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巴山深处新农家》

国画《依山塝水新农家》
本报记者 何欢
40年前,在南江县桃园公社(现光雾山镇)采风营地,还在大学美术系就读的任宪生用画笔描绘了当时的农村;40年后的今天,已是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的任宪生,画笔触及的仍是乡村图景。从过去到如今,他的画笔见证了巴中新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蝶变。
“在桃园公社采风时,我们一行十多人搭货车、走石子路,翻山越岭,从天亮走到天黑才到达营地,一路上只见茅草屋稀疏分布着,唯一的瓦房就是公社。”任宪生说,第一次看到这么穷的农村,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原始的乡野,那种贫穷和原生态美景碰撞出的矛盾景象让他记忆犹新,“那时候的农村解决温饱都十分困难,根本就不存在‘新村’的概念。”
从无到有 “文明新村”开创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1993年巴中地区正式成立,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群众的吃饭、居住等民生问题和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4年后,巴中地区创新提出建设以“池园经济”为重要特色的“文明新村”。这是巴中历史上首次提出“新村”概念,在全省也是首创。
巴州区甘泉乡园艺村村民马元先还记得,在1999年,自家外墙上有一块用玻璃框着的“小康示范户经济发展规划表”,在“人均纯收入”一栏里:“1997年:6100元;1998年:7200元;1999年:预计7800元。”
“那时候我家房前微水池里养着甲鱼,屋后是果树,果树下还套种着花卉和药材。”马元先说,“池园经济就是打井、建池、修路、办园、发展农机与庭院种植、养殖、加工、运销的结合。”
以1998年为例,得益于池园经济的带动作用,那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池园经济的勃兴也为“文明新村”的形成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
“那时候的‘新村’主要以‘改’为主,目的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任宪生说,在他的画笔下,一幅《春风律动》绘出不一样的新村:墙壁白了、院坝平了、厕所改了、猪牛圈和人居分开了……正如词里写的“春风云路人家,绯桃白李黄花,小院修竹新瓦。荷塘月下,陶公也想听蛙。”
从无到有,到1998年,全地区建成文明示范村337个。第二年,省委、省政府在通江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巴中经验”,“巴中新村”也成为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从有到优 “巴山新居”实现一步跨千年
2011年9月25日,在巴州区(今恩阳区)柳林镇,随着一声“开工”,“巴山新居”正式开始建设。巴中提出,计划在7到10年时间里,大力实施以商贸流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为依托的“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心村180个、居民聚居点2380个,这是继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后在全省的创新举措,农村老百姓的生活也实现“一步跨千年”的目标。
这个时期,在任宪生的画笔下,是一幅幅“巴山深处新农家”图景。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文明新村’以‘改’为主,‘巴山新居’的提出则不仅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任宪生说,2012年,自己又去了桃园(今光雾山镇),原来的茅草房、石板屋早已被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川东北民居替代,依托光雾山的丰富旅游资源,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种养业,不少农民利用“巴山新居”开办农家乐、民宿、茶楼,真正吃上“旅游饭”。
“巴山新居”建设在巴中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新房到新村,不仅解决了老百姓一家一户住上新房的问题,还解决包括交通、医疗、入学、购物、文化体育在内的整个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的问题。
拿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村民任军华来说,自从搬进“巴山新居”后,洗澡都洗得勤了。“以前住土坯房,洗澡要烧水,麻烦得很,如今在铺着白瓷砖的浴室,水龙头一开就是热水,多方便。”任军华说,茶企业看中平江村的地理位置,办起茶园,自己也成了茶园工人。茶叶投产后,城里人喜欢来体验采摘的乐趣,村里又发展起乡村旅游,这难道还不是“一步跨千年”?
从优到精 新村承载起乡村振兴的梦想
不管是改“文明新村”,还是建“巴山新居”,都绕不开钱的问题。而对于巴中来说,截至2015年底,全市尚有贫困人口31.83万人,是全省四大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过去采风和老百姓聊天,不少人想住新房,但是手头钱少,政府的补贴对贫困家庭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任宪生说,虽然新村越来越多,还是有不少偏远农村原始落后。
转变出现在2016年5月,国土资源部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在巴中召开,这也预示着巴中的新村建设进入新阶段,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市新建新村聚居点786个。
“一方面是我市充分整合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危旧房改造、倒房重建等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涉农政策,确保贫困户自筹资金在1万元以内”。市委统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群众资金压力小了,自愿参与到新村建设中。另一方面是我市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壮大茶叶、核桃、巴药及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确保“能致富”,激发了老百姓建设新村的热情。
“作为画家,我认为巴中新村还有个新特点是正在留住逝去的乡愁,特别是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任宪生说,过去抬笔蘸墨就是乡愁,前几年采风都要特意去寻找乡愁。
近年来,我市新建、改造、保护并举,2016年以来提升旧村落民居254个,保护修缮传统村落40个。这也为任宪生的创作带来极大激情,这些年,他以“即将逝去的乡愁”为主题的画作已超过70幅。
“前段时间看见政府出台了建设村史馆的文件,我也在已经建成的村史馆采过风。村史馆对于全方位呈现村落变迁、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留住乡愁有重要作用。”任宪生说,在为巴中农村日新月异变化感到高兴的同时,能有一隅之地留住传统和乡愁是对画家的一种安慰。
閱讀更多 巴中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