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竹木業
世界上最成功的謠言案例就是雞精廠商通過造謠,一夜之間撼動了味精在消費市場的地位。謠言使得消費者紛紛轉買雞精,雞精輕而易舉吞併了原本味精的巨大的零售市場份額。可笑的是當時國營幾大味精廠都無動於衷,原因是他們基本無損失。

味精都讓雞精廠家買回去了,因為當時雞精超過70%的成分是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有個人發明了雞精,他想賣高價,就說味精有危害。然後又有個人發明了蔬汁鮮,他想和雞精搶市場,就說雞精裡含有味精。然後發明味精的人很生氣。就說雞精,蔬汁鮮,一切提鮮的都是味精做的。
這回大家都不吃了,這些人慌了,就坐在一起集體得出個結論,味精是無害的,其實我知道我身邊好多人為什麼不用味精。都是聽網上傳的,說美國人說味精有毒。而我在一篇文章裡看到的是,味精是我國的獨創,已經有一二百年的歷史了。舊社會的人吃的全是無公害食品為什麼人均壽命四五十歲?
商丘身邊事兒
實在看不下去了,現在我終於明白朋友圈科普有多可怕了,國人的科學素養確實堪憂。
味精就是穀氨酸鈉,水解後形成穀氨酸,這玩意是一種氨基酸,對於大腦的運轉非常的重要。它具有興奮性遞質作用,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含量最高的一種氨基酸,可以對皮層神經元產生興奮性影響。講的再通俗一點(不一定精確),穀氨酸缺乏腦子轉的慢,顯得笨!
另外,穀氨酸經穀氨酸脫羧酶的脫羧作用而形成γ–氨基丁酸,後者是存在於腦組織中的一種具有抑制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的物質,當γ–氨基丁酸含量降低時,會影響細胞代謝與細胞功能。說白了,可能會影響身體發育。
不吃味精,你也躲不過去啊。醬油,耗油,雞精,味之素,哪個裡面沒有穀氨酸鈉?醬油還有非釀造的呢,風險比味精大多了。雞精自己回去看看配料表,味精是有綠色食品標準的,某花就是綠色食品,雞精有嗎?
誰再說味精是化學合成的,就請你來講講課——用哪些原料合成的?相互比例多少?需不需要催化反應物?合成溫度多少?合成壓力多少?
庚申初冬
差不多的美食家
煮菜不妨味精,這事兒沒毛病呀!但是理由是味精不安全,就有點扯了。
先來劈個謠
1、味精是世界上用的最多的增味劑,自從上個世紀被髮明以來已有上百年應用史。上個世紀初上世紀20年代,中國化學家吳蘊初發明水解法生產穀氨酸的技術,將其稱為“味精”。
2、味精的安全性很高,包括我國和美國在內的多數國家和地區都不限制其在食品中的使用。
3、味精導致中餐綜合徵、哮喘、蕁麻疹、致癌、肥胖、影響胰島素分泌、神經損傷等說法均不可靠。
煮菜不妨味精,這事兒沒毛病!我家就沒有味精,從來不買,不但味精,而且雞精、雞汁、雞粉等等調味品一概沒有,這不是因為安全問題,而是我覺得沒有必要。
你有沒有你有沒有品嚐過食物天然的味道?自然界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饋贈,特別是蔬菜其實它們原有味道其實已經足夠豐富,只要加一點點鹽,就可以調出它原有的鮮味兒,給大家分享一個在我們減肥營裡的小故事,很多人剛開始不太習慣少油少鹽,但是為了減肥大計也努力嘗試,後來開始嘗試簡單無廚藝烹飪,有一些可以生吃的蔬菜甚至連烹飪都免了,後來他們給我反饋,舌頭上的味蕾開始變得敏感了,竟然品嚐到有一些蔬菜的味道也是很清甜的,慢慢開始愛上食物原有的味道。如果你每次都加了很濃的調味品,這些你是無法感受的到的。
所以,煮菜不妨味精,這事兒沒毛病!
營養師劉松麗
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國際五星級酒店,都嚴禁使用味精的,不安全也不健康!你這問題就很Low,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認為味精是安全的,而且是有益健康的,不僅要放,還要多放!其實不然,味精本身是安全的,但不代表就是健康的,很多食物在製作個烹飪的過程中,發生了質變,其性質和最初不一樣了!比如典型代表四季豆,本身是不安全的,但煮熟之後就沒問題了!同樣味精在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質,但我們無法精確確認溫度,而且還有剩菜二次加熱的問題,是不是不使用味精會更好呢?更何況,肉蛋海鮮等食物本身就含有穀氨酸鈉,完全無需味精調味!人工合成的食物本身就是違背大自然規律的,即使安全,也不一定健康,比如轉基因食物,人工牛黃,人工香精,人工奶油等等!長期食用,不會危害生命,但隨之而來的各種慢性疾病,會慢慢吞噬你的健康!
暗夜白日
親身經歷,我的膚質,吃了放了味精高溫煮的菜,嘴巴周圍會起泡泡。但是有很多不會這樣,但是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我媽媽也會這樣,不吃味精,冬天再也不爛嘴角了!
還有就是我村裡的那些大媽,一到冬天,爛嘴角的很多,為什麼呢?我給你們揭開謎底。我老家在上饒一個農村裡,剩菜剩飯是不倒的,第二頓接著吃,冬天天冷,菜要反覆熱,那些放了味精的菜,反覆熱來熱去,早以產生毒素,膚質差的吃了很容易產生反應,嘴角爛開,嘴唇起泡泡,一到冬天那些大媽爛嘴角的多多了!!
還有我們那家裡做喜酒,放家裡做的菜放很多味精,第二頓還熱著吃,我嘴唇一吃就有反應,我戒味精,從來都不爛嘴角!我老婆小孩吃了煮久的味精不會有什麼反應!我跟我媽會有反應!
吃味精的你們,如果你們嘴巴周圍會爛的要注意下了!!!希望能幫到你們下!多次實踐的經驗分享!希望你得到推薦,讓更多人知道!!
pudi_puda
味精吃太多對身體不好,甚至有傳言說高溫下味精會致癌,這種說法源遠流長,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以前父母都會叮囑,不要老是吃外面的東西,味精放太多。不僅家裡人這樣說,似乎所有中國人都說味精不是個好東西,似乎味精就是個不良青年。
味精的成分是什麼?
小時候我對味精不是個好東西是深信不疑的,因為人性潛意識都是從眾的,但是在學到了基本的化學和醫學知識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疑惑:味精主要成分其實就是一個
穀氨酸鈉,穀氨酸鈉真有這麼大的能耐?難道穀氨酸鈉是個十惡不赦的壞分子?穀氨酸鈉是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是人體的一種氨基酸,穀氨酸鈉吃進去後就分解為可溶解的穀氨酸和鈉,這兩種東西按道理說不可能產生這麼大的危害性阿。難道我們一直以來冤枉了味精這個不良青年?
味精會致癌嗎?
有一種傳言說,穀氨酸鈉高溫下轉化為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可以致癌!
但是,查遍所有國內的和國際的文獻和指南,沒有人把焦穀氨酸鈉列為致癌物,這種傳言其實是危言聳聽。
當然,穀氨酸鈉不能多吃,畢竟含有鈉鹽,吃多了鈉攝入超標,特別是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等。嬰幼兒也不應吃添加了味精的食物,而應該低鈉低糖飲食,防止從小形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為以後的健康埋下隱患。
但是,味精遠遠沒有大家說得那麼可怕,眾口可以鑠金,大家不用談味精色變,適當合理使用可以提鮮,是一個安全的食品調味劑,我就不信一個普通的氨基酸再加上一個鈉離子能變出什麼法術來。
為什麼老百姓對味精的印象那麼差?
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味精的化學成分,但是不約而同地認為味精是個壞分子,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飲食行業的“潛規則”,很多商家為了牟取暴利降低成本,吸引回頭客,非法添加有害人工色素、違法的食品添加劑,比如牛肉膏、糖精等等,有的甚至往火鍋里加入罌粟殼,而地溝油的使用更是公開的秘密。老百姓知道這些東西的存在,但是無法一一說出這些眾多有害的食品添加劑和人工色素的名字,於是把用味精統一指代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才有一致的觀點——外面飯店的東西放味精太多,吃太多味精對身體不好!
懸壺小兒科
為什麼現在還有人煮菜不放味精,美名其曰味精不安全?
說到味精和佐料的事,我真是太有感觸了。十五年前我的胃不好,人也很瘦,吃什麼菜都沒多大的胃口,家裡廚房各種佐料調味品,胡椒味精(雞精)醬油醋,辣椒生粉蔥薑蒜,八角桂皮花椒等一應俱全。
無論炒什麼菜,首先想到的是要如何加調料,彷彿不加一點什麼那個菜就不好吃。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到醫院檢查,發現自己得了糜爛性胃潰瘍,這時才知道原來吃飯不香,不是菜不好而是自己的胃出了毛病。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同胃病作鬥爭。吃了一段時間的胃藥,覺得太難吃就停了。通過兩三年的飲食調理,胃病也慢慢地好了,這期間自己也看了不少養生方面的書籍。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慢慢地告別了各種調料,廚房的灶臺上已變得很乾淨了,十多年過去了,家裡炒菜除了醬油醋和油鹽之外,其他佐料調味品的一概沒有了。而我的身體反而更好了,體重也增加了30斤。
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懂得了,古人所說的“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是有其生活實證的,決不是僅為修性人制定的理想標準。至於說味精好不好調料好不好,我這裡不做評論,但我敢肯定的是,重口味的人胃一定不大好。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我不談安全不安全。只來回答自己從極其愛味精到滴味精都不吃的經歷。
我從小印象中,不管家裡做菜還是外面吃,都是放味精的而且是非常非常多的放。我兩個舅媽不管做什麼菜都是幾大調羹的放,每次看她們做菜,放味精跟鏟沙子一樣往菜裡揚,後來她們外出經常每次從老家離開後備箱裡必定有一整箱的味精。我爸媽沒那麼誇張,但用量差不多也是他們的一半。從整個市和鎮範圍來說,可以說只要是土著的當地人,幾乎都是這樣的用,老一輩的人走親戚伴,婚嫁喪葬的伴手禮禮必定會有兩包大包(1.5kg起那種包裝,粉末裝,很少會有人吃顆粒狀的)某牌味精。所以幾個味精廠在當地活的很滋潤。
我18歲讀大學前幾乎沒離開縣城過,基本都在小鎮。後面去本省的另外一個市讀書,吃當地的飯和菜,真心是跟白開水煮一樣沒什麼區別,一點都不鮮甜。每天都在想家裡的飯菜的味道,食慾下降的厲害,從3碗飯到1碗半。那時候還不知道是味精的因素,只覺得當地師傅不會做菜。大學有次去大學同學家期間,看同學煮菜用味精是用顆(他們吃顆粒狀的)來放的,一大碗湯用了5.6粒,當時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們說他們幾乎不吃味精,100g的味精常常1年也吃不完。和他們溝通才知道也是第一次聽說“味精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比如孕婦吃了孩子會智力低下,容易風溼什麼的。當時我不引以為意。當時的想法是我們那人都吃,幾十萬人也沒聽說吃出啥問題。所以每次寒暑假回家都是死命的吃,一天都能吃好幾頓,吃什麼都覺得鮮甜可口好吃。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容易口渴,嘴巴用品感覺黏黏的不舒服,但在美食當前又算的了什麼。
大學四年,有在外地(全國沿海都待過)漂泊了7.8年,每年也回去好幾趟,每次都是胡吃海喝。但是漸漸的不喜歡味精那種膩、黏感。雖然第一口覺得很好吃,吃過後那種口渴,甜膩的感覺馬上就不好受,下筷也越來越少。在家裡也開始漸漸叮囑老媽少放味精,跟他們的說辭就是“吃了口渴”“不健康”。他們總會說“不放味精,東西怎麼吃”,只要味精放的少我爸就會抱怨東西怎麼沒味道。漸漸的他們也知道我開始不愛吃味精,每次我會去會放的少。在外面酒樓,餐館都會和老闆交代下味精少放,有的說好的,實際根本還是那麼多;有的很直白說:我們這裡煮菜不放味精怎麼吃?!想想在外面吃也就無所謂了,
今年的國慶回去比較特別,我老婆(不是我們那邊的人,吃不吃味精都可以的那種吃貨)有了身孕,我是千叮萬囑別放味精,吃了對胎兒不好。他們終於是看在孫子的面上沒放,當時偶爾會忘記裡面還是有味精。我在外面吃知道本地的餐館都這尿性,和朋友聚餐也就不帶我老婆一起,回來打包一碗點心給她。
著重介紹一下這次吃大排檔的情形,就我和一個死黨。兩個人準備吃點海鮮,點了一個蒸魔鬼魚,河豚(沒錯就是那種中毒就無得救的河豚),小管嫩豆腐,炒粉。我親眼看著老闆煮魔鬼魚的上面撒了一層的味精,炒粉的時候是兩大調羹的味精,老闆後面還勺尖一點一點的往粉裡勻了兩三下。那魔鬼魚和河豚本來就鮮美無敵了再加味精那吃來真的第一口吃巴不得把舌頭給吞下去。但是多吃兩口那個魔鬼魚我是一口都不想動,真是是膩的不行。河豚估計味精不多吃的大半份。
吃完回去路上在一個麵館打包一份面。特意和老闆娘說“一滴味精不要”。也和老闆娘攀談起來。她說現在整個鎮餐館都是不用鹽,用味精來代替鹽,廚師習慣了用味精來掌控菜的鹹淡,用鹽反而不會煮菜了。她說她很久沒用鹽了,可能一會鹹淡不會準。果真打包到家老婆說一點味道都沒有,後來還放了點鹽。
從極愛吃味精,到現在幾乎不怎麼吃味精。健康因素佔了一部分;我知道味精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和鹽都是是可食用的,但是味精裡面別的一些添加劑,他們真的透明和健康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為了孩子健康就更加的堅決不吃了。第一部分是味精第一口讓你覺得好吃,多吃幾次就膩,口乾,唾液粘稠,有時候吃多了半夜起來找水喝的感覺真是不舒服。如果你沒吃味精的習慣,最好還是別去吃。它會讓你變得重口味,沒吃後吃啥都覺得沒食慾。當然偶爾的吃,少量的添加是沒問題的。
老家就在海邊,頭條裡有人和同地方的應該知道我說的是哪個地方。😜圖4.5.6就是當晚吃的魔鬼魚,河豚,炒粉
甲烷
上面有很多答案都說了很多關於味精安全性的問題,我在這裡就不用再說啥了。反正所有國家所有的添加劑規則中,都沒有關於味精的限量。啥意思呢,在人類可接受的範圍內,味精都是安全的。肯定有朋友碰到過菜餚裡的沒有化開的味精,那種鮮味兒,其實是讓人抓狂的,更不用說直接吃一嘴味精了。
那麼,為啥有人提出煮菜不放味精呢?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現在的食材原料豐富了,我們可以用各種食材來替代味精的位置。其實味精的盛行,恰恰出現在各種食材不易獲得的時代,一鍋煮青菜豆腐如何變得好吃,最簡單的做法當然是加一勺味精了。當食材豐富的時候,味精自然被打入冷宮了。
現在有很多方法可以替代味精。
1.各種肉類的加入,提供了鮮味。這個在30年前可是不容易獲得的食物啊。但是現在的各種肉類成了通常的食物,所以對味精的需求也越來越低了。
2.各種蘑菇的加入,提供了鮮味。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突破,讓人類有了更多關於鮮味的選擇。蘑菇提供的鮮味是人類所無法抗拒的,相當有效果。
3.各種新鮮蔬菜,減少了對味精的依賴。新鮮蔬菜本身就是有鮮味的,因為裡面的穀氨酸含量都還不錯,特別是像絲瓜這樣的蔬菜,不用放味精就很好啊。
人類在對抗味精的時候有一些很弔詭的現象,大家對方便麵並不抗拒啊,對薯片也並不抗拒啊,對火腿腸和午餐肉也並不抗拒啊,對生抽和老抽也不抗拒啊,這些裡面調味的主要調料就是味精啊,你說奇怪不奇怪?
其實不放味精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把自己與化學工業隔離開,讓食物顯得天然一些,但是別忘了,即便是今天我們吃的味精,也是生物生產而來的啊,只是提純了一些而已。所以,味精的真正敵人並不是那些造謠的人,而是日漸豐富的食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味精被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