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李亚东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最爱小时候看过的,老戏骨游本昌老师主演的电视剧《济公》。我想那疯疯癫癫、衣衫褴褛,却又行侠仗义、无所不能的济公形象,也一定深深地俘获了观众们的心吧。


可能有小伙伴会好奇,历史上真有济公这个人物吗?


有!我肯定地回答。因为,我就来自济公的故乡——浙江台州,小时候就听过不少关于济公的故事。



要说济公,得先来提一下他的家族渊源。


济公的高祖李遵勖,娶万寿公主为妻,即宋太宗的驸马爷,是不折不扣的皇亲国戚。


其家族世代为官,清正廉洁,且历世积善信佛。至济公之父李茂春这一代,眼看着南宋朝廷日渐腐败,他便萌生了退隐之意。


于是隐居于天台永宁村,经商、念佛。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乐善好施,口碑极佳。

李茂春与妻子王氏夫唱妇随,相敬如宾,这日子过得也是相当的恬淡安逸。


唯一遗憾的是,随着年岁渐长,依然膝下无子。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愈发虔诚的烧香拜佛。


也许是诚心感动了送子观音,有一日,王氏梦见吞日光而怀孕。终于在年过四十后喜得贵子,那是1148年。


于是,笃信佛教的李茂春夫妇将儿子抱到天台国清寺请住持为其取名,便有了李修缘这个俗名。也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话说小修缘虽然是父母晚年所生,且为家中独子,却也没有被过分宠溺,父母对他要求甚严。


他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是天台山水的滋养,赋予了他水的灵气,山的硬气。从小便聪慧过人,书法诗词,无不精通,有“神童”之称谓。


并且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家族世代积善、信佛的文化熏陶,让他更是看淡名利,活得洒脱自在。


18岁那年,原本要考取功名的李修缘,父母双双因病亡故。于是他索性将家中钱财悉数散给穷苦之人,入国清寺为僧,法号“道济”。


不久后,道济又至杭州灵隐寺,拜瞎堂慧远禅师为师。更是深得师傅的真传“参禅学道,只贵眼正”。



也就是说:参禅学佛,要明白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有怀有慈悲之心,才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在师父的点拨下,道济对禅宗的要义了然于心。他不像一般的和尚参禅打坐,也不喜念经。却常常与顽童混在一起,斗蟋蟀、作呼洞猿。他还是围棋高手,棋艺精湛。


他甚至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嗜好酒肉,并且时常喝得酩酊大醉。为此时常受到僧人们的诟病,却因为师父的庇护而没有受到丝毫的责罚。


他精通医术,常自告奋勇地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不少疑难杂症,经他一看,便能妙手回春,救死扶伤无数。


当时不少达官贵人因仰慕道济和尚高超的医术,愿意出重金聘请其上门诊治小疾时,却总是遭到拒绝。


在道济眼里,人人生而平等,他诊治只有轻重缓急之分,而没有贫贱富贵之区别。


他衣衫褴褛,破衣、破鞋、破帽,外加一把破扇,是他的标配。他行走于江湖市井之中,出语诙谐有趣。他路见不平,便要拔刀相助,以惩恶扬善为己任。


他徜徉于山水之间,所到之处,挥毫题墨,文笔隽永而深具哲思。


他的一系列行为,有异于大众眼中的出家人形象。看似疯疯癫癫,却也因此更具有人情味,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于是大家便亲昵地称呼他为“济颠”和尚。


在慧远禅师圆寂后,道济又辗转于净慈寺等寺庙。当净慈寺被一场大火所毁时,他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四处化缘,为修复被毁损的寺庙呕心沥血。


他那貌似疯癫的外表下,实则藏着一颗积德行善、救世济人的大爱之心。


他的狂放不羁、率性而为,也为他的人生添上了一笔传奇的色彩。他于1209年无疾而终,享年61岁。



济公后来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主要著作有《镌峰语录》及诸多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的诗作。


这就是真实的济公,他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形,而在内心。


因为济公的种种美德,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形象。于是后世的人们经过种种神化,便有了无所不能,如神仙般的“济公活佛”。


24帧半


济公是确实存在的。济公,生年不详,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法名道济,俗名李修元,1时人称为湖隐、方圆叟,浙江天台人,因不守佛门戒律,饮酒食荤,举止痴颠,时人和后人亦称他“济颠”。《增订佛祖道影》尊他为禅宗第50世禅师,杨岐派第6世祖。

其生平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同时代其师侄辈的释居简(1164—1246)所撰《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简称《舍利铭》)。济公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组成部分,于南宋已初见端倪,并在千百年社会历史变迁中聚散演变,逐步形成一种民俗信仰和具有凝聚力的宗教文化。这一现象乃是诸多复杂历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济公舍利,是人们对济公信仰的起点。释迦牟尼佛涅后,弟子阿难等遵照遗嘱,将佛的遗体香汤洗浴,焚化后结成无数晶莹明亮之舍利。“舍利”(Sarira)一词便专指佛舍利。佛舍利被世人分别设塔供养,称为“舍利塔”。佛教认为舍利即佛的化身,佛灭而法不灭。佛典云:“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


李三万的三万里


济公是我们台州天台人,他是真实存在的,他的俗家名字叫做李修缘。他是南宋时期的高僧,一开始是在国清寺出家,后来是

在灵隐寺出家。他是禅宗第50祖,杨岐派第六祖。

后来他从灵隐寺离开,后来居住在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


济公的法名叫做道济,别称月引流光。真正让老百姓怀念他的,是因为他精通医术,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所以老百姓称颂他为济公。

因为老百姓喜欢他,所以开始演绎他,济公后来就变成了一个神话传说,周星驰曾经也演过济公的电影,那里面的济公就变成了降龙罗汉。济公最有名的是这句话。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知常容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 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由游本昌老师主演的1985年版电视剧《济公》的主题曲,将济公的形象形容地惟妙惟肖。儿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一直把济公当作一个神仙,跟《西游记》一样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而已。后来,发现还真不是那回事,济公不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更有才。世人皆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后面两句。

据史料记载,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在父母双亡后,济公出家为僧,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取名道济,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济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他在嬉笑怒骂中,道尽世间真理,他实则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后人也叫他为济癫和尚。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关于他的神话故事,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长期认为他是个“神仙”,而非凡人。

济公不仅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总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他是人不是仙。他虽然仙逝,但却在世间留下了一段有一段的传说。

世人皆知济公活佛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很多人却不会知道济公活佛所说的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密探零零发


关于活佛济公,历史上确有此人。

济公是浙江台州人,他生于公元一一四八年,圆寂于公元一二零九年,一共活了整整六十一岁,在当时算得上长寿。他的原名叫李修缘,和普通的和尚不一样,他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

这和电视剧中所演的一样,在南宋时期杭州灵隐寺有一个疯癫和尚,是罗汉转世,虽然是个和尚但他并没有遵守清规戒律。不戒酒肉,更加不注重形象,衣服破破烂烂,看起来整个人疯疯癫癫,其实是一个得道高僧。道义自在人心,他邋遢的外表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善良。济公扶困济贫,经常施法惩治地方恶霸,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正如歌词中所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就是济公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

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济公剃度出家的地方确实是在杭州灵隐寺,并且生平事迹并不能按照常理去揣摸。三人成虎,济公的事迹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变了味道,他这一生的事迹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颇有一丝神话色彩。事实上济公是一个性格直率,而且颇有几分才华的得道高僧。他从师于灵隐寺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关于佛学造诣颇有自己的见解,关于佛教的清规戒律也不是十分看重。他喜欢游山玩水,正如现在的世界那么大,困足于灵隐寺怎么甘心。他曾经踏遍了浙江,安徽和四川等地。虽然衣衫不整,出行神出鬼没,没有规律。但乐善好施,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品读武器装备


济公和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一位南宋高僧,生于1148年,圆寂于1209年。俗名李修缘,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

济公是北宋节度使李遵勖的后代。

李遵勖娶了宋真宗赵恒的妹妹万寿公主,算是驸马爷了。李遵勖曾经编纂过一部禅宗的语录《天圣广灯录》,共30卷,记载了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年间的历代禅宗祖师。天圣七年(1029),李遵勖把《广灯录》献宋仁宗,宋仁宗赐“天圣”二字并序。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这说明济公的祖上就很有佛缘,很多人都是佛教居士,济公有一点皇室的血统(虽然很稀薄)。

济公的爷爷李涓

记载于《宋史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李涓传》。靖康元年,这一年金军入侵北宋,包围开封。李涓是鄂州崇阳县知县,收到勤王的命令,立即募兵600人。鄂州下属7县,其他县的兵还没聚齐,李涓率崇阳兵先出发。李涓的士兵多是市井失业人员,没有什么战斗力。李涓散尽家财买牛肉和酒犒赏军队,激励部下,“钧之一死,死国留名,男儿不朽事也。”他的部下大为感动而流泪,愿意与李涓一起与金兵死斗。

李涓带兵渡过淮河时,蒲圻、嘉鱼二县的兵才赶上来。到了蔡州,天降大雪,雪落近二尺。这场大雪也预兆了北宋的灭亡。

蔡州人民在呼噪逃奔,李涓说:敌人来了。以崇阳兵为中军,蒲圻、嘉鱼军为左右二翼,严阵以待。不一会,金兵的侦查骑兵到来,李涓一马当先,率军攻击,斩获数骑。金国骑兵撤退,李涓乘胜追击十多里,与金国大部队遭遇,飞矢猬集,蒲圻、嘉鱼二县兵恐怖而逃去。李涓受伤多处,依然血战,最后战死疆场,跟随他的士卒崇阳兵战死了十分之七。南宋朝廷得知李涓的忠烈,让他的三个儿子都补官。

济公的父亲李茂春

因为李涓的功绩荫子,在天台县作官,后来辞官归隐田园。李茂春与夫人王氏乐善好施,却没有儿子,后来斋戒三日到国清寺礼佛求子,生下一子,取名李修缘。

济公的经历

李修缘在天台县国清寺出家,法名道济,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后住净慈寺,嗜好酒肉,似痴若狂,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寺院的僧人要驱逐济公,灵隐寺方丈慧远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瞎堂慧远圆寂后,济公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做了书记僧。有诗僧居简的《北涧集》记载了济公的一些事迹。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纪念济公。

我们看几首济公的诗。

自述

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西湖绝句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临江仙

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酒怀朝也吃,暮也吃。吃得喉咙滑似漆,吃得肚皮壁立直,吃得眼睛瞪做白,吃得鼻头糟成赤。有时汝阳三斗,有时淳于一石;有时鲸吞,有时龙吸;有时效篱下之陶,有时学瓮旁之毕。吃得快,有如月赶流星;吃得久,有如川流不息;吃得干,有如东海飞星;吃得满,有如黄河水溢。

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琼浆玉液。问相如,曲糵最亲;论朋友,糟邱莫逆。一上唇,五脏欣随;未到口,涎流三尺。只思量他人请,解我之馋;并未曾我做主,还人之席。倒于街,卧于巷,似失僧规;醉了醒,醒了醉,全亏佛力。贵王侯,要我超度生灵,莫不筛出来,任我口腹贪饕;大和尚,要我开题缘簿,莫不沽将来,任我杯盘狼藉。醺醺然,酣酣然,果然醉了一生;昏昏然,沉沉然,何尝醒了半日。借此通笑骂之禅,赖斯混风颠之迹。

想一想,菩提心总是徒劳;算一算,观音力于人何益?任世间,只管胡缠;倒不如,早须圆寂。虽说是死不如生,到底是动虚静实。收拾起油嘴一张;放下了空拳两只。花落鸟啼,若不自知机;酒阑客散,必遭人面叱。谩说射洪春色,莫论其微;兰陵清酝,休夸无匹。纵美于打辣酥,即甜如波罗蜜,再若尝时,何异于曹溪一滴。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问:济公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济公在历史上却有其人,原名为李修缘,浙江台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剃度于灵隐寺,法名道济。

济公常衣衫不整,鞋破帽破扇儿破,貌似疯颠,寝食不定,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


但他是怡然飘逸,经常云游出行四方。乐善好施,为百姓治病行医,解难排忧,常常灵验。

我小时候在二爷家看见过一本《济公传》,经常去翻看,里面有些地方还有些记得,记得最牢的是里面有一上下联,因上联十一字都是宝盖,下联十一字都走之,所以有趣记了下来。

上联是:

寄宇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下联是:

远避迷途退还连迹返逍遥。


上联说的是一小姐。下联就是描述济公活佛一生处世。


金苹果老楊


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一位神通广大的道济和尚,被人尊称为济公。据说他是降龙罗汉转世,疯疯癫癫,不戒酒肉,却又扶危济困,惩恶扬善,降妖救人,普度众生。

那么济公是否真的存在呢?

济公确实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关于他的那些神异故事,却是不存在的。传说中关于济公的种种故事,只有“圆照井运木”本是济公的传说,其余众多事迹,往往是民间艺人、小说作家取自其他高僧,如南北朝的志公禅师,唐朝的金地藏等等。

历史上的济公,乃是宋太祖赵光义的驸马李遵勖的后人。他大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也有人说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圆寂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

济公原名李修元(或李修缘),据说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拜瞎堂慧远为师,法号道济。

道济喜食酒肉,行事疯癫,有人告到慧远处,慧远看出道济根器不凡,于是为他辩护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耶?”于是道济又被人称为济颠。

据说济颠医术精湛,常常治病救人。明清以后,民间说书人爱说济公的故事,于是关于济公的传说越编越多。

民间故事中济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其实并无证据证明道济禅师曾说过这句话。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元杂剧中常常出现,后来被民间艺人安到了爱吃酒肉的济公身上。在另一些故事中,明末张献忠以屠城为威胁,逼迫破山和尚吃肉,破山和尚坦然食之,并引用了这两句俗语为自己辩护。

这两句话成为很多人喝酒吃肉的借口,许多佛门中人对这种现象不满,于是编出了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另外历史上还有一位僧人,也是济公的原型之一,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宝志禅师。宝志也是疯疯癫癫,有很多神异的传说,人称“志公”,传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擅长预言。在很多方言中,“志”与“济”发音相似,民间艺人又分不清南朝宋和南宋,便将志公与济公合而为一。



梦露居士


济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济公传》里的故事,既有济公本人之事,也有把其他高僧故事合成附会的成分。一直到民国时期,依然有济公式神奇僧人存在。

第一,济公的原型。

看过电视剧济公的朋友都知道,济公的法号叫道济,道济和尚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僧人,当时还是赵构在当皇帝。道济是天台人,俗家姓李,后来进入净慈寺出家为僧。据说为人行为癫狂,不守戒律,喝酒吃肉,百无禁忌。这些在电视剧和小说里面都有充分表现。后来净慈寺遭遇火灾,在重修寺庙需要木料的时候,道济和尚利用神通,把绍兴山上的大木头从寺庙香积井里运输出来,这个在游本昌版本的济公传里面也有体现。根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道济和尚73岁的时候坐化,临终之前写了一首偈子: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诗里面的禅机足够人品味良久啊。这还不算完,后来有位和尚偶然在六和塔下面又遇见了活着的道济和尚,道济和尚又留下了一首诗:

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尤觉骨毛寒;
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

第二,济公传里的故事整合了其他高僧事迹。

济公传里面有很多济公和尚大显神通的故事,其中整合了不少其他高僧的事迹。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南北朝时期宝志和尚的故事。宝志和尚民间俗称志公,所以有人说济公就是志公的谐音,这个就有点武断了。宝志和尚的奇闻异事特别的多,他在齐武帝时期因为示现神通,被皇帝关押在大牢里,可是人们却在闹市中看见他招摇过市,等到狱卒赶回牢房查看,和尚又端坐在监狱里面,分身多处,进出自由,皇帝也拿他无可奈何。梁武帝尊重佛教,对待宝志禅师礼遇有加。后来宝志禅师留下了很多和修行有关的诗歌,收留在景德传灯录中。

第三,一直到民国时期,依旧有济公式的神奇僧人存在。

历代高僧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民国时期有一位金山活佛,就是一个济公式的神奇和尚。他俗家姓董,是陕西人,法号妙善。妙善和尚深具神通,他用完的洗澡水有治疗疾病的功效,经常被善男信女瓜分带走,疑难杂症一扫而光。后来逐渐有了活佛美名,人们都称之为金山活佛,妙善和尚的本名反倒没人记起。后来金山活佛云游四方,在缅甸仰光圆寂。和尚圆寂的方式极其传奇,一位居士邀请他在家居住,晚上请他冲凉,和尚说要好好冲一冲,以后就不用冲了。结果后来打开浴室发现,金山活佛竟然以站立的姿态坐化!镇江人对于金山活佛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据说金山活佛经常在夜晚一个人来到山顶,高声念佛,他念佛的方式特别独特,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的是:谁念南无阿弥陀佛!在铁锤看来,这句念佛融合了净宗和禅宗两种意味,禅宗有念佛是谁的话头,净宗则是一句南无阿弥陀念到底。谁念南无阿弥陀佛?谁在看这篇文章?

我是铁锤,对脾气就关注转发吧。


铁锤历史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济公在历史上是存在的。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又称月引流光。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因其在世之际,常乐善好施,劫富济贫,为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讨公道,为他们打抱不平,并且其有过去封建社会大多数人们没有的美好品德,比如他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给当时的老百姓留下了极为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当时他被称为济公活佛,可见其对人们的贡献就不一般了,据说,活佛会医术,常常悬壶济世,诊疗那些没有金钱医治的穷苦百姓,以至于后来被大家称为圣僧,大家应该也知晓了他的专利―伸腿瞪眼丸。不管你是什么疑难杂症一服一个准好。


那么为什么李修缘会和寺庙和尚扯上关系呢?据史料记载: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但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寺庙方丈为其取得俗名修缘。意味其与佛门结下缘分,以此明示。

但其在当时个性比较鲜明,于现在来说也是看破红尘,在大婚当晚撇下结发夫妻不管自己云游四方。在现在来讲可谓是不厚道不靠谱。自己也说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学我便成魔。

可见李修缘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一辈子也是无忧无虑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了下去。总的来说,李修缘的人生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