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悅山莊外景
好友裕前跟我們說,文成下垟有個新開的民宿,還沒有對外開放,很舒適,可以去看一看。我們一聽,便一起驅車前往。下垟位於文成縣西北部,屬銅鈴山鎮管轄。從縣城出發,路過黃坦、西坑、銅鈴山鎮石垟林場,再沿溪邊彎彎繞繞三個多公里就到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浙南自然小村莊,四周群山環抱,中央為小盆地,村內小溪呈“Y”型由西北方向向東南方向蜿蜒流向飛雲湖。這個地方地處國家森林公園腹地,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
若只看小村,與我老家的房子無異:田園交錯,房屋臨山而居,一幢一幢並排鋪列。田裡的稻穀也已收成,剩下稻稈靜立田中,有的還堆成一摞一摞的。小時候,我們趁大人不注意,鑽進這些堆成小山的稻稈中捉起迷藏來,回到家渾身被細蟲咬過似的發癢,媽媽給噴一些花露水,涼涼的。第二天,依然鑽進稻稈,好像裡面有無窮的秘密等待我們去探尋似的,樂此不疲。身上繼續癢,媽媽繼續用花露水噴,噴完,還在稻稈深處玩得不亦樂乎。

小池
車子停下,繞過新建的民俗館,跨過一荷池,一座極有特色的民宿映入眼簾——外牆用無數圓木裝飾,大的小的,每一根木頭的尾端朝外,依稀可見其年輪,其樹齡均在三五年以上。這些樹木已被制幹,湊近細聞,還有香木的味道沁入心脾,那是大自然裡最原始的味道。這些圓木被圍城了一方塊一方塊的,讓人想起“方圓”之說:方是剛,圓是柔,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圓可以使方變柔和,這圓木塊又使這民宿多了一份自然平和的原味。木塊下方是由石頭堆砌的,大大小小,橫著的豎著的,嚴謹中透著一種自由。
龍悅山莊外景
木質門
門是木質的,打開門,嗬,好精緻大氣的一處莊園!
房前,是一處極大的小院,院子裡亭臺水榭玲瓏別緻,水波盪漾,水底的石塊身著褐色、黑色、灰白色,像是搬進了一個天然的溪坑,只見不遠處,還有水流繞道石磨,潺潺而下,聲音清晰明亮,與莊園內播放的鋼琴曲相親相和,令人通體舒暢。巨大的卵石鋪就的小徑在綠色的草坪裡優雅地延伸開去,所到之處,或鮮花朵朵,或可飲茶而居,或可迎風鞦韆。
此情此景讓我想起白樸的《天淨沙 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此時雖是秋天,園內不正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嗎?龍悅山莊內景
水池
房子內部的裝飾,更是別出心裁。水是隨處可見的,前院跟後院之間的空隙,是幾十平方的長方形水池,池水不深,但每一塊石子與過水的石盤,都是精心打磨過的。後院的房屋一樓均為會客室,每一處都有一個禪意十足的名字:怡心,聽風……是啊,人們到此處,最美好的享受,便是這自然界中最原始的聲音了吧?鳥鳴,風輕,水簌簌,煙嫋嫋,令人心曠神怡。那些普通平凡的木頭,在這裡卻成為隔斷的屏風,屏風上掛滿綠色植物,就像是木頭的枝椏處生長出來生命似的。樓梯的拐角處還有一蓑衣,小時候見爺爺常常披在身上,每逢下雨,回到家中,抖落一身雨滴,再把蓑衣很齊整很安靜地掛在牆上。蓑衣起源古老,穿蓑戴笠是雨季農民上山耕作的標配,文人雅客也十分喜歡藉此喻心,唐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寫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也曾詩云:“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蘇軾《浣溪沙》也曾寫道:“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我對著蓑衣呆望許久,心想,其實,很多人對民宿如此嚮往,一來可遇到童年,二來可享受緩慢的時光。
快節奏的生活久了,只想回到原野,回到山林深處,回到比遠方更遠的沒有牽掛沒有打攪的地方。而這些來源於農家的物件,就生生地將人的記憶倒退了幾十年,那些曾經想念的一汪碧水清泉,一杯清雅淡茶,一抹淺色煙霧,都來到了你的身邊,又驚喜又感動,這與那些豪華張揚的賓館相比,如鄰家小妹一樣令人感到溫暖可親,親到骨髓裡,血液裡。龍悅山莊內景
每一處空間都裝飾得十分細膩。燈罩、座椅、茶座等色彩與自然相融,棕紅的大底色,米白的襯托色,還有淡雅的銀灰色、淡黃色等色調,溫馨和諧。每一個房間寬敞明亮,精巧自不必說,名字也取得雅緻無雙:無想,遠歸,聽心,慢行……開門窗則見山,滿是綠色的世界。還有清涼的空氣在每一個角落躍動,叫人忍不住舒張心肺,忘我地享受。
最大的特色就是隨處可見書畫作品,或剛柔並濟,或氣勢磅礴,均為書畫大師所作。每一幅作品的內容也是很有講究的,均為山水詩畫,四季風光,遇見了,就忍不住停下來看一看,讀一讀,既見藝術,又見詩情畫意,風情萬種。在詩文的旁邊,再掛上幾朵乾花與松果,讓人感覺山野之原味無處不在。
客房內景
若居於此,一定會想:在這裡讀讀書,聊聊天,便是人間勝景了。正這樣想著,進入一房間,只見床頭處擺放著幾本書,龍應臺的《目送》、餘秋雨的《吾家小史》等書伸手可取。聽老闆說,民宿內的每一本書都是經過挑選的,並不隨意,不僅在樓下大廳、二樓中廳可見書籍擺放,每一個房間內也是如此。我有些莫名的感動,只有將匆匆旅客的需求放在首位的民宿,才會如此妙意無窮。
幾個小朋友一進民宿就撒腿跑開來,追逐聲,歡笑聲,聲聲入耳。我們坐在房前喝茶,清風盈盈,陽光燦燦,好愜意的時光!
民宿內景
民宿的老闆原來是下垟小學的老師,後自立創業門戶,在文成做幼兒教育風生水起。如今,回到家鄉,將早已被撤併的原本廢棄的的小學原址租下,設計成一處別有新意的山居。“山居”一詞來源於王維的詩《山居秋暝》,我閉目環想,若綿綿雨後,此處是否也有“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雅趣?我雖不是王孫,卻也已有“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念想了。
民宿老闆說,原本也可在國慶節開業,放假期間,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想住下不走的大有人在。但為了把細節打磨得更加親民一些,他們拒絕了很多客人,將滾滾財源拒之門外。我知道,暫不營業是為了更好地營業,這與民宿帶給人們的體驗理念相一致——打造慢的生活,便用慢的形式與格調,來迎接真正自由緩慢的生活。
我品一杯茶,清香撲鼻。再看牆上,“智水人山”四個字行雲流水,厚重端莊,正如這一方土地上衍生出來的民居,創造了有別於他處的新世界。(△通訊員 | 朱一花)
閱讀更多 韓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