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他们是两位风格迥异的导演;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入人心的角色,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本期《可凡倾听》,听张纪中、毛卫宁华山论剑。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张纪中、毛卫宁专访(上)
张纪中,资深电视剧制片人、导演。从业超过三十年,作品将近四十部,尤其以制作金庸武侠剧而闻名,内地版《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作品,都是经由他手打造而成。毛卫宁,著名电视剧导演、制片人,早年专注于军旅题材、谍战题材,曾执导《誓言无声》、《身份的证明》等热播剧,近年来凭借《平凡的世界》、《爱情的边疆》等现实主义佳作广受好评。毛卫宁与张纪中,他们一个脚踏实地,一个天马行空;一个以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平凡世界的感人故事;一个用最浪漫的笔法,谱写成一曲侠义江湖的浩气长歌。当这样两位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导演在《可凡倾听》节目中聚首,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曹可凡:张纪中导演和毛卫宁导演,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们二位的作品也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时代烙印。我想两位之所以有那么鲜明的个人特色,是不是也和个人爱好有关?比如纪中导演就像武侠片当中的侠客那样。
张纪中:我想其实每个导演或者是每个创作者,都和他自己的喜好有关联。我想其实他(毛卫宁)也不一定不喜欢武侠片,武侠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而且是成人的童话,所以每一个人其实都会喜欢。我是这么觉得,所以我才拍它。
毛卫宁:张纪中导演说得非常对,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武侠梦。其实在这儿,我可以透露一个我从来没有讲过的,我在大学,我是上海戏剧学院学编剧专业的,我写的第一个剧本,最后变成钱的,变成稿费的,能够改善我贫苦的大学生活的,是一个武侠剧,我写过一个武侠的电视剧本,上下集,刊登在1984年《武林》杂志上。这个剧本的名字我还记得,叫《雌雄双飞剑》,你一听就知道这是(武侠剧),当时是根据李自成时期的一个传说改的。就像张纪中导演所说,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有这样一种想法,希望成为一个英雄,所以那时候武侠是我们最好的一种寄托。但是我写完这个以后,大学毕业以后,就再也没有碰过这个类型。而且我觉得我在当时,我不可能拍得超过……包括这个剧本也没有拍,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可能超得过张纪中导演这些作品,所以我干脆就另辟蹊径。
张纪中:其实作为我来说,我觉得我也不是,我对于武侠片是有一个惯性。其实在这之间,我们也拍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像《青衣》,像《吕梁英雄传》,像这些片子,包括《民工》,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但是我觉得不管拍哪一个,其实就好像说拍一个现代戏,你也是存在这种侠义之心、这种正义之心,其实都在我们的片子里,都有所反映,对不对。其实我觉得武侠片是我特别迷恋的一个形式,我觉得是特别能够抒怀的那样一种形式。
提起武侠,金庸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名字。而金庸作品对于张纪中来说,更是一个难解的情结。1999年,张纪中代表中央电视台,以一元钱购得《笑傲江湖》电视剧版权,由此开启了他拍摄金庸作品的浩大工程。
(张纪中:金庸先生在杭州有一次讲话,他说,如果中央电视台能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样的样式,或者是那样的精神来拍我的剧的话,我愿意一块钱卖给它。我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我跟我们的同事就讲,我说我们真应该去拍这个,是不是拍这个。我很积极,他们说应该,我马上写了一封信。写好这封信以我们中心的名义就传给他,传给他以后他马上传真回来,快极了。你还记得当时第一次跟金庸先生见面,你们俩都聊了些什么吗?金庸也很开心,当时我记得我们也没有吃饭,我们只是签署了(协议),给了他一块钱。真给了他一块钱?真给了他一块钱。)
十多年来,张纪中作为制片人,已陆续将金庸的九部小说搬上荧屏,而他本人一方面因此声名鹊起,另一方面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已有港台版本影视剧,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张纪中的翻拍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如何既忠于原著又不落窠臼、拍出新意,是他必须直面的挑战。
王冠:翻拍经典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而且我觉得金庸先生的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冒昧地问一下张大导演,哪里来的勇气一直挑战做这件事情?
张纪中:没有什么想法,在当时说我挑战谁,如果说挑战的话,就是挑战自我。并不是说我要跟他比或者我要赛过谁,其实更多地真的是赛你自己。我们拍了一部以后,我们再拍第二部的时候,我有时候就在想,能不能够超越自己一点点?不是说我拍《天龙八部》,我要超过人家香港的,超过它。我是说超过我,我的表现力是不是还有那么丰厚,是不是会匮乏?其实考虑的是这些。
曹可凡:而且我觉得纪中导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金庸先生这种古典氛围的题材,武侠的传统题材加上很多时尚的元素。比如说那时候你找茅威涛来演东方不败,找杨丽萍演梅超风,您当时都是怎么想的?
张纪中:我只是考虑那个人物的那种个性。怎么让这个人物更加鲜明地留在人们心目当中?比如说杨丽萍(梅超风)这个人物,我曾经在想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就想,香港(电视剧)那个梅超风是一个很吓人的,涂了个黑眼圈,在那儿好像什么都看不见这种感觉。我觉得不像是一个武侠之人。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美的女子,而不是一个很丑的。再加上我觉得她跟陈玄风的这段爱情,是一段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就在想,怎么样表达九阴白骨爪这样一个阴毒的武功?我们能不能表现出它的美感?我就在想找什么人来演。当时我看了每一个演员,来应试的演员,比如她进来,其实我都不是先看她的脸,我先看她的手。我就会说你把手伸出来,我看看你的手。我就想怎么样有这个手的表现力。后来有一天我就在那儿跟他们说,我说这些人的手都没有表现力。有一个人说,那你要说手的表现力,大概就是杨丽萍。我说对,你这个提议提得非常好,我马上打电话给她,立刻打电话给她,她正好是在八一剧场演出。我就赶到八一剧场,到后台,因为过去我也和她熟悉,就跟她讲,希望她来演这个角色,她根本不知道这个角色。我打开门,打开化妆室的门,随便拉进来一个小伙子,我说进来进来,怎么回事?我说我问问你知道梅超风吗?他说知道啊,怎么怎么,我说你走吧。我说你看看,随便拉一个人都知道梅超风,所以这个角色是值得你来演的。
(杨丽萍:他(张纪中)主要还是觉得我的手比较(有表现力) 特别有语言感 他们觉得可能梅超风 她九阴白骨爪 可能对手是比较(有要求) 金庸的小说里就是用很重的笔墨来形容她这双手 我觉得可能 如果你要是找一个影视演员 她对手的刻画可能会困难一点 作为舞蹈家来说 我擅长用手表现)
张纪中:我觉得她演的梅超风真的是空前绝后,你还能再有一个杨丽萍吗?我觉得没有。真的是一个千古绝唱。包括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到的茅威涛(东方不败),徐克那个电影是林青霞来演的,我们要选择这样一个角色,一定带有男性的特征,当然我们还希望他是美的。在这之前,我们选择了几个男演员,来了,我看了,或者是化妆、造型完了以后,我都觉得很不对。我在北京,那时候在街上走的时候,看了一个海报,就是她(茅威涛)演孔乙己,剃了一个光头,一个海报。从这个地方过去以后,我说不行,调头再回去,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回去我看一眼。我说这么个人,我觉得是可以的,从形象来说,我就在想我们怎么给她造型。然后我就来到杭州去找她,造型完了以后,我觉得也不对,还不对。我又跟着她来杭州,又找了杭州的一个化妆师,她们剧团的化妆师,我们又作了好几次探索,最终就化出现在的妆,我们在脸上画了花。根据剧情也是这样来表现的。
(茅威涛:金庸先生看了你这个茅版的东方不败以后有什么评价?他好像挺肯定的,当时其实我是觉得张纪中他们找我,可能就觉得茅威涛是个女小生,拿来肯定演得不会比林青霞差,说不定你那种潇洒,那种风度、气质,可能还更有过之,当时我就给他设计,还留了指甲,因为要绣花,东方不败经常是拿着兰花指,拿着一个绣花的手帕,是这样说话的,但是做事依然是像我的小生那样,是这样子的。是干练的,我说我像一个男花旦,他说对了,我就要你这种感觉,所以我就觉得这个状态一开始进去就抓得比较对。)
2015年以后,年过六旬的张纪中进入半退休状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比他小整整一轮的毛卫宁,则开始步入事业上的黄金时期。这一年,他拍出了一部影响巨大的“爆款”电视剧,这部戏的走红颇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它既没有流量明星,也缺乏时尚元素,甚至有点“土里土气”,那就是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平凡的世界》。
王冠:《平凡的世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巨著了,可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有一点遥远。所以特别想问问看毛导,在拍摄过程当中用什么样特别的手法,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对那个年代,对那个黄土地人民的生活产生共鸣?
毛卫宁:《平凡的世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问世以后,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我其实是其中之一,我当时大学毕业分到电视台工作,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就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小说出版没多久。那个时候我特别强烈地记住了少平这个人物,当时我对其他人物没什么印象,我只记住了少平,因为少平这个人物身上,就像我们今天的年轻观众一样,他的那种不甘心命运的这种挫折,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来改变命运,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东西非常符合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八十年代年轻人那种追求上进的想法,所以这个作品在当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年以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有一个机会,我作为讲师团的干部,在四川一个很偏远的县里作过挂职锻炼,一年,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感受到这个作品当中,我一开始第一遍没有感兴趣或者没有读懂的,他(路遥)写了中国当时的政治改革,写了我们基层的领导到县的领导、到省的领导,对于改革的各种交锋。这个东西,因为我正好处在这个环境里面,我非常有兴趣。一直到我几年以前,2013年、2014年的时候,当我接到(任务)要拍摄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又重新再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少平的这种精神追求,以及我们当时改革面临的各种困境,都得到了解决和改善。但是少安这样一个农民的人物形象,他所代表的农民、土地、宗族,和城市的关系,很多问题,过去了三十年,我们仍然面临,仍然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做了《平凡的世界》。第二个问题就是您谈到的关于年轻演员来表演,王雷、佟丽娅、李小萌、袁弘等等这些年轻演员,他们其实是和这个时代有距离的。我们是花了一些时间,让他们去跟自己的父母交流,我们也让他们去看一些当年的片子,让他们对那个时代有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他们跟时代,和当年这个人物的沟通,心灵的相通,在这点上其实是有共性的。包括这个片子播出以后,有特别多的年轻观众重新去读这本小说。其实我觉得它传递出来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生原则,就是年轻人不管处在哪个社会阶层,只要你的生活是通过你的双手劳动创造的,那你就应该获得这个社会的尊重。
曹可凡:毛卫宁导演拍了好多主旋律的作品,他这些作品都拍得很好看。张纪中导演那时候拍《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我们界定的话,也算是一个主旋律的作品。纪中导演怎么把这种,我们通常认为好像有点概念化的主旋律作品,能够拍得那么动人?
张纪中:像《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一部片子,其实它深深地打动我是石光荣这个人。当时我看了这个东西以后,我真是久久站不起来,你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变迁,几乎是两代人的成长这样一个历史。而我们非常愿意把这样一个社会变迁,这样一种激情能够表达出来。当时那个名字叫《父亲进城》,这个小说,后来我拍完了这个片子以后,在取名字的时候,他们有说这个说那个,我说我觉得起个名字叫“激情燃烧的时代”,他们说这个名字不像个名字。我说大家不要争了,我说这真的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创作态度,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到这个,我相信毛导也会知道,因为拍一个戏,所有剧组的人能够非常同心同德,非常深入、非常沉浸在这里面,我觉得这是太不容易的事情。我觉得功夫都是在剧外,包括我们选择的,像《吕梁英雄传》,它是抗战题材,当时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而我们所有这些演员,那个时候都到山西的村子里去生活。
王冠:体验生活。
张纪中:提前去生活,然后所有服装,统统是从老百姓身上“扒”下来的。我们买了新的衣服送给他们,把他们的衣服、把他们的棉裤,把那些东西都弄来。而且演员基本上不准许他们洗头,基本上都是灰的那种。
毛卫宁:我插一句,张导的《吕梁英雄传》是我在中国电视剧里面看到,第一次所有夜景是用暖光处理的。因为我们其实到现在,很多电视剧的夜景都是用冷光处理,好莱坞是用暖光处理。在中国电视剧里面,第一次全部都用暖光来处理夜景,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
王冠:专业的人看电视剧和我们就是不一样。
张纪中:对。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讨论过这个东西。现代戏是非常难,因为你要恢复到那个年代。要把握这个时代感,让人们不出戏,在我的要求来说,就是对于导演来说,每一个细节,我们每一个细节的成功就是这部戏的成功。哪怕一条皮带,哪怕桌子上摆了一个暖壶,这些细节的成功就是整个戏的成功。
END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全集(上)
閱讀更多 可凡傾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