也是小時候過年必備的三大年貨(殺豬燻臘肉、餈粑粉粑和綠豆粉)
4、清理樣溝。就是對屋前屋後的溝溝坎坎進行清洗清理,打掃乾淨,進行大掃除。一般會選擇在大年二十九,清理乾淨迎新年。
5、寫對字。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父親寫對字(方言:春聯),我們負責擺放和對墨水,有時候,兩個哥哥也幫忙寫對字。
6、吃飯前敬祖宗和放鞭炮。在吃飯前,要在堂屋裡對著祖宗燒香拜佛、祭奠和祭拜,下跪磕頭。四五點鐘開飯前,正式開始放鞭炮,每天從戲子無3點開始(有些人吃飯早,三點開飯),村子裡就各種炮火連天,真正的有過年味道,而城市裡,一般都在晚上12點後正式開放,吃飯前,是不放鞭炮的,這是城市和農村燃放鞭炮時間點的最大不同。
如今,全家搬到縣城,幾個子女也有的進入省城工作生活,有的進入外省工作生活,小時候的年貨,基本不存在,即便在縣城的哥哥弟弟和父母,同樣不再做年貨,因為,全都可以去購買。
過年,再也找不到那種味道,那種感覺了,我始終覺得,小時候的農村,才是真正的過年,才是真正的年味,才是真正最幸福的過年過節,這種年俗年味,隨著我們的長大和遠離故鄉,也漸漸淡化下來,不再存在。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我是70後,老家是黑龍江的,我們這裡過年,最難忘的習俗就是吃凍梨、凍柿子。
每年到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家中就開始採辦年貨了!這時小鎮上會車水馬龍,雖然寒風凜冽,鎮中心十字路口人山人海的,除了鎮上的,下面村屯的都來採辦年貨。不大的小鎮上,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長輩們帶著我們這些小孩子,拿著兜子袋子去街上採辦年貨,什麼鞭炮瓜子、青菜豬肉、對聯燈籠等等,其中凍梨和凍柿子必不可少。
那時候的凍梨和凍柿子都是按袋子賣的,價格也便宜,大家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購買。買了之後,如何拿到家裡去是個難題,那時候機動車很少,通常用自行車馱回去,大寒天裡撒下一路汗水。
凍梨凍柿子買了以後,要放到倉房裡或者院子裡凍起來。春節那段時間,東北的天氣嘎嘎冷,室外冰凍效果堪比冰箱。
到了大年三十除夕的晚上,吃完年夜飯後,大人把凍梨,凍柿子拿進屋來,放在注滿冷水的水桶裡融化。別看凍梨凍得像鐵球似的,堅硬無比,在冷水中軟化得倒挺快!很快,水桶上就結了一層薄冰。這時候拿出凍梨,磕掉上面的薄冰,就可以吃了。
拿在手裡的凍梨,像海綿似的,一捏都是水。一口咬下去,涼中帶甜,甜中帶爽,入口生津,清爽無比!
至於凍柿子,和凍梨又是不一樣的口味。黃黃的很勾引人的食慾,咬下去又面又甜,又涼又澀,相比凍梨,牙口不好的老人最愛吃凍柿子了。
那時候,一家人圍著21英寸的黑白電視,津津有味地吃著凍梨凍柿子看春晚,是我家中每年除夕夜必備的節目,給我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匆匆流年似水,我已經進入不惑之年了,也早就離開那個小鎮,搬到省城住,長輩們也都先後過世了。不但現在的小孩子,連我都沒有了再吃凍梨的興趣。
一是現在的水果太多了,以前我們過年時最貴的水果香蕉,現在的小孩子都不當回事,何況凍梨呢?二是現在身體不好,對冰涼的凍梨敬而遠之。
雖然如此,心中還是非常懷念,懷念凍梨凍柿子曾經帶給我的難忘的年味,願歲月靜好!
李中東
我1979年出生在陝西寶雞隴縣一個偏遠農村,在我童年時的80年代中期,人們的物質生活遠遠沒有現在這麼豐富,哪怕是過春節時,人們餐桌上的菜也不過是兩三個,一盤熱菜一盤涼菜,熱菜主要是炒雞蛋,雞蛋來自自家養的雞所下。偶爾也把肉丁、胡蘿蔔、豆芽、豆腐、海帶、芹菜,這些菜搭配到一起,炒出一道帶葷味的熱菜,是人們不多的美味。涼菜是用常見那幾樣蔬菜煮熟後混在一起涼拌的。
物質生活雖然很貧乏,但那時人們的精神生活相當豐富。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村莊裡耍社火是最難忘、最熱鬧、最有趣的一項集體活動。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故鄉的社火——隴州社火。
隴州社火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古代先民祈福、祭祀和圖騰崇拜時,發展起來的一種禮儀活動。逐漸地,變成了一種民俗文化形式和娛樂活動,並形成了固定臉譜、服飾和道具。
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二起,鄉親們就裝扮社火走鄉串戶進行遊演,向人們拜年賀新春。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所有鄉村、企事業單位裝扮的社火隊伍,差不多有200多個,統一集中在隴縣縣城比賽,數千人遊演者,數十萬觀眾,人群熙熙攘攘,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構成了壯觀的盛景。
之所以讓我難忘,是因為我在6、7左右時也參演過社火,做過社火演員,雖然30多年過去了,但至今把那些場景清晰地記在腦子裡。
那時的社火主要以“步社火”為主,形式跟戲劇中的“啞劇”類似。有化妝、服裝和道具,也有表演動作,只不過沒有唱腔。
步社火通常用表演動作講述一段歷史或神話中的故事,如“武王伐紂”、“桃園三結義”,“三打白骨精”等,人們於傍晚扮演成這些角色,到夜幕降臨時,在鏗鏗鏘鏘的鑼鼓聲中,社火隊伍會挨家挨戶進行巡演。在演出過程中,會穿插一些舞獅舞龍,竹馬旱船表演,以及唱一些民間小曲,我們稱作“隴州小調”。
唱“隴州小調”時,由一名主場起頭,幾名輔唱配合著唱,他們手中都拿著“拂塵”作為道具,是為了指揮歌唱和表演節奏的。同時,主唱甩動“拂塵”指揮6到8名“旦娃”,跟著樂器的節奏,擺動著類似於繞著“8”的那種舞姿。這些朗朗上口的小調經過他們唱出,有一種悲壯、悠遠而滄桑的格調,在夜晚,極具有穿透力。
而我,那時則是“旦娃”中的一員,算是一名小演員。我們每天下午6點要趕到村民小組會議室進行化妝。旦娃的化妝比較簡單,大約10分鐘之內就搞定,都是在臉上樸一層粉後,然後由化妝師描出眉毛、眼圈,再給臉蛋上圖上胭脂,紅彤彤的兩隻臉蛋宛如兩個成熟的小蘋果,煞是可愛。
給大人化妝可複雜多了,關公、黑虎、靈官、姜子牙、楊戩、哪吒、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的臉譜都不一樣,為了表現出人物性格和氣場,有些臉譜相當複雜,在我看來,那完全是一門繪畫藝術。
待所有人化完妝,穿好表演服飾,差不多就到晚上8點了,然後,社火隊伍在鑼鼓喧天聲中踏進村莊,挨家挨戶進行表演。肥水不流外人田,往往是從自己小組開始表演的。
一支社火隊伍包括大小演員,樂手,指揮者,帶路人等,多個角色,總共下來有30多人。社火隊伍首先來到村口十字敲鑼打鼓,聽到響聲的村民會燃放起一串鞭炮,等於是迎接社火,指揮者會根據鞭炮聲的先後次序,來安排表演順序,一場表演下來需要用時在20分鐘左右。
每晚的表演從8點持續到12點,甚至第二天1、2點,可以說,相當辛苦。往往到後半夜,我們這些5、6歲的旦娃招架不住瞌睡的,早已無精打采了。在後半夜,社火指揮者會適當減去旦娃的表演時間,讓我們多休息。
有時為了趕時間,會通宵達旦地表演,因為本小組表演完,還要去村裡其他小組表演,甚至還要被邀請到外村進行表演。
表演一場的酬勞,是邀請社火的東家給贈送一條紅絲帶、一元錢、一盒點心,雖然不多,但對錶演者來說,是一種精神鼓勵。那時,社火表演還沒有出現商業化氣息的徵兆,一些貧困人家即使拿不出這些東西,只要他家放炮邀請了,社火隊伍同樣會來到他家院子進行表演,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
社火隊伍解散是在正月十五過後,到這時,基本上都把自己村莊和相鄰村莊都表演完了,人們又開始了一年的生活奔忙。
鴻鵠迎罡
最難忘的習俗就是大年三十晚上零點卡著春節聯歡晚會的鐘聲放新年第一炮了吧!
小的時候大概是十歲左右吧,當時作為一個男孩子晚上12點我媽就把我喊起來放鞭炮,給老天爺上供。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這二十多年裡從我媽喊我起來放鞭炮,到現在我喊我媽起來上供,幾乎是沒有間斷過。中間只有一年我在北京沒有回家,結果我媽自己上的供。後來回家以後,我媽過年給我做的花糕,點心居然都留著等我回家吃!我媽說以後不論在哪裡工作,有多遠,過年都要回家。看看桌子上的花糕和點心,再看看我媽那因兒子回家了露出的欣慰笑容。當時我的心情真是無法言語。後來我不管去什麼地方,幹什麼工作,都會最晚在大年三十這天回到家裡,一直堅持到現在。因為我知道我媽在等我回家,再等我零點鐘聲響起的時候喊她。這個習俗過去二十多年已經深深的印在我骨子裡,往後還有多少年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故鄉的那一抹紅
路過答題!
過年最難忘的習俗是什麼?
一、放鞭炮。
小時候,從三十到初一,最期待的就是放鞭炮。記得那時候七八歲,坐在家裡,一聽到鞭炮響,就會來一句:我日(口頭語、罵人的😄)!每逢此時,就會被父親訓斥😡!除夕晚上,鞭炮不停的響,我就不停的挨訓😄😄😄。初一早晨,早早起來,東家鞭炮響,去東家看,西家響,就去西家看。目的,一是看熱鬧,二是拾那沒有炸響的啞炮,拿回家剝開,點裡邊的火藥玩。😄😄😄
二、磕頭拜年
初一早晨,吃過餃子,由哥哥姐姐帶著,先給父母磕頭拜年(父親就給我們兄妹四個每人兩角的壓腰錢😄😄😄),然後和哥哥姐姐一起,在村裡挨家挨戶給長輩們磕頭拜年。有的給兩塊糖、有的給一把棗,或者花生,拜完年口家,幾個口袋總是滿滿的,好開心😄😄😄
當然,還有很多習俗,因時間關係就不一一講述。最難忘的就是這兩項,講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大過年的,可不要見笑哦😄😄😄🙏🙏🙏。
我是"人生如茶"趙振海,謝謝您的光臨!歡迎點評,來訪的朋友,希望點個贊😄😄😄!謝謝!最後,祝您2019豬年大吉!四季平安!🙏🙏🙏🌹🌹🌹
人生如茶66118897
來,我先幫我這個年齡段的朋友回憶一下最難忘的畫面。
漆黑的濃冬天,凌晨3點多,正在熱被窩裡睡得口水流的憨扎勁,結果突然被一頓猛搖驚醒,一臉懵逼間,被告知趕緊爬起來,今天日子不一樣。
結果磨磨蹭,蹭蹭磨,稍一不留神間,身上腦殼上就捱了幾下,巨痛,瞬間清醒……麻麻的,是痛醒的。
然後開始邊流淚邊穿衣服,從裡到外七八件,期間由於默默流淚,又要挨幾下,被喝令不準哭……也不看今天啥日子。
終於穿戴完畢後,被牽著上飯桌,摳著眼屎打著哈欠一看,除了香腸臘肉還是臘肉香腸,還TMD煮乾飯……清早八晨三點過,臘肉香腸下乾飯?不知道有幾個人咽的下哦!
……
怎麼樣?熟不熟悉,開不開心,意不意外,驚不驚喜,刺不刺激……
這就是傳說中的四川人團年。
麻痺,中午不團,晚上不團,就愛弄得清早八晨多麼早的團。我團你老漢兒的毛線。
直到目前,我仍然對這個風俗極度厭惡,當然,目前我家俺是戶主,絕對不讓我娃再吃這個苦,但老家依然保持這個風俗……
這不,前幾天么爸還打電話來邀請回去團年,一聽團年,我老淚都快出來了。想當年,捱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巴掌。
堅決拒絕,後來問我弟他們,個個面如土色,無人敢接招……都啥子年代了哦,再喊三點起來吃乾飯,毛線大爺才咽的下去哦。
所以有些還是拉倒吧,身體重要,親情萬歲
善良之子86
我是1960年出生,家住西北的甘肅平涼,小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過年了。
因為我們全家都是從山西到的甘肅,逢年過節只有鄰居往來,所以格外注重家庭生活和睦和氣氛。
過年時候,媽媽會買做很多好吃的東西,還有就是新衣服和一針一線納的綿鞋,那會兒家裡屬於工薪家庭,算是很富有的人家,過年也很自信的了。那些年,買點炮就拆開一個一個放,很多人都沒有錢買炮,見別人放個二踢腳那個羨慕。有一年,哥哥出去買了五元錢的炮,回家我們一個個拆了,裝了滿滿一兜的炮,那個欣喜一直忘不了。
一次我們那街道辦事處放炮,我見地上有沒燃的一個,高興得撿起來攥著拳頭裡,結果就炸到手裡,手麻木腫脹疼痛難忍。
(春節憑證購買一盒大前門香菸)
過年了,媽媽宣佈不能說髒話,尤其不能罵人,否則會一年運氣不好,我們會很努力不說平時會說的那些不好聽的話,同時,年三十晚上,熬夜時間越長越好。我們會很開心的玩平時愛玩的遊戲,有軍棋、象棋,人多了就玩樸克,一玩就會到初一大早,然後一家人到天亮都起不來,媽媽還要早早起床包餃子做燴菜。
後來姐姐哥哥都出去工作了,家裡人少了,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再也沒有新衣美食的概念,年味也淡薄了許多。
過年中最讓人難忘的是,爸媽認真對待春節,把一切都準備的妥妥當當的,我們一群小孩沐浴在家庭的溫馨之中,然後初一到十五都不用擔心吃飯幹活的事,玩得昏天地暗。春節,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傳統節日,之中浸透著幾千年聚積的美德和智慧,也加深了人們的親情和交流,只是怎樣加進新的美好的東西,才是昇華春節的重要意義!
陳能先A
每個人都有五光十色的童年,擁有天真的笑臉,和無拘無束的每天,對與即將來的過年那真是日思夜想的期盼,穿新衣服和放鞭炮,有肉吃的每天!
農村的生活還是挺艱難,那時家裡也窮,每到年前,奶奶會做一盆酸白菜和一盆肉皮和蘿蔔丁,二道經常吃的家常菜,使我三姐弟吃飯時爭來爭去,誰也怕誰多吃,奶奶會讓我們慢慢吃別爭,盆裡還有…………!
進入二十三小年,當時有個風俗祭灶,用剛烙的:烙餅,和芝麻糖和一些水果在廚房內燒香祭拜,(好像還有句老話: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意思是:老灶爺保佑我們年年能吃飽飯,上天休幾日,初一早上還得接神!繼續保佑我們!
從那刻起奶奶告訴我們,今天開始己始過年,只可說吉祥話不可罵人,和大聲說話,年就這一樣步步來啦!
若干年的今天,奶奶也走了好多年了,年味似乎變了很多,可奶奶的話我確一直記在心中,回想起來,奶奶為家付出的一切,我們家人永記不忘,這也許奶奶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奶奶!我們永遠愛你!還會一直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