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乍洩》
我看電影很少哭,即使是很多人認為催淚的片子。然而看完這部電影卻淚流不止。
“我終於來到伊瓜蘇,覺得好難過,因為我始終覺得,站在瀑布下面的,應該是兩個人。”
有一種愛情像火焰,照亮自己,也燒傷自己,誘人,瘋狂,沉迷。轉身抽離,卻是拿不起也放不下。不是不再愛你,而是太愛你,愛到只能逃跑。
電影裡巨大的孤獨感,幾乎將我吞噬。
黎耀輝,不如我哋由頭來過?


《Into the wild》
這部電影是我的知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Christopher的每一句獨白,每一篇日記,都像是於我內心的真實寫照。
我愛他的瀟灑,愛他的勇敢,愛他的孤獨,愛他對生命最本真的熱愛和敬畏。他給了我三個小時的震撼。
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ith, than fame, than fairness, give me the truth.
《摩托日記》
看過不少公路電影,惟有這一部給我被召喚的感覺。
羅素說,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
看過此片才知道為何切格瓦拉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在他面前,革命是如此浪漫。只能用一個詞形容我當時的感覺:熱血沸騰。
第一次如此接近信仰的力量。
《熔爐》
同樣反映的是真實案件,《素媛》展現的是傷害背後的溫暖和希望,讓人感動到落淚。
而《熔爐》卻是黑暗背後的絕望,讓人無力,讓人心寒。
影片內容真的很殘忍,而當你想到這些都真實發生過,你只會覺得完全恐怖過任何一部懸疑或驚悚片。
看完這部電影已經是半夜,我一個人在黑暗中哭了很久,也呆坐了很久,過了好幾天才抽離出來,至今不敢看第二遍。
周圍的朋友要麼是快進看完,要麼不敢看,建議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人不要看這部片子。
《Detachment》
這也是一部致鬱的電影,所謂的教育,所謂的學校,所謂的老師,所謂的生活,都給你巨大的壓迫感。
當你覺得周圍的一切事物讓你陷入虛無,你不過像一具行屍走肉。男主角演過《鋼琴家》,那一張臉就夠抑鬱了。
《無間道》
看過無間道後我很長一段時間都看不進去其他任何警匪片或者黑幫片。
即使是日本美國都翻拍過,我覺得都無法企及原版。
許多鏡頭和場景都反覆拆解品味過很多次,演員也很給力。
最愛第一部,第二部有點《教父》的味道,第三部就是為了續集而拍續集了。
《盲山》
講述一個被拐賣到深山裡的女大學生的故事。
別再感動中國了,這特麼才是被拐婦女和人販子市場的真實寫照。
據說除了幾個主演,其他所有配角如被拐婦女、村民等都是真實身份出演。
電影有兩個結局。在海外公映的版本是導演的本來意圖,在國內公映的版本結局很偉光正,沒什麼意義。
另一部相似題材的《盲井》也值得一看。似乎在成就上更高,拿過銀熊獎,不過被天朝禁掉了。
《羅斯瑪麗的嬰兒》
波蘭斯基的電影看多了真的會懷疑自己心理被扭曲,他的驚悚片沒什麼血腥暴力的噱頭,玩的就是氣氛和變態心理。
電影越是到最後,越是讓人細思極恐。
《驚魂記》
希區柯克的代表作,沒什麼好說的。我覺得其實希胖的電影都有那麼些震撼效果的,至少從手法上來說。
《阿甘正傳》
雖然很多人說它主旋律,說其意義深刻不及《肖申克的救贖》,但是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才上初中,所以它帶給我的震撼和感動並不比後來看的《肖申克的救贖》少。
最近又重看了一遍,依舊很喜歡Forrest gump.
其實我對於一些題材比較宏大寫實的電影都有一種偏向性,比如辛德勒名單,美國往事等。
閱讀更多 Onefilm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