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伴細雨
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了兒童期的基本經歷,內心衝突和精神創傷是成人神經症、心身疾病甚至精神病發生的原因。
經常吼孩子的後果:
一、孩子比較自卑,遇事容易退縮,內心容易衝突、焦慮、不安全。
父母吼孩子可以理解為父母對孩子提要求、不接納、對孩子不滿意的表現,那麼孩子容易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墨守成規,不敢去探索,害怕出錯,擔心被責備,所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當然自卑有時未必是壞事,它讓你有超越自我的動力。但經常被吼的孩子會討好大人,會察言觀色,活得小心翼翼,可能在大人看來很懂事,但太懂事得孩子未必處理好內心的焦慮,因為懂事消耗了他不少能量。這份能量本來可以用來更好得發展自我,探索世界的。在狂風暴雨下的小樹苗長得比較緩慢,而在陽光、雨露下的小樹苗才能茁壯成長。
二、孩子長大後對於權威的恐懼。
孩子相對父母比較弱小,經常被吼的孩子長大後對身邊的象徵權威的人士,比如上級領導等可能會產生恐懼心理,不能自然地表達自己地意見,正常溝通。因為習慣了被吼,所以會害怕、躲避。如果發展不順利,身邊缺乏支持系統,可能會有某些神經症的發生。
三、影響孩子的親密關係和下一代的親子互動模式。
客體關係理論指出:人總是習慣沿襲早年形成的“客體關係”觀,在生活中尋找符合這種觀念的人和事,依此建立人際關係。經常被吼的孩子,長大後以為被吼就是一種被愛,將來找的對象有可能也是喜歡吼人,喜歡對人呼來喚去的。因為父母沒有讓他/她看到真正的愛的模樣,所以在親密關係中會比其他孩子走更多的彎路。而這種孩子如果不自我成長,不自我反思,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很可能沿襲這種模式,因為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對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他/她對待下一代的方式。
四、現實案例
2018年10月14日上午 浙大博士在杭州錢塘江水域跳江自殺,他的遺言裡有寫道:媽,也是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剩下愧疚,只願下輩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讓您受傷。。。
我不想評論什麼,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最後請把自己想象成春天裡的一朵花,你的花瓣聚攏,緊緊圍繞著你的臉。即使你看到外面,也只有一點點光線,你無法欣賞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情。然而,一旦你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情況就變了。你開始變得柔軟,你的花瓣放鬆,並開始向外伸展,讓你的臉露出來,並拿掉了厚實的眼罩,你看見的事物越來越多。你的世界相當明確地擴展著,可能性不斷增加。
那也許有人會問:那孩子就不能打,不能罵了嗎?我們小時候也一樣被打罵長大的呀,還不是好好的。請注意關鍵詞:經常。偶爾幾次的吼罵在所難免,人無完人,父母也是人,對小孩的成長偏頗時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而那種長期的、經常的不接納,日積月累對孩子的傷害才是巨大的。
我想說孩子就是那朵需要陽光的春天裡的花朵。父母對孩子的需要是相對的,而孩子對父母的需要是絕對的。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當他們無助的時候,請耐心傾聽,瞭解他們的內心需要,而不是總是責怪,總是吼叫,總是想讓他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要知道他有世界,有你不知道的一片天地和可能性。一個人只裝得下一個靈魂。請您做一位守望者、一位觀眾,而不是一個控制者,一個主導者。
作者簡介:周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華大應用心理諮詢師
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崇尚天人合一、 陰陽平衡的健康理念
堅信每個人都值得溫柔以待!
關於華大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告訴你們被吼的孩子20年之後是一個什麼後果。
我媽就是脾氣不好,沒耐心,又特別強勢,每次遇到我"不聽話"的時候,她從來不會平和溫柔的告訴你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而且直接吼:告訴你多少遍不可以不可以,你怎麼還這樣!!!直到現在她也會吼我,而且不能頂嘴,因為她總會有一百個理由把你壓下去。
從小到大我就是這樣過來的,所以我現在覺得我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我從來不敢跟別人吵架,我覺得我永遠吵不贏,只要對方很大聲或者很強勢的時候,我就會弱下來,因為從小被我媽壓制慣了。而且在被懟的時候反應特別慢,明明很生氣,卻不知道怎麼回嘴,然後回家的時候自己默默地生悶氣。
有的時候我媽還會說我,人家講你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吵回去,這麼完蛋,她不知道我這麼懦弱的性格是被誰培養的。
Mia育兒
經常吼孩子,會造成幾個不好的後果:
一、造成孩子過於老實、膽小,長大了會懦弱,有理不敢爭論,正當利益不敢爭取,容易被人欺負,對孩子將來的工作和適應社會很不利。
二、造成孩子逆反心理。雖然孩子不敢吼家長,但是這種吼的方式,孩子更不肯接受,就是知道是對的,也偏要對著幹,或者明著聽了、順從了,但是心裡不聽,還是會我行我素。家長的教育目的達不到。
三、造成親子關係裂痕,時間長了不好彌補。
孩子正在成長期,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他們的身心健康與發展。
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對孩子的態度,不要要求孩子必須對家長言聽計從,不要疾風暴雨。只要孩子不是故意搗亂,不是無理取鬧,你要尊重孩子,你是怎麼對外人客氣的,你就也怎麼和孩子和風細雨的說話。自己的孩子,怎麼不必外人親哪?
那些家庭和睦的、在家長的溫柔和愛中成長的孩子,大多都是自信的,陽光的。在缺少愛的、暴力語言和行為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會受傷,這種傷在他們成年後會更加明顯的顯現出來,有的甚至會造成孩子一生都無法彌補、難以修復的缺陷。那時候,家長再怎麼後悔都沒有用了。
所以,如果你愛孩子,不要吼他,溫和地跟孩子說話,孩子小,也懂道理,也能分辨好壞,幼年童年的記憶,會永遠刻在他們心靈深處。好好對待孩子吧。
謝明君姐姐講歷史
這個問題我有過親身經歷,感受深刻,答案就在我的故事裡
我是一個六歲男孩的媽媽,一個曾經脾氣暴躁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的媽媽,我是一個在職媽媽,而且工作很忙,在孩子三歲要上幼兒園的時候才真正的開始自己帶孩子,才真正的開始體驗媽媽的角色,我不知道也沒有思考過要怎樣做好一個媽媽,我以為有了孩子我就是一個媽媽了,自然而然,於是我就覺得我說的話孩子要聽,我煩躁的時候他應該保持安靜,我不開心的時候他應該理解,他應該懂事有禮貌,愛學習
可當我們倆真正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發現不是這樣的,我說的很多話他不聽,我的壓力我的煩惱我的情緒他並不理解,他也並不是我所希望的好孩子的樣子,於是我憤怒,我對他吼叫,我甚至覺得這個孩子根本不愛我,我對他越來越沒有耐心,而孩子也開始變成了我的樣子,每次和爸爸交流的時候都好好的,可是一到我這裡就情緒失控,經常是掉著眼淚跟我對抗跟我大喊大叫,那個時候他才三歲,而我大吼大叫的背後是崩潰,糟糕的親子關係讓我傷心,讓我失落,讓我不知如何是好,甚至經常莫名其妙的對老公發脾氣
一個挫敗的媽媽,一個傷心的孩子,糟糕的親子關係讓我們的三口之家怎麼也開心不起來
後來我開始深深的反思,忙碌的工作之餘,熬了很多夜看育兒書,聽育兒課,我終於明白問題的根源在於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孩子,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教育正是影響
於是我開始改變,我開始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我開始放下自以為是的家長權威,我改變了日常溝通方式,他不用聽我的話,我鼓勵他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尊重他提出的異議,我歡迎他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特別是與他相關的事情,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我會分享一些我工作中生活中甚至小時候的故事,他也會很開心的分享幼兒園的故事甚至還會編故事逗我開心,我們一起親子閱讀,一起建立規則,比如看電視,比如生氣了有情緒了要怎麼辦,很有意思
就這樣,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原來我兒子是一個愛閱讀,好溝通,又特別逗特別愛我的小暖男,而我這個媽媽也體驗到了很多快樂,三個人的幸福生活回來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經常吼孩子,親子關係會越來越糟糕,你對孩子的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了,而且孩子有可能也會越來越急躁,逆反,對抗。現在這個年頭,教育孩子一般都是家裡的頭等大事,一個暴躁的媽會讓整個家雞飛狗跳,變得不幸福
小晗晗愛閱讀
我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父母都是國家公職人員,孩子現在15歲,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從小就管的很嚴格,但這種嚴格主要是用打罵來衡量的,舉一個例子,有一天小孩和同學打架了,別人欺負他老實,幾個人打他一個,老師告知了家長,也說明了情況。回家以後,孩子的父親二話不說,邊打邊罵,孩子哭的一踏糊塗,但沒敢反抗,後來我們聽到了動靜,過去詢問才勸住。
現在這個孩子上高中了,他和他的父母之間幾乎很少說話,和外人也很少說話,他好像已經懼怕這個世界,完全把自己裝在套子裡,極其內向,也沒有朋友,成績也沒有他父母預想的好,我覺得這個孩子的性格出了大問題。
總之,經常打罵孩子不一定會起到好的效果,有時還會有反作用。
松鼠問答
面對調皮的孩子,做作業磨蹭的孩子,不想寫作業的孩子。 父母們應該瞬間無名之火上升,就想對孩子吼幾句或者打幾下。好讓孩子聽話。殊不知這樣,孩子只是當時和表面服從了,對孩子以後有很大的影響:
一:如果孩子做錯事,父母吼了孩子或者打了孩子後。孩子會怕父母,變得不自信。 有時晚上睡覺會做噩夢,會給他(她)的心理留下陰影。以後做事情會畏首畏尾,做什麼事情不敢嘗試,怕做錯,怕別人會像父母一樣的吼自己。這樣會讓孩子在學習和以後的工作中都無法有大的成就。
二:不尊崇自己的內心,不會好好愛自己。以後做事情在家裡會看父母的眼色,在學校會看老師的眼色,到社會上,會看領導同事的眼色。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人云亦云。
三:性格脾氣改變:會經常發脾氣或者摔東西。
四:性格扭曲。當父母經常吼孩子或者打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人愛的人,從此以後變得沉默寡言,不愛交際。 或者是對社會充滿仇恨,搞破壞,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情況。我家是一個男孩子,現在讀一年級。從小就很調皮,也會動腦筋想辦法自己解決事情。可能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會教育孩子,碰到孩子調皮的時候,就會經常吼他。 現在不寫作業,我也會經常的吼他。他就會說:媽媽你這樣我好害怕。當晚睡覺就做噩夢。而且現在也沒有小時候愛動腦筋了,碰到問題就會問:媽媽,這個應該怎麼辦?現在我好後悔。我對自己說:我要好好陪兒子,我要給他充足的愛,無私的愛。允許孩子犯錯。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不要吼孩子或者打孩子,但是該遵守的規則和該有的教養還是要教孩子。
希望各位父母的孩子以後都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讓父母驕傲的人。
卡卡媽說育兒
經常吼孩子有什麼後果,那就來看看我朋友的真實的案例吧!
吼孩子讓孩子厭食
朋友的女兒從小體弱多病,家裡的人都挺慣著的,但是久而久之孩子養成挑食的一些毛病。我朋友想作為父親不能再這樣慣著孩子了。
朋友就經常不聽話的時候吼孩子,沒想到吼的效果還不錯,孩子一看父親的臉色不好就會立刻知錯就改,跟朋友說:“對不起,我錯了。”
有時候朋友嗓門大的時候妻子還罵他說:“孩子這麼小,你就不能小聲點嗎?等下嚇壞孩子怎麼辦?” 不過朋友還是照舊吼孩子,畢竟吼的效果很明顯。
有一次,孩子又挑食,朋友的妻子煮的飯就是不吃,這個時候朋友又對他女兒吼,那天剛好吼的時候孩子的外婆來看孩子,外婆看到後就立刻對我朋友說:“哪有你這樣教孩子的,你這樣吼他,孩子一害怕,消化液分泌就會減少甚至停止分泌,這樣孩子會感到唾液減少,食物更難下嚥,就算嚥下去了也很難消化。到時候時間一久就會營養不良。”
我朋友聽了之後好後悔,因為他還是很相信自己的岳母的畢竟他是一個醫生,朋友想原來孩子挑食是自己吼他的原因。
吼孩子讓孩子與家長產生隔閡
這還不算嚴重,有一次,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但是孩子居然不敢告訴朋友。還是朋友在洗衣服的時候發現衣服上有血跡,在家長的逼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學校被人打了。 朋友問孩子為什麼不告訴爸爸媽媽。 孩子說:“我害怕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又會吼我,我害怕。”
朋友聽了之後整個人都蒙了,原來自己吼孩子還讓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
從心理學實驗發現:當我們大聲訓斥孩子的時候孩子是一直處在緊張的狀態而且是高度緊張的狀態。
這個時候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會集中在家長這邊的,所以這時候的家長說什麼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
當威脅和恐懼來臨的時候,大腦就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這就算是大人的腦袋都是如此,更何況小孩子了。
此時孩子的腦袋裡會想怎麼還沒結束,別罵我了,快停下吧!所以這個時候家長說什麼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叫做“超限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久的話內心就會生產不耐煩和逆反的情緒。第一次吼孩子可能孩子會怕,但是經常吼孩子就麻木了。
雅蘭說育兒
《爸爸去哪兒5》經典鏡頭:陳小春怒吼Jasper,反被兒子教育,吼孩子只會更糟糕。
Jasper在這一期的表現值得點贊,怪不得網友都說:小小春帶著爸爸山雞來參加《變形計》了。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陳小春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Jasper怒吼。
Jasper不畏強權,用擴音器教育爸爸:請你不要發脾氣了!
陳小春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好,跟Jasper說對不起。
在採訪中,陳小春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場景,他的小小春居然在節目裡和他對答了,也是那一瞬間他意識到自己的不對,趕緊給孩子道歉。
那麼你們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覺得自己太過固執,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招搖過市?
大多數時候,孩子不願做某事就是單純的覺得夠了,我暫時不需要。當孩子暫時不需要時,完全沒必要吼叫逼迫,來個世界大戰。
你給孩子餵飯,孩子說不吃,你逼迫;你讓孩子睡覺,孩子不睡,你吼他;你讓孩子喝水,孩子不喝,你強行喂……
孩子稍微不按照你的意願發展,你就開始惡魔附體,小則說教,大則怒吼,彷彿不吼就體現不出自己尊貴的家長身份。
如果看到文字的你剛才正好吼了逼迫了你家小朋友,沒關係,趕緊道歉,小朋友絕對比你想象中要寬容,他們百分百會原諒你。
有時你還在自責,可你的孩子睡一覺什麼都忘了,正用一張燦爛無比的臉龐對你笑呢。
每個小朋友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規律,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心情平和,尊重孩子的意願,瞭解他們的需求,不急不躁,不吼叫不強迫。
對孩子吼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要麼性格暴躁,要麼性格懦弱。
我相信這樣的結果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還請父母收起你們的脾氣。
END
我是朵朵媽媽,為寫文章放棄減肥的職場媽媽。做及格的職場媽媽,帶娃、職場、婚姻、生活,關注我們,讓你每天都進步一點。
朵媽是大王
經常吼孩子,後果還是很嚴重的。分兩個方面:大人,孩子。
對大人而言:
大吼,往往是在生氣的時候,氣得肝疼...
經常大吼會讓你養成這種習慣,慢慢的,對著外面的人稍有不順心也會採取這樣的方式。那麼對你的人際交往是不好的。
經常大吼會製造噪音,那麼物管就來了,那麼鄰居就投訴了,家人也受不了,不管你經常製造的是什麼噪音都一樣。
經常大吼,鄰居左右都會默默的避開你家,到處指指點點:“這家人教育孩子,實在是太糟糕,這家人的孩子,實在太差勁,天天讓家人吼”
三人成虎...
對孩子而言:
1. 孩子會模仿
最最大的影響是孩子會模仿你!潛移默化的模仿你的處理方式。
那麼變現出來的就是,當孩子不滿,情緒無法宣洩的時候,就依靠大吼來解決問題,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2. 懦弱
吼是一種比較粗暴的方式,簡單直接粗暴。
被強勢鎮壓,被長期強勢鎮壓,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中一種就是懦弱。
懦弱是最容易表現出來的,當你的孩子懦弱,請不要埋怨他。
3. 叛逆
被長期強勢鎮壓的孩子,會出現的第二種情況就是叛逆。
現在不反抗,只是因為沒能力反抗,當到了青春期,初生牛犢不怕虎,別指望孩子會再怕你。
已經被吼多了,是怎麼回事他比誰都清楚,有什麼樣的後果,他心裡也是明白得很。
這種叛逆,不是立馬會表現出來,既然是沒能力反抗,短期內就不會爆發。一旦爆發,你自個哭去。
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少點吼孩子,多點哄孩子。
熊孩子專治
很多典型式中國家長都是靠吼孩子來使孩子聽話,彷彿除了“吼”,不知道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快速聽話。因為好好說話,孩子聽不進。大聲吼孩子吧,又覺得自己像潑婦。真是不知如何是好。而且,好像越吼孩子,孩子越犟,就越要跟你對著幹。
有一份調查顯示,全國超過89%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吼叫,年齡越低的家長越愛吼叫孩子,30歲以下的家長中經常吼孩子的比例佔到28%,比其他年齡段的家長都要頻繁。吼叫還和學歷有著很大關係,學歷越低的家長越容易吼叫孩子。
孩子並不會因為你大聲的吼叫而變得更好一些,相反的,孩子反而會越吼越不聽話,越吼越犟。想讓孩子聽話,光靠吼可不行。
除了吼叫,我們還能做什麼讓孩子乖乖聽話?
1. 不打擾,不強迫
家長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孩子在幹什麼,不隨意打擾,不干涉孩子的事情。在孩子活動的間隙和他溝通。
2. 適當方法引起孩子注意
如果要和孩子說事情,那麼最好是讓孩子把手頭上的事情停下來跟他講,否則如果孩子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是沒辦法聽進去你的話的。
3. 少點嘮叨
如果家長過於嘮叨,只會讓孩子更煩躁。所以還是少點嘮叨,有重要的事情,可以找孩子談話,一次性完整解決。
4. 避免指責、數落
如果對孩子有要求,可以明確的跟孩子說,比如“你應該乾淨一點”“你應該快一點,不雅磨蹭”而不要帶有負面情緒的數落和指責。這樣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5. 讓孩子複述一遍指令
對孩子有了明確的指令之後,可以讓孩子再複述一遍。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可能沒有大人這麼好,你對他的要求可能過一會就忘記了。並不是成心不想做。所以家長說完要求之後,再和孩子確認一下,是比較好的選擇。
6. 讓孩子先說出感受
當媽媽覺得自己被孩子搞得暴跳如雷的時候,不妨先冷靜下來,讓孩子先說說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告訴你這樣做的原因。
高情商的媽媽這些話常掛嘴邊哦:
1. 我感到....因為....
例如“我感到十分開心,因為你可以自己吃飯了”
表揚孩子,要把理由說出來。比如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令你很開心,就要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
2. 你是不是感到....
例如“你是不是感到很生氣”
孩子年齡小,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會用一些無理的行為來表達。這時就需要家長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這樣可以有助於孩子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3. 你的意思是想....
例如“你的意思是想出去玩一會嗎”
重複對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已經知道了他的請求,並且能夠理解他的話。給了孩子足夠的尊重。
吼叫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家長們不如用高情商的語言和孩子溝通,只有帶著愛的語言,才能夠真正進入到孩子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