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到底是五代機還是四代機?

吃蘿蔔的蘿蔔頭



首先這個問題並不複雜,殲20戰機出現戰機代數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分類標準。先來說一下答案,目前軍事界多數人認為殲20屬於四代機,本人亦是如此。


普及一個小知識:截止目前,以代數劃分軍機只用在戰鬥機上,其他的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以及螺旋槳戰鬥機都沒有嚴格的軍事代數劃分。換句話就是說,我們題目中常用的幾代機只用在戰鬥機上,嚴格來說只用在戰鬥機。當然我們口頭上還是會習慣用第幾代來劃分,例如前不久 空軍之翼發佈的《遠超黑鷹:貝爾直升機公司展示第二代傾轉旋翼機》


廢話扯得有點遠……不好意思,,,


敲黑板:把殲20劃分為四代機是採用歐美劃分標準!

歐美第一代戰鬥機劃分重要依據是戰機是否為噴氣式!例如美國的F-86“佩刀”和蘇聯的米格-15“柴捆”就是歐美眼中的一代機!

歐美第二代戰鬥機劃分重要標準:超音速!典型例子:美國F-4“鬼怪”和蘇聯的米格-21“魚窩”戰機!

歐美第二代戰鬥機劃分重要標準:機動性!代表:美國的F-14“雄貓”、F-15“鷹”、F-16“戰隼”、F-18“大黃蜂”和蘇聯的蘇-27“側衛”和米格-29“支點”!(哎呀,美國把動物園都搬上戰機了,偷笑,,,)

歐美第四代戰機劃分重要標準: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隱身性能;超視距攻擊或者叫信息戰能力。不好意思,四代機是高級玩家,缺一不可。按照數據,我們的殲20在歐美劃分標準中屬於第四代戰鬥機。

(哎呀,我家的機機炒雞帥,,,)


說完歐美的劃分標準,我們來說下老毛子的劃分標準!

如果按照老毛子標準,殲20是屬於第五代戰鬥機!老毛子第一代戰鬥機劃分標準和歐美相同,不過第二代和第三代,老毛子搞出花樣!老毛子認為第二代機重要標準是超音速,第三代則是兩倍超音速。總體來看,歐美劃分標準和老毛子劃分標準不同之處在於,老毛子多出一代兩倍超音速的劃分,

這導致直接來看我們的殲20戰機是老毛子眼中的第五代戰鬥機。

總之一句話,老毛子眼中殲20是五代機,歐美眼中是四代機,我們更願意稱之為四代機。至於其他國家嘛,兩個字:忽略!最後一張殲20美照鎮樓!


東方軍武魂


還有問這個問題的呢?是不是剛剛喜歡軍事的朋友呢?殲-20戰機既是四代機,又是五代機,所以才搞得大家弄不明白到底是四代機還是五代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讓大家感覺糊塗的原因在於國際之間化代出現分歧導致的。
殲-20戰機

世界現代噴氣式戰鬥機一直以來都是以美、俄、歐三個主要體系。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人類戰機進入了噴氣發動機時代。因此出現了以美國的F-86和蘇聯的米格-15為代表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這個時候本沒啥爭議。


美國的F-86

到了第二代的時候,由於美國的技術發展和電子技術的發展要比前蘇聯要強一些。在第二代戰鬥機美國研製的F-105就比前蘇聯的米格-19要強很多。在第二代戰鬥機上美國就擁有了一定的優勢,這讓蘇聯加緊了研製的計劃。蘇聯也確實釋放了強大的科研實力,也確實剛蘇聯製造出來能夠超越F-105為代表的第二代戰鬥機。於是蘇聯很快又研製出來了世界名機米格-21(我們部隊使用的殲-7),成為了優秀的代表。
美國的F-105


而同時代美國也已經研製出來了F-4E這樣優秀的戰機,力壓米格-21,這又讓蘇聯十分著急,很快又退出了米格-23這樣的戰機,來壓制F-4E這樣的戰機。可以說這段時間的美蘇冷戰的競爭已經白熱化了。這時候的戰機研製的也比較穿插,因此美國把這段時期研製的戰機,按照其性能都歸納為第二代戰鬥機。而我們國家也是按照美國這個時候的標準走的。
美國的F-4E

那麼到了70年代,美國利用其在航空科技裡的一些優勢,又開始了研製能夠壓制蘇聯高速戰鬥機的新型戰機。這時候就是以F-14、F-15、F-16、F-18為代表的低空盤旋性能比較好的第三代戰鬥機。而我們的殲-10就屬於這個性能的戰機。前蘇聯為了應對來自於美國的挑戰,於是開始研製了能夠對付以F-15、F-16為代表的戰鬥機,到了80年代,前蘇聯出現了以米格-29和蘇-27為代表的戰鬥機,其整體上比美國晚了近10年。


美國的F-16

可是到了80年代末美國又提出了第四代戰鬥機需求,也就是F-22戰鬥機的研製。美國開始研製的目的是可以壓制蘇聯的蘇-27戰鬥機,其具備4S的能力,尤其是隱身性能。美國確實做的很成功,F-22為代表的美國戰機在2005年服役,可以說這是美國15-20年前的技術都讓美國還站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可想美國的科研實力。
美國F-22


問題出來了,前蘇聯是把米格-19、米格-21劃為第二代戰鬥機,把米格-23、米格-25這樣的戰機劃分為第三代戰鬥機,把蘇-27、米格-29劃為第四代戰鬥機。而美國卻把與蘇-27這樣同級別的F-15、F-16劃為了三代機。這樣在蘇聯1991年解體以後,俄羅斯一直吃蘇聯的老本,使其發展戰鬥機上差距越來越大。於是俄羅斯就在戰機宣傳上拿自己的劃代來做文章,體現俄式戰機優秀於美式戰機,以提高外貿銷售。
俄羅斯的米格-29

可是時間長了,美國一看,哎呀,這不是玩我呢嗎?不行,我也得改劃分規則,我也要把戰機劃分改為五代。於是美國就在自己的第二代戰機當中硬生生地拉出來一代,也就是把F-105劃為第二代,把F-4E這樣的劃分為第三代,這樣F-15這樣的就成了第四代,F-22戰機自然就成了第五代。俄羅斯也就不能再戰機代差上做文章了。


美國新的劃代標準

再回到我們殲-20戰機這裡,我們國家一直是按照美國所採用戰機劃分標準,也就是殲-5這類的為第一代,殲-7這樣的為第二代,以殲-10這樣的為第三代,那麼殲-20這樣的為第四代。這與美國早期劃分標準一樣,F-22為第四代。所以這就導致了很多人,按照國際標準把殲-20劃分為五代機,而我們國內通常都稱為四代機,尤其是我們的軍方。淡然小司這樣的回答是不是能解決大家的問題呢?歡迎大家留言!
世界戰機發展脈絡表,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關於殲-20到底是五代機還是四代機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國際上飛機的劃代說起:

四代戰機的標準就是強調具備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能及高維護性能,這裡面典型的飛機包括美國F16飛機、殲10B飛機、殲16飛機、幻影2000、蘇33戰機等。

五代戰機的標準劃分為:戰機採用第五代航空發動機及低可偵測性技術的全面運用,並且具備高機動性、先進航電系統、高度計算機網絡,同時,還要具有高態勢感知能力及信息融合能力。這裡面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國F22、F35,以及中國殲20飛機。

根據百科介紹:

殲20飛機是中國成飛集團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能、高態勢感知及高機動性的第五代戰機。殲20飛機進氣道採用S形彎曲,可有效阻止發動機葉片的雷達反射;火控雷達採用世界上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等,可以看出殲20飛機同美國F22和F35一樣,是百折百扣的世界上僅有的第五代戰機。


軍武快訊


中國什麼都能造,但質量和穩定,可靠性較差,除了全條生產線引進的如S-27,從技術圖紙,生產許可證,到工藝,工模具全部來自俄國,所以中國最好的戰鬥機就是S-27相應的J-10 等。J-20 總師說的是理想主義話,現實並非如此。要不然也不會一次次突破,改到現在還沒定型?


iwanxu88


你要看是怎麼劃分的,根據美標是五代機,中國就是四代機,劃帶標準不同罷了。

就拿美標來說吧,殲20是妥妥的五代機,具有超機動性 超音速巡航 高隱身能力和高信息優勢的特點,也就是常說的“4S”

某些回答我不知道是啥意思,妄自菲薄嗎?還是說一味否定自己?論超機動性,亞音速狀態下不知,但是超音速狀態,殲20飛行員曾經說過“一旦進入超音速就是它的天下”,什麼意思不言而喻。

論超音速巡航,目前來說還弱了點,但是一旦WS15到了,殲20將成為完全體,最後的弱點將不復存在,不過即使是這樣,目前的殲20所用的發動機也不差。

論高信息優勢,憑藉著後發優勢,殲20碾壓F22真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F22是上個世紀的產物,其信息化作戰水平不如F35,當時的飛控也不是很先進,再加上機體太小,無法給F22升級,不能裝更好的雷達等設備。

至於隱身能力,詬病最多的無非就是鴨翼,而且還把下面這張圖作為論證

但是請想一下,誰會在戰鬥中做這種動作?找死嗎?確定不會失速?而且殲20可是運用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雷達波會直接穿過去,根本不會反射,所以說隱身真的的可以洗洗睡了。





全球戰略研究院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科技的進步,我國也有了自己的隱形戰鬥機——殲20。

對於殲20的描述有人說四代機,比如剛出來的時候軍迷親切的稱之為“黑絲帶”,也有的報道上說殲20是五代機。很多非軍迷的朋友看到一會兒四代,一會兒五代會感到迷惑,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

四代、五代的叫法不同源於世界兩大對立的航空體系,即前蘇聯對戰鬥機代差的劃分和美國對戰鬥機代差的劃分。

按照前蘇聯的劃分,超音速之前的為一代機,其代表作有米格-15、米格-17、中國的殲5。2倍音速以內的為二代機,其代表作米格-19、中國的殲六。2倍以上音速的為三代機,代表作有米格-21、米格-25、米格-31、中國的殲7、殲8等等。重視空戰能量理論後的戰機為第四代,其代表作有蘇-27、 蘇-30到蘇-30等等。

美軍對第一代戰鬥機的劃分與前蘇聯相同,其代表作有f-80、f-86。美軍第二代戰鬥機的劃分在於追求高空高速思想的戰鬥機都是第二代,其中代表作有f-104、f-4。美軍第三代戰鬥機是經過越戰之後結合了實際的空戰特點提出了機動能量這個概念,並將其運用在之後的戰鬥機設計中。其中的代表作有f-14、f-15、f-16等戰鬥機。

在中東歷次發生的戰爭中,美製戰機均能獲得較大的優勢,前蘇聯也在這些戰鬥中發覺了單純的高空高速理論並不切合實際,於是轉過頭再發展以機動能量為原理的新一代戰機。這就是蘇聯蘇27和米格29晚於美國三代機十多年根本原因。

而美國卻乘機發展出了第四代戰鬥機f-22戰鬥機。後由於前蘇聯解體,導致了其繼任的俄羅斯因經濟、生產、科研等一系列問題遲遲不能研發下一代戰鬥機。蘇-57在中國殲20問世後匆匆加快研製步伐,如今勉強少量服役說明其還有較大的問題沒有解決。

中國的航空工業起步於前蘇聯的工業體系,以仿製蘇系戰鬥機為開始,始終沒有放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宗旨。(這話說的連自己都有點難為情,其實我們也曾因為歐美的援助差點丟掉了這個堅持。幸好當時沒錢,也幸好前蘇聯解體了。威脅一除歐美翻臉,繼續對中國封鎖,也只能靠自己了。)從仿製米格-17(殲五)、米格-19(殲六)、米格-21(殲七),到獨自改進、研製新型戰鬥機強五(根據殲六改進)、殲八(殲七的放大版)、殲八2(根據前蘇聯設計)。其它還有殲九等設計,然而這些設計終因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無法生產配套的發動機而下馬。

殲十也是因為我們引進了蘇27身上的發動機才得以飛上藍天。殲20同樣得益於這款發動機,也才能繼續下去。

我們在機載電子設備這一塊能過超越俄羅斯主要得益於中美蜜月期之後美國還給中國的改進母機上沒有拆除的1553數據總線接口,這讓我們有了逆向仿製的可能。

我們要肯定自己的聰明才智,逆向工程絕不是簡單的推理,腦子不發達還真別想逆向出來。

同時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覺得我們工業的完整性超過了美國就算是超越了。別忘了工業的完整性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同樣的工業體系當中也存在著代差!

和這個類似的有我們的GDP超過了美國,這隻能代表中國的進步,並不能說明我們的生產率和科技水平超越美國。因此我們要對自己的國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切不可故步自封唯我獨尊。

現在我們該討論的不是超越,而是繼續踏踏實實的追趕。


我的團536


按美國標準五代還差點。按我們國家是五代機。五個標準基本上都達到了但是沒有人家做的好,相信經過幾年改進就會完全符合美國的五代機標準還超過他們不少。是五代機


zfh19


殲20的雷達火控飛控及光電紅外探測系統,及隱身技術都已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雷達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大型目標在600Km以上,隱身目標100公里左右。雖是專家推測但相差無幾!被動探測如紅外夜視裝備,從上世紀60年已有研究!至今已第四代!與美並駕齊驅。齊他人不值一提!裝備第四代空空彈!亦是當今頂尖之物!誰碰上誰倒黴!總體看,發動機弱些,但對戰鬥力影響要小些,誰敢輕看殲20,誰會死的難看!不信?走著瞧!!


用戶96867777170


五代機,一、隱身略輸F22,應該和F35差不多,二、超音速巡航能力因渦扇10推力問題輸F22,但也不是外界吐槽的那樣沒有夠上超音速,三、超機動性可會稍遜於F22,也是發動機推力的短板問題,但優異的氣動佈局和鴨翼設計使殲20機動能力非常好,多次航展試飛可以看出,從解放軍空軍飛行員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他們信心滿滿,四、超視距打擊,這點要強於F22,殲20電子設備要領先F22,因F22電子設備是十幾年前的技術,這點外界公認其落後了,因此空中態勢感知能力要強於F22,可做到先敵發現,殲20電子設備與F35電子設備同代,殲20彈倉明顯大於F22,可掛載體積更大射程更遠的空對空導彈,作戰半徑是F22的兩倍,留空時更長,因此殲20是一款優異的五代機,如換裝渦扇15發動機殲20可傲視天空並不是自嗨。


Wulidong971


噴氣式戰鬥機有好幾種分類法。到F-22,從四代到七代、八代都有。

二戰末期出現了噴氣式戰鬥機,戰後初期各個航空強國都在發展噴氣式技術。飛機氣動外形從螺旋槳飛機的平直機翼演變到後掠翼是第一個變化。提高了飛行速度。但是這個變化不是革命性的。高速飛機也有采用小展弦比的平直機翼。用後掠翼劃代不充分。

戰鬥機的武器從機槍和機炮發展到了空對空導彈,但是用導彈來給飛機劃代容易錯過飛機真正的變革。比如亞音速飛機和早期超音速飛機都採用相同的導彈。

同理,雷達也不是主要的劃代依據。

真正對飛機產生影響的是速度。突破音障是戰後噴氣式飛機的第一件大事。超音速給飛機從結構上到設備上,再到氣動外形上都產生革命性影響。超音速應該是兩代戰鬥機的主要差別。

噴氣式戰鬥機從出現到超音速用了十年時間。而達到二倍音速沒用5年時間。F-100在1954年服役,F-104在1958年服役,F-106在1959年服役,F-4在1960年服役,米格-21在1959年服役,英國閃電在1959年服役,瑞典SAAB 35在1960年服役,法國幻影在1961年服役。用M2劃代有點太侷促了。

超視距導彈AIM-7D麻雀的射程在1959年已經超過30公里。同期法國的R.530也達到20公里,成為美國之外第二種超視距空空導彈。因此用超視距能力劃代也容易導致混亂。

60年代發展後續戰鬥機的過程中,美國注重1967年服役的戰鬥轟炸機F-111,蘇聯是1970年服役的米格-23,法國的幻影F.1在1973年服役,瑞典SAAB 37在1971年服役,蘇聯的蘇-15服役在1965年,但是改進缺點後的蘇-15是在1969年服役的。

這一時期的戰鬥機只有幻影F.1的超R.530和米格-23具有超視距作戰能力。瑞典SAAB 37還是隻有響尾蛇導彈。

美國在F-111上栽了跟頭,又遇到了米格-25,迅速調整方向,研製新一代的F-15戰鬥機,把格鬥性能和超視距作戰結合起來。美國海軍也把多用途戰鬥機改為防空戰鬥機F-14。立刻領先前述的法瑞蘇戰鬥機。包括同期中國的殲八。

美國放棄了失敗的戰鬥機,蘇聯堅持了不成功的戰鬥機。分歧由此產生。美國沒有算失敗的F-111,蘇聯加上了不成功的米格-23。在美國裝備第三代戰鬥機的時候,蘇聯和歐洲國家正在裝備升級版的第二代戰鬥機。

雖然米格-23和F-15在時間上接近,但是技術性能上是完全不一樣的設計理念。

米格-23和F-4是相同的設計思想,區別是實現這個思想的方法不太一樣。

蘇聯按照F-15的理念設計的是蘇-27和米格-29,已經晚了F-15十多年。

戰鬥機劃代不是按照時間劃分的,不是說出現的時間晚,就是新一代戰鬥機。蘇聯的米格23採用變後掠翼,美國的F-14和歐洲的狂風也採用變後掠翼。當時的轟炸機B-1和圖-160也採用變後掠翼。只能說蘇聯用三代機的技術設計出一個二代機而已。

嚴格來說美國的F-14和歐洲的狂風和米格-23是同一代戰鬥機。從F-15開始才是第四代戰鬥機。不過對於美國來說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海軍沒有第四代戰鬥機,空軍沒有第三代戰鬥機。

法國匆匆忙忙加班加點趕製出一架幻影2000來和F-16爭奪市場。

歐洲和蘇聯在空中優勢戰鬥機的概念上滯後於美國。但是馬上多用途戰鬥機的概念就出現了。F-15反倒是逐漸變成支流。也發展出自己的多用途戰鬥機F-15E。蘇聯的蘇-27也變成了蘇-30。美蘇的第三代戰鬥機都演變成多用途戰鬥機了。

米格-23應該是二代半,因為和二代機沒有本質差別。F-14也類似。如果把米格-23單獨列為第三代戰鬥機,F-15、蘇-27就是第四代戰鬥機。現在都把F-15E和歐洲三風當做是第四代半戰鬥機,而不是第五代戰鬥機。

雖然俄羅斯在戰鬥機劃代上強詞奪理。美國也順水推舟把自己的F-22升級第五代戰鬥機。反正也沒有人關心第二第三代的區別。所以由於俄羅斯漲價,歐美也跟著提價。第五代戰鬥機的核心標誌是隱身性能。其他相控陣雷達數據鏈都是錦上添花的。

中國的殲-20和美國的F-22採用同時代的技術,也可以跟著漲價到第五代戰鬥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