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職工的生活艱難,還是農民的生活更艱難呢?你怎麼看?

時尚老頭88406


下崗職工更艱難!

當年的下崗工人當中,絕大部分是上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到如今,這一部分人大多年近五十歲或是早已超過五十歲。他們出生的時代,教育體制並不健全,註定了他們大多數人學歷不高。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的他們不但沒有能力在飛速發展的今天獲得一份工作,而且早已被甩出了幾條街。所以,在離開工作崗位後,他們大多沒有固定的職業,也沒有穩定的收入。再者,他們大多已步入老年,就算手上還有一點技能,總之是力不從心,想要找份工作難上加難:沒有單位願意再錄用他們。

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貧窮的生活,還有不可預知的未來。為了將來年老體弱有個保障,又不得不交社會保、醫保。由於沒有固定的工作、收入,拿不出錢交社保、醫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保、醫保的交費金額越來越高,他們交費越加困難。眼看退休的日子越來越近,但是生存卻越來越艱難。

也難怪,當“下崗工人”出現在中國現代詞典裡,就成為貧窮、苦難、甚至卑微的代名詞,時代早已經給他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儘管有電視劇演繹過下崗工人,但放眼現實生活,他們中有多少人能像電視劇中的各類主角一樣,劇情終了總能光鮮亮麗地來一個360度的轉變,逆襲成為什麼富豪的老婆或是某個上市公司的總裁,或是什麼職場精英之類的成功人士。成功真有這麼容易嗎?

現實卻是,無數下崗工人在自謀生路這條路上努力奮鬥,一個月的工資尚買不到女主角身上的一件大衣,只有為了生活不得不進行的種種艱難打拼。這一路之上,真正成功的人寥寥無幾。無數下崗工人用親身經歷實踐過:成功並沒有那麼簡單,何況是人生逆襲。那些用了幾十集的劇情所搞出來的一波三折,比起現生活,真太過簡單了。

他們這一部人,參加工作的時間早,人生美好的青春大多獻給了原來的單位。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潮中,他們成為了兩不像的人:沒有工作單位不像工人,沒有土地不像農民。

現在國家對於農村的政策很多,優惠政策自然不少,農民們可以種田種地獲得生活保障,也可以在農閒裡出來打工。有些地區的農民,特別是城市郊區的農民,不但依靠機械化生產過得不錯,而且近年來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他們中的好多人成了拆二代或是因為土地徵用成為有錢人。但是,下崗工人是沒有任何退路的。

他們是時代體制改革下的特殊人群,也為社會作過貢獻。他們沒有任何保障,目前也沒有什麼優惠政策。所以,除了那些及其貧困的地區,下崗工人這個群體真的還不如農民。


劍聖喵大師


當然是下崗工人困難了,下崗工人是改革開放的犧牲品,改革開放初期,國有資產流失在個人手裡,工人下崗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在最初下崗的時候沒有任何生活補貼,我們下崗工人自己交社保,年年的往上漲,把下崗工人壓的都喘不過來氣,終於熬到了退休,可是退休後沒有醫保取暖費洗禮費等一系列的補貼,都趕不上低保戶,而農民有自己的宅基地和自留地,足以解決溫飽,而下崗工人的退休後的那點退休金很難解決溫飽,最可恨的是吉林省林業部門,把我們當初下崗工人的靈活就業補貼給扣回去了,理由是我們林業部門歸天寶工程沒有下崗工人,上及部門負責人請儘快給下崗工人們一點補貼,也叫下崗工人體系到黨的溫暖。


手機用戶58215866454


下崗職工生活困難,還是農民生活困難。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挺困難的。我國下崗職工人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改革開放初期。他們為了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下崗了。當時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那麼完善,市場經濟還沒有成熟。他們的年齡都是40來歲,上有老,下有小。他們熱愛企業勤勤懇懇的工作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國家的建設。為我國的工業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沒有他們的貢獻,也就沒有後來改革開放的成就。這批下崗職工是最困難的。也是最值得尊敬的。

第二部分是改革開放後,由於企業經營不善。腐敗及受到民營經濟及個體經濟的衝擊。企業倒閉而下崗的職工。這時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日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成熟。雖然他們下崗了,但是政府給他們想了很多的辦法。他們雖然困難,但是也不至於生活困難。

農民自從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國家對農業一直都是非常重視的取消了農業稅等惠農措施村村通公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農民有地種有房住溫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教育,醫療這是農民跨不過的坎,因病致貧是農村最大的問題。

總之,改革開放初期那批為國家工業建設打下基礎做出巨大的貢獻但又不得不被迫下崗的那部分工人是最困難的。


w苦行僧


當然是下崗工人!他們與農民有很大的環境差別!下崗後國家不管你,己成棄兒!自謀生路。年輕的還好一點,特別是年齡大,沒有生活保障,打工無人要。生活,小孩等各方方面面,在今天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沒餓死,病死就不錯了!農民就不同,有田有地可自我供給,最起碼的生活保障是有的!


容顏知歲月花好一春秋


農民和下崗工人比較:農民在天上過日子。下崗工人在地獄掙扎求生。

農民優勢:山林,山地,荒山,荒地,荒灘,草地,承包地,自留地,這些都是因他是農民,國家按人頭分的,農民還有房子和老宅和果林果樹。

下崗工人呢: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還是隻有光溜溜的一個人而已。

當然,下崗工人有比農民多的地方,也是農民比不了的地方,他們有勤勞、有智慧、有知識、有創勁、還有拼勁。可以和農民比吃苦、比忍耐、比思想、比能力、比技術、比奉獻、比敬業、比業務、比作風、比黨性…

農民沒辦法和下崗工人比!

在比下去就很悲哀了。


中美英法德俄


當然下崗職工生活困難。我是一亇退休二十多年的農村國有企業工人,我深深體會到下崗工人的苦處,為啥稱工人為無產階級,他們除了工廠,一無所有。現在的農村有國家的許多優惠政策其實比城裡人還富,他們大多數城裡有樓房,有車,有土地。而且土地大部荒著。下崗職工現在甚本都接近退休年岑,再就業無人要,所以沒一點收入,當然很困難。


方盡215824014


當然是下崗工人生活艱難了。有下崗工人去包地的,是要掏租金的,農民都把他們當大款了,他們拿半輩子的積蓄去租地,不會種,賠了,自殺了。而農民是不用掏租金的,還有國家給的補貼,還有國家集體給的宅基地,遇著佔地幾十萬幾百萬的給你。下崗工人有什麼?沒自殺的除了一條命還有一家餓著肚子等著吃飯的老人孩子!…………


冶金珊


舉個例子,九十年代初開始下崗國企改革不是核心競爭力,是輔助工,兩口帶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男的機加工女的是倉庫管理員女的先下崗,男的後下崗因為家裡火食費一天五塊錢,一星期吃一次肉就因為星期天男的想破咧買了一塊五的肉兩口子開始幹起來,最後男的想不開跳樓自殺身亡。農村有嗎?豬自己喂,菜自己種,糧食自足我們下崗職工開始不給錢,後來廠裡適當補充。後來給四百來塊錢。因為不到退休年齡。現在估計也就是六七百塊錢離城市基本生活費差一半,咱不是一二三類,你們衣食無憂我們還得養上有老下有小。吃穿用材米油鹽醬醋,都得買打工誰要尤其是說老不老的年齡重工作幹不動,輕活,趏泥,跟不上匠人手工快。搬磚,一天下來腰痠背痛。你別想城市裡的孩子都像農村孩子那麼潑皮健壯能吃苦耐勞。所以說現在基本小康的願意去農村種地買房,最起碼自己自足。


用戶8976036394741


下崗職工的生活艱難,還是農民的生活更難呢?你怎麼看?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這個問題要老孃舅實話實說的話,下崗職工與農民相比那個生活更困難?我認為:下崗職工比農民更困難,雖說下崗職工有最低生活保障,每月有1200元的生活費,可是下崗職工沒有土地,什麼都要買,有的一家三口就靠這1200元過日子,連肉都買不起吃,有的甚至到菜市場撿人家不要的菜葉吃。



那是十年前,我市有一個下崗職工,老婆身體又不好,就一個兒子,生活開支、孩子讀書、老婆吃藥就靠這1200元錢。有一天,孩子鬧著要吃肉,做媽的沒辦法,東找西尋在床頭上找到二塊錢硬市,帶著兒子到菜市場給兒子買豬肉。那年豬肉剛好上漲,一斤豬肉要13元錢。孩子媽到肉攤要賣豬肉的切二塊錢的豬肉,說孩子想吃肉。買豬肉的看了看這倆母子,隨手一刀下去,一稱說三塊錢。可孩子她媽只有二塊錢,就說:我只有二塊錢,就切二塊錢。賣豬肉的沒好氣地說:二塊錢買什麼豬肉,三塊錢都拿不出還吃想什麼豬肉,不賣了,去去去,到其他地方去買吧。孩子她媽聽了買豬肉說的話,眼淚直往下掉,趕忙對孩子說:乖,我們回家吧,不買豬肉了。就這樣,豬肉沒買成,就帶著孩子回家了。



想不到是,這個女人受不這樣的打擊,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汙辱。於是,母子倆競服毒自殺了,幸好吃的是安眠藥,加上槍救及時才沒有牢出人命。這件事當時在我們那裡成了街頭巷尾最熱議的活題。

我說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下崗職工生活不容易。而我們農民,雖說沒有最低生活保障,但我們有土地,只要身體健康不懶做,可以種糧食種菜,吃飯肯定不用愁。我認為:不管下崗職工也好,農民也好,各自都有各自的困難。不過,一個人要有骨氣,不能“哭窮”,更不能“比窮”,越窮越光榮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反了。

你認為下崗職工生活困難?還是農民生活困難?歡迎大家一起前來點贊評論。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下崗有下崗的困難,農民有農民的困難。職工依賴廠子,不怕辛苦上班,一下子散了。工人各謀出路,有的沒有出路,找不到職業,。和退休年令很遠。有的在家休閒,有的揀費品。我見到一個揀費品的,:已經揀了十幾年,維持生活。他說家裡沒分地。年歲遂漸變老。

我兒子是下崗工人,在一家廠子上班,早已下崗十七,八年了。在私人企業打工,哪天都上班十來個小時,。因廠子現在話少,又去開出租車,雖然沒地,但免強能過去。

一下崗分了五千元。當時就象無父無母的孩子丟失一樣,心裡難過極了。

說到農民,就是種地。利潤很低,自己的子女讀書花很多錢,是困難,得了病治不起。醫藥費昂貴,。所以農民日子也不好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