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改革開放40年·喜看漢陰教育新變化”(第③期)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

40年來,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40年教育變化有目共睹

你有哪些深刻的感受?

你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改革開放40年·喜看教育新變化”

「征文」“改革开放40年·喜看汉阴教育新变化”(第③期)

我眼中的教育變革

澗池初級中學:劉培建

關於教育,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這是中國共產黨對13億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更是屬於每個中國人美好生活的起點。

40年風雨歷程,40年滄桑鉅變。回首過去,40年來,基層教育的每一步變遷,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印證與縮影。追憶過去,展望現在,心潮湧動,填滿了幸福感。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問題,是每個家庭的重要話題,永遠都是一個避不開的熱點話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學到更多的知識,從我自身的成長過程,可以充分感受到教育、教學設施的巨大變化和國家對教育的大力支持。

我出生於90年代初,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猶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當開學,爸爸就會給我180元的學費,也就是當時一個農民家庭的半年收入,讓我拿去學校交給老師,新的學期就是在交完學費領了書就算開始了,老師是我們同村人,農忙的時候即要乾田裡的活,又要給我們上課很是辛苦。我們上課沒有多媒體教學設施,終年常伴老師的就是一個教棍,一盒粉筆、一塊坑坑窪窪的黑板。教室裡沒有電燈,沒有風扇,一到陰天下雨,教室裡比較陰暗的時候,老師就會提前放學,讓我們回家。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讀完了小學。進入中學後,多了一門英語課,當時對英語覺得特別的高大尚,最為好奇的就是對英語老師提的那個大錄音機,每次老師都反覆倒磁帶,帶著我們讀單詞和課文,當時同學們當中會說英語口的人,幾乎為零,很多人考試分數很高,你要讓他讀出來就非常的困難,俗稱“啞巴英語”,只知道意思,語法很牛,就是不會說。與此同時,接觸到人生中的第一個電子產品----電腦,那個時候每個星期會有一節微機課,每個星期對這節課即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為可以用在跟電視機一樣的東西上面點來點去,但我們的微機老師很兇,生怕我們摸壞電腦,這也不讓我們碰,那也不讓我們點,只能點他讓點的文件。直到後來上大學,自己買了電腦,才發現電腦也沒有那麼神奇。

女兒剛滿兩週的時候,周邊的人都給我建議讓孩子接受早教,也是第一次聽說早教這回事,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孩子早教的書,繪本,買了一大堆回來,邊學邊教孩子。女兒進入幼兒園以後,用的是多媒體教學,孩子小,教學主要以圖片、動畫形式。課間活動也豐富多彩,女兒每每放學回來都會開心的跟我分享,我們今天玩沙子了、做手工了、出去秋遊了.......女兒進入小學三年級就要開始學英語,本以為會像我那個時候學英語一樣,只能聽磁帶,學啞巴式、枯燥乏味的英語。後來發現自己太落伍了,各種校外培訓班、網上教程、點讀機、點讀小程序等一系列的課程隨便選,學校的書本除了紙製版的還有電子版本的,讓你隨時隨地可以看,不用因為帶著厚重的書本而覺得不方便。以前自己的啞巴英語不方便教女兒,就跟著女兒一起在網上學了音標的發音,讀小繪本,教女兒的同時,自己也把以前所欠缺的知識給補了回來。老師佈置作業不再是口頭佈置,有專門家校QQ聯繫群,老師可以在群裡面發作業,還可以交待一些應該注意的事項,有不懂不會的題目,可以在群裡面問老師。方便了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不禁感慨科技進步真快,給想學習的人帶來了太多的方便。

改革開放40年,變的不僅僅是房子、道路這些物質的東西,更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自身素質以及觀念意識等等,這些“內在”的都是看不見的東西。記憶的鎖鏈聯繫過去和現在,使我更為確信這個觀點。改革開放40年來,對於中國的教育建設來說是輝煌的起步,很難想象再過40年,中國的科技、教育又發生怎樣突飛猛進的變化。

「征文」“改革开放40年·喜看汉阴教育新变化”(第③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