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跨境支付 第三方支付「出海」 意欲何爲?

時下,跨境支付正成為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新“戰場”。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支付機構“出海”面臨諸多挑戰,創新服務的企業未來將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鏖戰”跨境支付 第三方支付“出海” 意欲何為?

“掘金”各有“底氣”

今年“十一”假期,國內支付機構為佈局海外市場展開激烈競爭:銀聯在境外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萬家商戶推出專屬優惠活動;支付寶宣稱已在超過40個國家接入數十萬商戶,其中9個國家通過與本土品牌合作完成了本地化佈局;微信財付通重點升級退稅通系列3大新功能,支持全球81個機場實時退稅。

事實上,不僅是上述三家行業巨頭,諸如連連支付、寶股、匯付天下等將發展的著力點放在B端的獨立第三方支付機構,均將目光瞄準海外,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不久前宣佈投入30億元佈局跨境市場的連連支付CEO潘國棟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公司此舉基於兩大原因。首先,近年跨境電商蓬勃發展,尤其跨境出口電商行業增長迅猛,是新興藍海市場,而跨境支付市場與跨境電商行業發展息息相關。2017年,中國跨境電商行業交易總額達7.6萬億元,未來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據機構預測,未來5年跨境電商將發展為年交易額20萬億元的龐大市場。其次,連連支付有開展跨境支付的牌照優勢,在國內有跨境支付業務試點,在境外則獲得了美國、英國、香港等地支付牌照。”

“寶付是2017年唯一獲批跨境外匯支付試點資質的支付機構,自2017年2月底獲得試點資質後,一直致力於打造電商‘一站式跨境收付平臺’,並積極開拓跨境支付新市場。”寶付國際事業部總經理林勇向《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寶付跨境支付業務專注於電商零售行業,因為這類貨物貿易平臺與企業對跨境支付的需求較為強烈,隨之帶動倉儲、物流等上下游相關服務行業也有強烈的跨境支付需求。寶付跨境已著手佈局全球戰略,現階段聚焦美國、日本和歐洲。“一方面,這些地區是中國製造、中國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另一方面,美國、日本和歐洲的金融市場相對成熟,支付作為新興服務產品,能快速切入市場。”

“從國內看,第三方支付市場已在一二線城市相對飽和,面臨巨大競爭壓力;從技術輸出看,經過多年積累,我國第三方支付不論技術層面還是模式層面均已領先世界。”易觀高級分析師王蓬勃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生態建設看,支付作為商業的閉環和用戶金融行為的第一入口,第三方支付企業積累用戶,為未來全方位增值服務奠定基礎;從利潤層面看,相較海外動輒1.5-3%的費率,中國市場費率最高0.6%,卻仍存在下行空間,去海外市場追求利潤成為必然。”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也向《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從宏觀層面看,我國經濟各領域開放度逐步加大,國內外經常賬戶往來日益增多,國內企業和個人加速“走出去”,客觀上為跨境支付業務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從行業層面看,隨著國內移動支付滲透率趨於飽和,以及市場格局固化,拓展跨境業務也被不少支付機構視作新的增長來源。

“鏖戰”跨境支付 第三方支付“出海” 意欲何為?

挑戰不容小覷

據瞭解,跨境支付可細分為跨境人民幣支付和跨境外匯支付,業務類型主要包括跨境轉賬匯款、境外旅遊消費支付、跨境網絡消費支付等。

“跨境支付的參與者,除了傳統銀行和卡組織外,第三方支付機構成為一支重要力量。其中,跨境匯款、境外消費等C端業務主要掌握在幾大巨頭手中,中小支付機構則主要發力B端跨境支付業務,集中於跨境電子商務、旅遊教育、酒店住宿等領域。”薛洪言指出,從模式、場景、客群等方面看,整體上仍是同質化的,但從戰略決心、業務深度看,不同機構的差異非常大,尤其支付寶和微信仍走在市場前列。

但在網貸之家高級研究員張葉霞看來,境外市場的同質化水平不高,支付機構各有特色和重點戰略方向。“境外消費場景中,銀聯的佔有率較高,合作覆蓋的國家與地區多,和境外卡組織合作密切;支付寶在機場免稅店、奧特萊斯折扣店、街邊小店等涉及境外旅遊焦點的場景上佈局較好;騰訊發力香港、馬來西亞等微信用戶量較大的地區,提供錢包等本土化支付服務;諸如連連支付等關注收結匯業務,如跨境收款,以及為電商平臺搭建支付系統或提供完整的支付解決方案。”張葉霞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互聯網巨頭利用自身巨大的流量佈局境外C端市場,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則更多佈局結售匯和人民跨境支付。各類參與者在跨境貿易、旅遊場景、本地化業務滲透、機構合作或科技輸出等領域發揮各自所長。

不過,國內支付機構“出海”難免水土不服。“在海外市場拓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對海外市場缺乏深度瞭解、對海外金融監管複雜性認識不夠等。尤其在海外支付牌照申請上,有比較大的挑戰。”潘國棟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境外主要國家、地區對於金融機構的監管通常比較複雜,有的國家規定支付機構需同時滿足多項法律法規要求,同時受到不同職能部門監管。此外,國內企業由於存在文化差異、法律理念差異、監管重心差異,無論在哪個境外國家地區申請支付牌照,都是一項艱鉅挑戰,需不斷與當地監管部門交流、溝通,根據其意見調整商業計劃、反洗錢風控策略、消費者權益保護政策等細節,這就需要一支熟悉當地法律法規,重視細節,理解文化差異並善於溝通的專業團隊。”

王蓬勃指出,支付機構“出海”首先面臨複雜的國際監管環境及合規性問題。除了與當地代理商合作,目前國內支付機構已開始探索通過收購和自營來彌補不足;其次,不同國家的金融市場成熟度不同,歐美國家金融市場成熟度較高,國內支付機構面臨巨大競爭壓力,尤其成熟市場培育出的用戶黏性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國內支付機構在海外運營的難度。此外,防範欺詐和洗錢風險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張葉霞表示,拓展境外支付需要較好的境外合作資源,並獲得相應的支付牌照和客戶資源。不過,境外支付牌照的申請難度較高,部分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會使支付機構面臨較多技術難題;另一方面,境外市場拓展成本投入高,相比互聯網巨頭,一般支付機構不具備充足的資本投入,需要外部資本參與支持。此外,由於境外支付市場參與者包括傳統銀行、國際支付公司、互聯網巨頭、持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其他非持牌的支付公司,另一大難點就在於如何從較強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每個國家的國情、市場格局、監管環境不同,且金融開放程度和態度也有很大不同。”薛洪言指出,“就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跟隨中國用戶‘走出去’相對比較容易,畢竟中國遊客超強的消費能力是場景方願意接納國內支付工具的根本原因,但中國遊客集中的熱門場景有限,後續滲透本地化場景會遭遇很大挑戰。所以,在初期高速增長之後,要讓‘出海’業務保持高增長很難。”

“鏖戰”跨境支付 第三方支付“出海” 意欲何為?

未來“強者恆強”

那麼,支付機構該如何應對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潘國棟認為,首先要具備基本的合規要求,在風控和反洗錢等方面都要達標,否則無法滿足境外金融監管要求;其次,持牌合規經營是全球性趨勢,要建立完善的海外牌照體系;第三,要對打算進入的海外市場環境有深刻洞察,才能有的放矢,降低經營風險;第四,要有清晰的戰略,且能投入充足的資源。“儘管海外支付市場是藍海,但要實現戰略意圖,建立競爭壁壘,仍需長期而充分的資源投入。”

王蓬勃建議,支付機構要想弱化“出海”面臨的挑戰,首要解決合規方面可能遇到的問題。專注商戶端跨境支付服務的機構要靈活推出跨境支付解決方案,看清企業剛需,在分賬、清關、稅改等方面解決平臺實際問題;專注用戶端服務的機構要更多地適應當地環境,從用戶運營入手,匹配或改變用戶習慣,和當地企業一起佈局更多移動支付場景。

“通過深入消費、貿易場景,優化C端的用戶體驗,針對B端不同行業的客戶定製綜合解決方案,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有望形成新格局。”張葉霞指出,創新境外支付服務的機構未來將佔據更多市場份額。

“從戰略重要性來看,絕大多數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業務服務的還是中國用戶,可視作消費場景的多覆蓋,意在提升用戶黏性,擴大交易規模;對少數幾家巨頭來說,國際佈局屬於集團性戰略,在本地化滲透、屬地化牌照佈局、機構合作、科技輸出等方面有一整套策略,‘出海’只是前站,未來佈局可期。”薛洪言認為,鑑於戰略決心不同、投入資源不同,假以時日,不同機構的跨境支付業務佈局會出現明顯分化,但市場仍會集中在少數機構手中。

記者 李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