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指的是哪三不
不論古今,人們為表示對人或物的尊敬和敬意,而相應產生的思想或行為,這些統稱為禮儀。身為華夏兒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以禮來約束自己、提升自己。禮儀也是在平常生活中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因此在民間也會流傳許多與禮儀有關的俗語。小編就聽過這麼一句俗語,那就是“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
大家看到這裡估計都會好奇到底指的是哪“三不”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句俗語。那麼我們先來一下有哪三類的錢不能借。

第一種,交情淺的人不借。人誰都有需要用錢的時候,需要別人幫忙,但是如果你根本不瞭解的人向你借錢,這時候就要委婉的拒絕他,以免借的錢有去無回。
第二種,不守信用的人不借。大家都知道有借有還這個道理,但如果借給了這類人,他們總會找各種理由延遲還款,你也不能拿他怎樣,反而是給自己找麻煩。

最後一種,利息高的人不能借。這些人總會以這種方式誘惑和說服你,讓你把錢借給他,在雙倍的還給你。仔細想一下明白,如果他能給你雙倍的錢,又怎麼會向你借呢。所以不要為了眼前的小利,失了大錢。
在農村,過年過節大家都喜歡走親訪友,聚在一起慶祝,但總不能空著手去,這時就少不了要送禮了。對於送禮也有許多講究,那麼大家知道什麼禮不能隨呢?
第一,沒人請的禮不隨。如果人家有宴席都沒有邀請你,就不需要隨禮了。顯然他並沒有把你放在心上,就不需要自找沒趣了。
第二,沒道德的禮不隨。這種禮就是找關係辦事的時候,需要給他們一些“好處”,以另一種渠道將事情辦下來。但是這明顯是不對的,違背道德的事,如果被查到反而會害了自己,得不償失。
最後,不隨沒回請的禮。禮尚往來的道理大家應該都知道,凡事過年過節都避免不了要送禮,但是隻送禮卻從沒有收到回禮,顯然對方連基本的禮儀習俗都不知道或者是不想回禮,所以知道他們的本性之後就不要再與他們來往了。
講到這裡,小編相信大家也能猜到一些有哪些“路”不能走。這句俗語中的路,不是我們平常所走的道路,而是講的今後的人生規劃。其一,不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其二,不走好高騖遠的路;其三,不走起點太高的路。做到了這三點自己將會更容易成功。
這些俗語雖然通俗簡單,但他卻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的學問,講述了做人處事的道理,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小編相信讀到這裡大家都會有很多新的收穫,所以大家也要更多去了解俗語、傳承俗語,將這些道理分享給更多的人!
閱讀更多 娛樂火鍋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