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點良小生
大家好,我是進來打臉的,蘇35在16年底才到中國,莫非我們用兩年就偷學到了矢量推力這麼尖端的技術?你自己覺得現實嗎?所以吐槽君看到這個題目表示很氣憤!我表明兩點,第一、俄羅斯蘇35矢量推力發動機技術和我們不是一個類型,並且在技術比我們落後兩代,殲10B驗證機在珠海航展上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第二、我國矢量發動機技術從幾十年前就起步了,俄羅斯曾經想賣我們,但是我們壓根沒瞧上眼!

俄羅斯矢量推力技術落後我們兩代
單從技術上講,俄羅斯人關節式推力矢量技術非常原始落後,它們只是在加力燃燒室後面做了一個噴管鉸接,比我們的殲10B的軸對稱矢推技術落後兩代。從長度上來說,俄羅斯人的矢量噴管讓發動機足足增加了40釐米,看起來又笨又長,而我們目測不到30釐米,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從重量上看,蘇35的矢推增重超過110千克,而我們只有不到50千克。從偏轉能力看,蘇35的矢噴只能實現上下15度的偏轉,而我們的矢推則能實現全方向高達20度的偏轉,而且每個菊花片都可以單獨運動,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力矩。總體技術上,蘇35的矢推和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關係,毛子落後至少兩代! (我國軸對稱矢量推力技術)
(蘇35二維矢量推力發動機的同步和差動)
我國矢推技術從幾十年前就已經起步
雖然美帝在上世紀90年代就利用F-16/MATV驗證機成功進行了軸對稱矢量噴管的測試,但是我國起步也並不晚,早在2003年的百家講壇上,中國工程院劉大響院士就已經證實我國624所、606所進行了軸對稱矢量噴管的地面臺架測試,而且試驗非常成功,只是當時缺少可靠的航空發動機和機型進行改裝,所以一直沒有進行公開露面。到了2010年之後,俄羅斯留裡卡設計局"禮炮"公司一直向我國推銷帶矢推的AL-31FN改進型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也時不時的在國內裝備展中露面,只可惜我國那時候矢量推力技術已經高度成熟,壓根看不上俄羅斯人的“拼多多版技術”,最終在去年年底,國產矢推發動機殲10B驗證機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在今年珠海航展更是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最後奉勸噴子們一句,中國人雖然有看一眼就懷孕的能力,但是對於高精尖技術也是一直秉持著自力更生方能豐衣足食的精神,矢量推力技術完全是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自主開發的!以後再出現先進技術,別再說是山寨的誰誰誰的,而是多想想背後付出的軍工人和科學家們!
共同見證祖國發展,求小夥伴們的關注!
軍史吐槽君
能抄的話早就抄了,關鍵是抄不著啊。中國沒少抄俄羅斯的技術。但是俄羅斯對矢量推力發動機看得很緊,防中國跟防賊一樣,買幾架蘇35磨磨唧唧拖了這麼多年,你以為中國真想要蘇35嗎?還不是想看看它的發動機怎麼玩的。俄羅斯把發動機焊死在飛機上不讓中國拆,這個當然是胡扯。任何飛機的發動機都是要定期拆下來維修的。
沒抄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蘇35來的太晚,2014年珠海航展,蘇35才第一次飛到中國。2016年第一批購買的才到貨。僅僅兩年的時間,別說俄羅斯各種防範,就算是不防範,敞開了讓中國來抄,全套資料和全套工藝也都給我們,也抄不明白,時間太短。
沒抄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抄來的始終是本糊塗賬,沒有自己弄明白。中國抄蘇27抄了那麼多年,俄羅斯可是把什麼東西都給中國了,手把手的教著抄,但是抄好了嗎?中國現在不得照樣乖乖的回過頭來買蘇35。你可以山寨別人的殼子,但是你山寨不了別人的精髓,一到考試必然露餡。
殲10B矢量推力驗證機,跟蘇35的是兩碼事。中國的矢量推力發動機跟俄羅斯的矢量推力發動機,是兩條平行的路線。最關鍵的技術倒不是發動機本身,而是可以360度轉向的矢量噴管。中國可以在比較落後的發動機上就來試驗矢量噴管。從理論上說,就算是殲七的發動機,也可以裝矢量噴管。殲七也能變成矢量推力戰鬥機。關鍵就是這樣做值不值得的問題。
從歷史上講,中國搞矢量噴管非常久了,大約有20年的時間了。那是蘇俄自己都還沒有完全搞定。在這兒跟大家介紹一位幕後英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他在這方面研究很深,而且帶著團隊做了很多貢獻。前兩任大老闆也全力支持自行研發。在十年前就在老闆面前已經演示過了可以擺動的噴管,但那時不能裝在戰鬥機上,現在殲10B終於是成熟了。
從技術上原理上來講。中國的矢量噴管設計得更為精巧,更為複雜。俄羅斯的設計比較簡單粗暴。與其說中國抄俄羅斯的矢量推力發動機,不如說中國學習的是美國F-16。很少有人知道美國在F-16戰鬥機上已經做過全向軸對稱矢量噴管。蘇俄的設計方案比較保守,只是在燃燒室後邊的喉道前做萬向節旋轉。中國的是平衡架式把可動機構一直做到喉道後邊。所以重大的差異就是俄羅斯的矢量噴管比較中,至少要增重110公斤以上。而中國的方案只增重50公斤左右,而且噴管的旋轉速度至少高一倍。
厲兵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次珠海航展沒有推出什麼新武器,自然要把矢量發動機當做亮點推出來。
實際上,中國研究矢量發動機已經有20年時間。
目前有了成熟研究成果,也不算意外。
因為部分資料沒有解密,部分資料又涉嫌洩密,薩沙也不好多說。
只能這麼說,目前殲10B的矢量發動機和蘇35沒有關係。
設計理念有很大的區別,況且俄國人根本就不允許中國人對蘇35發動機進行逆向仿製。
誠然,今天展示殲10B體現了中國在矢量發動機方面的突破,至少技術成熟了,可以安裝上驗證機。
但到實用化,也就是具體生產新一代戰機,還需要時間,可能需要好幾年。
還有,我們必須正視以下幾點:
第一,現代空戰中,矢量發動機並不太重要。
具體不想鋪開說,只能說歐美無數次軍演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超視距完成的。
即便新一代隱形戰鬥機具有超機動能力,但實際上用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是上一代戰機,F16V,蘇30之類,狗斗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甚至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第二,美俄英都掌握這種技術
中國是第四個國家,看起來確實很牛。
但大家應該明白一點,這個世界上能夠正兒八經生產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戰鬥機發動機的,也就是這幾個。
中國排在第四位,也不算高了。
只能說,我們起步晚,追趕航空強國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第三,驗證機的成功,不代表發動機可以用於實戰
不好細說。
如果矢量發動機非常成功,尤其是故障率、壽命、性能達到實戰需要,可以預計立即就會大量裝備部隊。
那麼,大家只要看看未來幾年是否出現大量的矢量發動機戰鬥機,就能夠知道這款發動機的性能。
如果不是這樣,就說明發動機還在驗證中,距離實用還有距離。
有進步是要肯定,也要鼓勵,更要讚揚。
但沒有必要過於誇大,更沒必要對於質疑發動機的人一律定義為噴子,破口大罵。
薩沙早就說了: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薩沙
雖然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矢量推進技術直到2018年才算正式公開,但事實上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並不晚。查閱學術論文可知,早在1994年時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研究人員就已經對矢量推進技術進行研究,到21世紀初已經進行了較深程度的技術探索。
可以說,中國在矢量推進技術方面雖然起步時間落後於美、俄、西歐,但並不算太晚。2013年,配用矢量噴管的渦扇-10已經裝機進行試車,而當時距離中國訂購的首批蘇-35S回國還有五年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從未引進過蘇-35,中國空軍裝備的蘇-35S是“側衛”系列的另一種戰鬥機。蘇-35原編號是蘇-27M,由編號可見蘇-35是蘇-27的一種改進型號。早期的蘇-35並不具有矢量推進噴管,直到蘇-35的11號機即蘇-37(也就是著名的“711”)才裝配了具備矢量噴管的AL-37FU,而該發動機已經於2000年拆機,中國不可能獲得關於蘇-35/37的矢量推進技術。
而蘇-35S的原型機編號是蘇-35BM,其中“BM”代表“大規模改進”,由於結構上完全是重新設計的飛機、發動機和機載設備也採用了新的型號,蘇-35BM/35S和蘇-35事實上除了編號幾乎沒什麼關係。蘇-35S採用的發動機型號為117S,該發動機中國從未引進過相關技術,更無從談及參考其矢量推進設計。在技術轉讓問題上,俄羅斯在出口蘇-35S時也並未向中國提供與矢量推進相關的資料,短短兩年時間內也根本不可能完成從破解原始設計到消化技術再到工程運用的過程。因此,中國航空發動機配用的矢量推進技術和蘇-35S沒有任何關係,將二者聯繫起來,實在是想得有點多。
軍機圖
能不能自信點兒?非得給咱們國家的所有武器裝備都找一個爹嗎?
殲20戰鬥機氣動外形夠極端了吧,但是就找爹黨都給找了一個mig1.44 殲十戰鬥機也是往以色列的幼獅戰鬥機上面靠。
咱能不能自信一點?至少在矢量推進方面,咱們國家走出了自己的路
殲十戰鬥機的實現矢量的方法是控制發動機收斂片,
(殲10BTVC娘鎮樓)
不同於美國的二元矢量也不同於俄羅斯,就差整個發動機一塊轉的全向矢量。
咱們國家的方法是改變發動機收斂片角度,並且還有一個外延。
每個擴張片的末端都有一個可以獨立旋轉的外調節片。
整體很輕(二元矢量死重很大,俄羅斯都看看噴口也能看出來,咱們的發動機就長了一點),並且能夠實現更大的矢量角度。
真的是字面意思上的屌屌的。
至於說是不是仿製的蘇三五的發動機,想啥呢?
實現矢量推進的方法都不是一套。
並且蘇三五才進口多少年?有兩年沒有兩年時間夠幹嘛?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蘇35第一批是在16年12月,到珠海航展也不過兩年(其實J10矢量很早就在網上爆出),兩年時間就能仿製出來?最主要的是,這兩結構都不一樣,就因為都是三元矢量?
眼睛沒問題的都能看出來不一樣吧
錢算嘛有錢就要吃腰子
跪久了的人說在多都沒用,一張圖送給你
全球槓精協會會長
中國引進蘇35點消息是從2012年陸續從網上傳出的,但這個消息隨後便被俄羅斯軍事技術合作局對此進行了確認,但未公佈中國購買的數量。
《漢和防務評論》再此之後就對中俄兩國的“確認協議”進行曝光,報道稱,中國此次購買蘇35戰機其最大目的就是希望獲得蘇35身上裝備的“矢量發動機”,以此來推動中國國產戰機的發展。
不得不說“矢量發動機”很誘人,尤其是對剛試飛五代機殲20、殲31的中國來說,優先攻克發動機技術,可使殲20早日裝上“中國心”。
但大家可能忘了,我國早在08年進行的珠海航展中,就推出了自己的“矢量發動機模型”,在航展中,由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研製的9500公斤級發動機在當時就引起了媒體的熱議與廣泛關注。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發動機尾部噴管角度可變,這正是具備三位推力的矢量發動機特徵,由此我們可以判定這正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矢量發動機”,儘管各方媒體已經分析的頭頭是道,但官方並沒有對此闢謠!
中國真正透露矢量發動機研發“消息”,是在201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評審會議中,介紹中國3D激光打印技術的引路人—王華明,一段不起眼的介紹中不經意間“透露的”。文章稱:某矢量發動機噴管中的高溫重載結構中由於裝備了王華明教授帶領團隊研製的新型特種塗層,現已成功“試車”216個小時,發動機目前毫無磨損現象,而傳統方案在試車10幾個小時後,磨損度就高達2mm。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通過上面中國工程院的介紹我們可以用看出,中國目前已經進行了矢量發動機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而中國購買的蘇35首機的交付工作是在2016年12月25日,所以中國進口俄羅斯蘇35戰機根本就不是為了所謂身上裝備的“矢量發動機”。只是為了緩解當時中國南海領土的爭端問題。
國器紀錄片
殲-10BTVC以三個“眼鏡蛇”、一個“落葉飄”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矢量發動機也藉此機會進入更多人的視線。我們以前的發動機從未應用過矢量推進技術,“突然”就出來這麼一款矢量發動機,顯然是讓很多人心理不舒服了。題主的這種問法,可是打算把我們的矢量發動機也找個“外國爹”?
現在就是有那麼部分人,只要是我國的裝備,無論是好、是壞,上去先是一通噴,如果是沒什麼可噴的地方,那就去找“外國爹”。這些人到底是什麼目的?或者說是何居心?不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見不得別人說國家好,只要你說了,不管是否屬實,噴了再說。我們引進的蘇35S戰鬥機確實是應用了矢量技術,它的發動機就是117S矢量發動機。而且,我們在引進蘇35S的時候,也確實要求“每架戰機附帶2臺117S發動機”。
這就是那些人的噴點:既然從俄羅斯買了矢量發動機,那我們的矢量發動機肯定是抄襲俄羅斯的技術。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他們那“過人的智商”,勞駕這些大神自己去查查蘇35S什麼時候到的我國,我國的矢量發動機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空中飛行驗證,在空中飛行驗證之前,需要進行哪些地面試驗。從造出發動機到空中飛行試驗接近尾聲需要的時間就比蘇35S到我國的時間要長了,更不用說發動機製造、設計需要的時間……
從時間節點上來說,我們的矢量發動機與俄羅斯的蘇35S沒一毛錢關係。2016年12月25日,首批4架蘇35S開始交付。想要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仿製出矢量發動機技術,這無疑於痴人說夢!我們的矢量推進技術,與美國、俄羅斯的矢量推進技術並不相同,雖然與俄羅斯同屬三元矢量,但是在結構上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偏轉角度更大,使用壽命更長,推力損耗更小。同為360°旋轉噴口,我們的控制結構位於發動機的尾噴口處,結構相對簡單,重量更輕。
俄羅斯117S發動機矢量噴管的控制結構更靠前,這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就開始研究二元矢量推進技術。到了九十年代,我們開始研製三元矢量推進技術。直到2018年11月6日,裝備矢量發動機的殲-10BTVC驗證機才正式與公眾見面。這是我們自己的矢量推進技術,雖然在研製過程中考慮、借鑑到了美、俄的矢量技術,但美俄的矢量技術只不過就是我們發展的一個路標——蘇35S未到我國之前,既沒相關的設計圖紙,也沒實體發動機,上哪去抄襲?
蘇35S到我國後,我們自己的矢量發動機已經造了出來,還怎麼抄襲?真當是考試作弊了吧,想改就改?最重要的就是矢量控制技術,這可不是照葫蘆畫瓢就行的,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矢量控制系統要與戰鬥機的飛控系統融為一體。簡單點說,不同的戰鬥機,它的飛控系統就不同,把蘇35S那套東西搬到殲-10BTVC身上,“皇冠上的明珠”什麼時候變成了玩具拼裝?
儒道之主
推力矢量技術並不僅僅包括可偏轉的發動機噴口,而是涉及到噴管偏轉角設計與控制、機翼翼面的協同控制、發動機瞬時功率控制和電傳操縱系統控制律的設計與迭代等諸多技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哪一個都不是可以通過目測和測繪可以製造出來的,而是需要不斷試驗、動力學理論研究、控制理論研究等長期摸索、不斷迭代循環才能實現一個可靠的實用系統。
任何型號的戰機配備推力矢量都意味著工程設計的巨大創新
不同的飛機,氣動佈局不一樣,控制律也不一樣,很難依葫蘆畫瓢地照搬,甚至子系統都需要重新設計。如SU35是雙發戰鬥機,兩臺推力矢量發動機可以通過差動控制,實現轉向和翻滾機動,而J10只有一臺發動機,無法通過兩個噴口的反向差動實現上述機動,只能配合可動翼面實現快速轉向與翻滾機動。顯然,兩者的差別是巨大的,J10不可能使用SU30的子系統,所謂模仿完全是無稽之談。
俄羅斯全數字化電傳飛控技術出現比中國晚的多,倒並不是說數字化的飛控系統就一定比模擬電傳系統要先進,但是,至少說明,已經擁有完全自主技術的數字化電傳飛控技術的J10家族要去模仿SU35的飛控系統的說法很難令人信服。
推力矢量技術的核心是電傳操縱系統。J10的電傳操縱技術是數字化的,而同時代出現的SU27是模擬電傳操縱系統,SU30的電傳操縱系統是半數字化的,SU35出現的時間很晚,自然俄羅斯人擁有完全數字化的電傳操縱技術比中國晚的多,說J10B這套可以完美整合推力矢量的數字化飛控系統是模仿SU35的是出於一種無知和偏見。
不同戰機在推力矢量技術實現上存在巨大工程技術上差異
誠然,世界應該感謝那位把推力矢量技術應用於飛機的啟蒙者,讓戰鬥機擁有飛鳥一樣的自如飛行的能力。但是,實現這一技術的過程及其艱辛,需要在工程科學上的巨大的突破,用模仿來描述不同工程智慧的火花是膚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