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寒冬的南京城,
氣溫已經逼近了冰點,
早早等待在廣場上的人們,
低垂著頭,一言不發,
等待著國旗默默升起,又降下一半。

這是我們第五次以國家的名義,
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
這段沉重的歷史,
像是中國人心口上的一道傷疤,
雖然戰爭已經遠去,但仍然隱隱作痛,
成為了和平年代的一道警示。
每每面對這些紀念日,
說實話,作為父母,心情十分複雜。
對於孩子們來說,
戰爭也許只是電影裡炫目的特效,
或者歷史書裡遙遠的文字,
而我們,
該如何向他們講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
中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現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雖然希望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單純與美好,
但是,如果聽到警報聲孩子好奇問起來,
我該怎麼樣和他討論“戰爭”和“人性”?
生於和平,長於富足的他們
該怎樣理解領土被侵佔、同胞被屠殺呢?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什麼呢?
戰爭,是人類的“潘多拉魔盒”
——“國家公祭日”是什麼?
世界上每天都會發生無數的事情,
一味將孩子保護起來,與所有的陰暗面絕緣,
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
與其讓孩子們被誇大的影視作品誤導,
不如趁機引導孩子瞭解歷史真相、鼓勵孩子主動思考、有所感悟。
我們今天說的“國家公祭日”,
是為了紀念一些人:
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屠殺”的人們。
而1937年的12月13日,
是其中最令人悲慟的日子之一:
從這一天開始,
在寧靜美麗的“六朝古都”南京,
侵華日軍對我們的同胞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三十多萬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剛屠殺完中國平民的日本軍人,面對鏡頭露出了微笑
這是日本侵華戰爭中鮮血淋漓的一頁。
無數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無數的父母失去了孩子。
南京城自此生靈塗炭,
變成了歷史長河中的一頁血書。
戰爭,是人類的“潘多拉魔盒”,
當“魔盒”開啟,戰爭來臨,
人們有了貪念,便會失去本性,
永遠不要輕易開啟“潘多拉魔盒”,
既是保護大家,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回首戰爭,是為了珍愛和平
——怎樣認識“南京大屠殺”?
小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
比起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創傷,
怎樣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戰爭,
而不至於使他們失去安全感呢?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態度。
不帶偏見,不帶情緒,才能讓孩子“不慌、不怕”,
能夠比較理性地看待歷史戰爭。
可以尋找一個破題的方向,
比如說問問孩子:
“你知道戰爭年代的小朋友們,都是怎樣生活的嗎?”
藉此可以引出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幫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榜樣。
或者告訴孩子,戰爭時的小朋友們吃不飽、穿不暖,
還要時刻擔心被傷害。
即使是這樣,還是出現了很多聰明善良正直的小朋友,
比如說王二小、劉胡蘭……
獨立而堅強的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和他們相比,我們現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多麼難得啊!
其次,不要過度給孩子傳遞負面情緒。
“可怕”、“殘忍”這樣的形容詞,
最好不要出現在直接表述中。
革命先驅作出的貢獻、現在國家的強大等等,
都是比戰爭的慘烈更好的題材,
將側重點引入“感恩”、“珍惜”上來,
能夠重塑孩子的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戰爭的殘忍只能夠靠想象,
如果家長過度渲染恐慌的情緒,
很可能導致孩子無法接受,甚至出現心理創傷。
在討論戰爭的同時,一定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一旦出現比較大的波動,可以暫時停止討論。
銘記歷史,少年奮強!
——正確認識公祭日
80餘年前,當戰爭之火熊熊燃起,
無數覺醒的國人眼含熱淚、心懷熱血,
用自己的身軀鑄造了祖國的“萬里長城”。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視死如歸,
齊心協力將侵略者擋在了門外。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脊樑。
12月5日,南京地鐵雲錦路站,市民在許願牆上寫下和平心願
“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釣魚島事件”……
歷史中總有許許多多的“屈辱”時刻,
也許,是連我們“大人”,都不願去面對的,
但正確認識它們,
能夠幫助孩子以史為鑑,明辨是非。
今天的中華大地又鳴響了防空警報。
告訴孩子戰爭的痛苦,並不是要讓他心生仇恨,
而是想用更加廣闊、理智的眼光看待歷史,
無數前輩們的鮮血與屈辱,才換來了今天安寧富足的生活,
回首歷史,是為了珍愛和平。
閱讀更多 婷婷詩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