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2018年12月25日,
<strong>公安现役部队官兵集体退出现役。

公安边防,从不陌生。
在祖国大地2.2万余公里陆地边界线、
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
以及400余个国家对外开放口岸
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远离城市的繁华,
承受着夜以继日的孤独;
他们扎根严酷环境,
守护着祖国的平安。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指出:公安边防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公安边防部队转到地方后,成建制划归公安机关,并结合新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进行适当调整整合。现役编制全部转为人民警察编制。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
让我们一同回眸这支队伍
带给我们的感动,
感受这支队伍带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在每一个百姓需要的时刻,你在!
“爸妈:作为独生子,我真是不孝,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更谈不上孝顺。不论我发生什么事,请你们以我为豪,为我骄傲,我觉得当兵很值。”这一纸遗书是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时,26岁的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吉隆边检站监护中队一排排长丁在成写给父母的。
地震发生后,位于中尼边境的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口岸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命孤岛”。由于没有确切的撤离时间,面对不断发生的余震、滑坡和泥石流,吉隆边检站的21名青年官兵在坚守决定下达的当天,主动请缨,写下遗书,让撤离的战友带回。他们的想法是:如果在口岸遭遇不幸,请战友们把遗书转交到父母手里。
留守的12天里,21名勇士每天都会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准时在吉隆口岸升起,像往常一样巡逻边境,清点撤离群众的财物,组织消毒防疫,清理现场滚石,登记口岸中商户留下来的行李……
<strong>一幕幕场景悲壮、深情,
<strong>却透着拼搏、顽强的力量。
<strong>在每一次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
<strong>他们都可以无畏无惧,挺身而出。
谢樵遇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身后是事发的堰塞湖。
“我是来救人的,我先上!我年轻、身体好、懂水性,我先来!”这是谢樵留给大家的最后一句话。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大林村60余人下落不明,而堰塞湖挡住了进村的唯一道路。这时,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中医科战士谢樵没有多考虑,只身跃进堰塞湖,为部队探路,不料余震来袭,被滚落的石头击中,24岁的生命就此定格在堰塞湖中。
面对危险时,公安边防官兵总是可以拿出超乎常人的勇气,去展现一个战士应有的担当。
在每一个期待和平与安全的地方,你在!
看,在中缅边境唯一一条国道——滇缅公路的咽喉部位,距离世界三大“毒源地”之一的“金三角”不足100公里的地方,鼎鼎大名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支队木康边防检查站驻守此地已有40载。
在极其艰苦和复杂的环境下,官兵如同一道边关铁卡,经受着各种考验,成为毒品犯罪分子跨不过的雄关、攻不破的堡垒。由于每年查获的毒品都在一吨以上,占全国查获毒品总量的十分之一,木康边检站备受瞩目,因此获得“中国缉毒第一站”和“中国缉毒先锋站”的美誉。
多年来,官兵与形形色色的贩毒分子进行殊死斗争,全力投身于禁毒人民战争,在中缅边境筑起一道毒贩无法逾越的云岭雄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毒品一日不绝、战斗一刻不停”的铮铮誓言。
看,在那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水的沸点不到70摄氏度,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常年气候寒冷、四季风沙。在这里,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官兵坚守执勤岗位,热情服务群众,在生命禁区建功立业,守卫着长达519公里的边境线。建站50年来,全站官兵与雪山为伍、与冰峰为伴,勇于挑战生命和精神极限。在含氧量不足平原48%的茫茫雪域高原,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享誉全国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老三特”精神和“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的“新三特”精神。
看,远在万千公里之外的维和任务区,战火纷飞、疾病肆虐、环境高危,但是有一支身着警服的“无冕外交官”队伍——维和警察防暴队,驰骋在境外沙场,以英勇的实际行动在联合国领导下维护了驻在国的安全稳定,为那些遭受战乱的国家的和平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2006年至今,公安边防部队已先后派出10支维和防暴队1325名官兵赴海地、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被联合国赞誉为“最优秀、最专业”的维和警队。
<strong>血与火、战与乱、生与死,
<strong>这些词汇与“维和”相伴,
<strong>也是维和警察要时刻面对的一切。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8年前海地的那场7.3级地震,首都太子港瞬间化为一片废墟的同时,也无情地夺走了中国8名维和警察的生命,在他们之中,就有3名公安边防官兵——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司令部参谋长李钦、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昆明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二科政治教导员和志虹、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正营职干事钟荐勤。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埃博拉疫情爆发时,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面对被传染的可能性,依然冒死出行,坚持执行每一次任务。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17年10月28日,利比里亚国家酋长长老理事会代表利比里亚政府向中国第五支赴利维和警察防暴队授予利比里亚国家杰出贡献奖。利比里亚总统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表示:“中国创造了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维和行动有史以来的最高标准,保持着卓越的行动能力和正直的优良品质,你们不仅很好地履行维和使命,而且还为我们国家的能力重建提供了大力支持,促进了中利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
<strong>我们感受得到,
<strong>蓝盔部队在国际舞台上
<strong>展示的“中国力量”、
<strong>彰显的“中国自信”、
<strong>发出的“中国声音”。
在每一次阖家团圆时,你却经常不在!
<strong>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strong>家国一体,
<strong>从来都是悠悠中华
<strong>最深刻的精神原色。
<strong>红色基因流淌在
<strong>一代代的公安边防官兵的血脉里,
<strong>化为永不熄灭的火炬
<strong>传递在一个个边防小家里。
张旭蕾是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吐尔尕特边检站的女战士。引导她离开城市去往远方的,是父亲张玉贵——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红其拉甫边检站首任站长。
记忆里,父亲有些遥远:“他在祖国最高的红其拉甫边检站,从前通讯不发达时,一封信要五六个月才能到家。父亲也有些显老,回家探亲,我告诉妈妈外头来个老大爷。”
但就是这个遥远的、把40年人生岁月献给祖国边关的父亲,却是张旭蕾心头最向往的精神之源。
即使她后来知道,高原的环境多么恶劣,雪盲症会导致眼睛看不清,饭菜永远煮不熟,水永远烧不开,她也毅然决然地报考军校,报名去苦寒之地。因为她心里愈发清楚,父亲的选择是多么神圣、多么勇敢。
<strong>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strong>无数的“小家”构筑成了“大国”,
<strong>代代传承的边防精神
<strong>成为泱泱中华平安的基石。
许新建,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支队阿克陶县边防大队副政治教导员。1990年4月5日,在参加阿克陶县巴仁乡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如今,许炜也接过了父亲许新建的枪,成为一名边防警官,和千千万万边防官兵一起,用血性与担当鏖战边防一线,苦练杀敌本领,勇敢冲锋向前,织就稳边固防的天网。许炜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清楚地记得,那个下着小雨的清明节,父亲奉命执行任务,在战斗中被恐怖分子残忍杀害,姨夫王景平也在这次行动中壮烈牺牲。妈妈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哭声,像针扎一样刺痛着我的心。那一年,我只有8岁。”
<strong>1980年以来,先后有86个集体、519名个人荣立一等功,411个集体、4614名个人荣立二等功,179人被评为革命烈士……
这不是一组枯燥的数字,
这是一曲曲平凡而伟大的奉献之歌,
是公安边防官兵用无畏的坚守、
赤胆的忠诚谱写的壮丽篇章,
是他们在共和国土地上铸就的不朽丰碑。
天,
他们的身份从武警边防
向人民警察转变,
对于他们来说,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但是他们深知,
从军装到警服,
不变的是坚守与担当。
我们坚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他们将以新的面貌,
新的业绩,再创新的辉煌!
<strong>再见,武警边防
<strong>你好,人民警察
閱讀更多 棗莊網警巡查執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