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張愛玲《半生緣》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的波蘭與中國有著相似的境況,掃去戰爭的陰霾,在斷壁殘垣之上、丘吉爾的“鐵幕”之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政權。“冷戰”期間一切向前蘇聯看齊,精英的藝術家們被派往偏遠山村蒐集並改編民謠,招募選拔出一批年輕演員,將展現波蘭傳統民族風貌的歌舞在劇場裡呈獻給領導們欣賞。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英俊的天才鋼琴家維克多(Wiktor )與擁有美好歌喉的神秘少女祖拉(Zula)相遇,兩個人不可自拔地陷入熱戀。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卻也逐漸變了味道,領導們要求在表演中歌頌斯大林和農業改革,維克多從中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為了追求更為純粹的音樂事業,維克多決定趁著舞團在東柏林訪問演出之時悄然離開,逃往法國。他希望祖拉可以一同前往,並約定在車站碰面。然而,祖拉沒有出現。維克多在牆角焦灼地吸完最後一支菸,毅然離去。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在此之後,電影的敘事變得碎片化,彷彿腦海中的回憶片段。

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未能讓這對倉促離別的戀人放下彼此,日復一日的思念和渴望深入骨髓,這份感情變得愈發濃烈。從德國到法國、從南斯拉夫到波蘭,兩個人衝破重重阻撓竭力相見,祖拉為獲得意大利國籍而嫁與西西里商人,維克多則為祖拉在巴黎錄製唱片。

然而遺憾的是,“鐵幕”雖沒能分隔開這對戀人,兩顆相愛的心卻陷入了“冷戰”。不同的階層背景、迥異的性格和相悖的情感訴求令好不容易重逢的兩人不斷爭吵又負氣離開。大概正是因為愛得如痴如狂,心底的不安和焦慮才會被無限放大,既不能相守,亦忍受不了別離;既愛得撕心裂肺,又忍不住相互折磨。如此起起伏伏、分分合合,糾纏了整整十五年。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冷戰》的故事靈感和男女主角的名字皆來源於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的父母,兩位同樣經歷過那個動盪年代的波蘭知識分子,一個醫生一個芭蕾舞演員。12歲那年,帕夫利科夫斯的父親逃離華沙,母親與之離婚。14歲那年隨母親去往倫敦,原以為只是一個悠長的假期,誰知卻從此離開了故鄉。

《冷戰》繼承了帕夫利科夫斯上一部奧斯卡獲獎作品Ida(最佳外語片)的黑白膠片風格。有人說這部電影是他寫給父母那個時代波蘭人的“情書”,我卻覺得這更是“鄉愁”。回不去的故土,觸碰不到的愛人,生活失去了意義。也許這就是維克多明知會因“叛逃罪”被捕,卻仍然回到波蘭的原因。而祖拉為了救他,不得不再度結婚,嫁給政府官員。這對戀人顛沛流離地過完動盪的半生,變得疲憊不堪,不再那麼敏感尖銳,也終於可以相守。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冷戰》——歐洲版《芳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作品

我最喜歡的是這部電影的音樂和攝影,從悠揚的鄉間小調到浪漫的爵士樂,正如感性的祖拉和理性的維克多。電影畫面充滿了質感,擯棄彩色之後,構圖大量使用簡潔的線條元素,黑白的單一顏色彷彿隱喻了兩人之間容不下半點雜質的愛情,純粹而濃郁。

電影的開頭部分讓我想起了馮小剛的《芳華》,畢竟,這兩部電影的時代和政治背景都非常相似。然而馮小剛偏愛飽和度高的鮮豔色彩以象徵青春的濃烈,而帕夫利科夫斯基卻是一個精緻的極簡主義者,既是美學意義上的,也是故事敘述上的。他用詩歌的形式來對待故事片段,留下大量的空間讓觀眾自己去想象、去完成。

電影應該是隱喻的手法,而非簡單的直白,帕夫利科夫斯基如是說。

《冷戰》獲得了今年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