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武功山地處江西中部偏西,根盤八百里,自然景觀雄奇險秀,宗教底蘊深不可測.秦漢二千二百多年來,武功山就一直流傳很多傳說和故事。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這些典故歷史久遠,且無祥細記載,使武功山更增添了一道神密色彩。最近,筆者對武功山流傳“千人灶,萬人床”之說查了一些資料,對武功山各時期的演變,周邊歷史環境進行了考究。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在大量的史實面前我不得不說,世人只知道武功山是道佛聖地。殊不知在神山仙境的背後,武功山還是明未清初時期的反清復明基地。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據資料記載,明未清初時,大量的流民湧入武功山,給武功山帶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這也是一股動亂之源。據考證,湧入的流民一是上武功山祈禱的“香客”。二是社會上無業的流浪人員。三是為逃避官府捉拿和追殺的人。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武功山流傳“千人灶,萬人床”之說的地方在白法庵,也就是從三天門至金頂途中的武功殿。雖然現在的武功殿幾經易名和修復,其規模也很小,但從遺址四周的範圍來看,古時的白法庵規模相當宏大。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據明朱世守撰寫的《白法庵碑記》載,白法庵又名白雲庵,是一個叫白雲的禪師創建。禪師閩籍號白雲,俗姓張名明星,幼時出家贛卅,後參禪河南伏牛山。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據《王辰隱之和尚塔鉻》記載,“清時袁卅,大量流民烽煙避匿,人以桃源,官軍進山搜查。崇巖邃谷,搜剔殆遍,綁縛禪師到府”。由此可見,明未清初時期,武功山就是一個很不安定的地方。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從歷史來看,武功山一直就是個多事之山,這主要是地理位置、宗教影響、交通閉塞、以及周邊事件的影響所至。歷史上一些政治人物和英雄豪傑,“起事”後都要選擇到武功山,因為在那裡“天高皇帝遠,此地為我大”,攻可退,敗可守,藏在山上還可避官府繼續追殺。

武功山,古代還是「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基地 你知道麼?

如梁朝的劉敬躬,隋未的林士弘起義,永新“順天王”起義,贛卅的“夏三”起義等,他們一路打到安福,打到武功山下。還有元朝紅巾軍首領,白蓮教主彭瑩玉袁州起義,被哥老會“封王”的鄧海山萍鄉起義,還有史谷蟾避追殺躲藏圖坪庵,抗清女英雄劉淑英建庵奉佛,吳三桂率抗清軍到武功山等。

據史料記載,明未時期,朝庭腐敗,邊關殘破,流民失所,民怨之極,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這時,邊關的滿族也藉機發難,明庭不但要對付邊關滿族的侵犯,還要鎮壓農民起義。

長期的內憂外患,公元1644年終於被農民軍所推翻。-直視明廷為敵的滿族,公元1633年稱帝改國號為清,明滅亡後,清軍打著為明覆仇的旗號和農民軍爭奪天下,最終取代了明王朝的地位。

從此,清廷開始了野蠻的統治,使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在各地紛紛興起的抗清運動中,白蓮教、天地會是兩支最主要的力量。據資料記載,白蓮教起源於佛教的淨土宗,是北宋至近代流傳的民間宗教組織。天地會創於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因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志同道合為弟兄,故稱天地會。天地會內稱洪門,隱含明洪武年號之意,下分許多支派,如“小刀會”、“紅錢會”、“三合會”、“哥老會”等。

白蓮教、天地會在元、明、清五百多年間,打著“明王出世”、“彌勒降生”、“反清復明”等口號秘密結社,雖然在康熙、乾隆時期遭到血醒鎮壓,後轉入地下,代代陰魂不散。

據有關資料顯示,武功山流民中也有白蓮教、天地會混入,且縫亂又生。公元1853年(咸豐三年)興起的大平天國運動,農民起義軍首領鄒恩隆率天地會數萬人在泰和起義,一路打到安福。

清軍羅廣、文澤部英勇抵抗,使義軍遭到重創,餘部經武功山退至湖南。公元1855年(咸豐五年),廣東、湖南兩支天地會義軍攻入安福,派李明友為監軍,其任務就是領導農民造反加入太平軍。

當時武功山有一個禪師名叫懷仁,見流民都參加太平軍心存不滿,就從小路下山到袁卅,找到清軍劉觀察營,請求派兵剿滅義軍。義軍探子先發治人,禪師受到懲處。

之後,縣城又一監生叫歐承,以重金收買清軍劉長佑營。清軍組成飛虎軍奔襲武功山,太平軍被迫與清軍在武功山下的平橋交戰大敗。至冬、安福舉人趙硯香,率縣團練配合清軍吉字營,在武功山下的錢山、洋溪、嚴田尋太平軍激戰。

縣人王鳴盛率靖安軍又從武功山北面進行包操,太平軍見力量懸殊,主動撤出武功山。從此,武功山再也沒有發生過戰事。從咸豐二年(1583年)開始,太平軍在安福與清軍交戰十幾次,敗多勝少,如沒有力量支持,是很難堅持五年之久的時間。聚集在武功山上的大批流民,就是這股力量的主流,並隨著太平軍的失敗而消聲滅跡。

據資料記載,為剿滅太平軍,安福縣衙花剿逆經費30多萬銀元,大米十多萬擔,用於團練的經費開支,更是不計其數。至清朝後期,受白蓮教、天地會、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武功山下的安福縣城,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秘密結社組織留下的歷史痕跡。

據資料記載,至民國時期,安福縣城還有各種政治性幫會組織近十個,如“一貫道”、“先天道”、“新建會”、“同善社”、“哥老會”等。這些幫會組織活動詭密,聯絡有暗號,吸收會員必兩人以上介紹和擔保。而且入會儀式在深夜無人時進行,四周布有警戒,新會員入會時要沐浴、更衣、理髮、修甲等。壇上掛有“洪門四聖”,“三祖神象”、主持的人要宣讀警言和迎神詞。規定會徒守口如瓶,服從調遺。

這些秘密結社的活動形式,與白蓮教、天地會秘密結社形式是一模一樣,簡直就是白蓮教、天地會秘密結社活動的翻版。至安福解放前夕,全縣還有“道會門”會徒500多人,全部被解放軍和人民政府取締。其中,“同善社”、“一貫道”首要分子被鎮壓。

武功山的道觀、寺廟、庵堂、樓閣、亭塔,清後期損毀嚴重,主要原因是雷電起火、香客失火、年久失修、自然倒塌等。儘管有的道觀、寺庵遭毀後有人募捐重修,但一直是建了毀、毀又建這樣惡性循環。

民國時期,武功山匪患嚴重,僧尼都不敢在寺庵內棲身,紛紛下山遷往別地。尤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運動,激進分子上山毀寺庵、廟堂城風。

三十年代中期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紅軍游擊隊以武功山為依託,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遊擊戰爭。國民黨軍隊上山清剿,抓不到人就放火燒山、燒寺庵。使武功山的寺廟、庵堂遭到毀滅性破壞。直到1946年,武功山金頂的鶴峰寺再次由劉庚林、鬱發武等人捐資重修。但到1951年,宜春的民兵上武功山剿匪,鶴峰寺又被剿匪的民兵焚燬。

從此,武功山除金頂鶴峰寺、武功殿在七十年代被捐資修復外,其餘道庵遺址,至今還是一片廢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