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龍
亮劍中,李雲龍掘土推進,然後360人迅速扔出3600顆手榴彈,破壞日軍防線,趁機衝上山坡全殲日軍,這是神劇的劇情,現實中不可能發生。
在我軍進行的戰爭中,用壕溝迫近敵陣發動衝鋒,這確實是很普遍的,尤其到了解放戰爭後期,經常用土工作業,使得國軍的優勢火力無從發揮。但這樣的目的主要是減少傷亡,以壓倒優勢迫近敵人,而不是說直接站在壕溝裡扔手榴彈攻擊敵人。
道理很簡單,如果壕溝已經挖到了扔手榴彈都能夠到日本陣地的地方,那麼,八路軍可以站在壕溝裡面扔手榴彈炸鬼子陣地,鬼子難道就不能站在陣地上扔手榴彈炸八路軍的壕溝?
要知道,鬼子從投手榴彈的本事來說,不比八路軍差。又是居高臨下,要把手榴彈扔進壕溝,難度比八路扔出來小得多。
一般比武場上,扔手榴彈可以到四五十米,這是按照“最遠距離”,差不多45度角脫手的結果。八路軍在壕溝裡面要扔,不可能按45度扔(否則很可能會碰到壕溝壁),一般角度更定要更垂直一些。再加上壕溝地勢狹窄,很難甩開大膀子,所以手榴彈的射程也會大幅度壓縮,能有三十米就不錯了。而鬼子在陣地上往壕溝裡扔,完全不受影響,甚至滾下去都能殺傷。
再說,鬼子還有擲彈筒,這個射程是比扔手榴彈遠得多的。
所以,真如劇中那樣,八路埋頭挖壕溝,到了幾十米的範圍下,鬼子的手榴彈、擲彈筒早打過來了。密集在壕溝裡面的八路死傷必然慘重。
此外,當時情況下挖掘壕溝從時間上也來不及。按照影視中,八路們鐵鏟、鐵鍬如飛,很快迫近了鬼子陣地。實際上挖壕溝工作量很大(尤其八路們還是挖的傾斜壕溝)。曾經有八路為了炸日本堡壘,挖2500米的壕溝用了整整一個月。李雲龍所部想要迫近山崎大隊陣地,至少得挖上二百多米壕溝吧,三五天是不夠的。哪有這麼幾個小時就到腳下了。
歷史上,李家坡的原型關家堖之戰,八路軍確實採用了挖掘地道,但不是投手榴彈,而是用地道逼近日軍的窯洞後發起突襲。最終雖然殲滅了關家堖主陣地的日軍,擊斃崗崎,但因為日本援軍逼近,時間緊張,來不及全殲敵人就匆匆撤退了。
總之,《亮劍》本身就是抗日神劇的始祖,李家坡之戰這個情節完全是脫離實踐的空想。
巴山夜雨涮鍋
這場戰鬥在另一部抗日劇《太行山上》中有另一個版本,山崎大隊誤打誤撞來到了陳賡打(386旅)的防區。彭德懷想吃掉他,命令陳賡打,陳賡幾乎把兩個團771,772都拼光了了,才把山崎大隊耗死。
期間,陳賡不想打了,劉伯承(118師師長)也不想打了,因為打贏了戰鬥成本也是太高。彭德懷執意要打,因為他認為打勝仗意義更大,結果損失接近兩個團。彭晚年回憶錄裡面對此事是十分後悔的。
我覺得當時彭是受了林彪平型關大捷的影響。林彪去治傷了,他就是前方總指揮了,特想打個勝仗。尤其山崎大隊還是孤軍,可沒想到山崎大隊戰鬥力那麼強!
1stc
根本就不現實。劇情大家都耳熟能詳,就不贅述,只談談個人認為不現實的幾方面。
一:土工作業疑點重重。
用李雲龍的話說:“只要掘進50米,剩下的30米,哪怕是個娘們,都可以把手榴彈扔進環形工事去”!那麼問題來了,完全靠人工在鬼子眼皮底下往前掘進50米能否辦到?
《亮劍》作者都梁肯定不是農民或者農民工出身,想當然的自己認為挖土是非常簡單的事,您知道掘進50米是多大的工程量麼?假設溝寬一米,深度1.5米(太淺了指定不行,藏不住人),掘進50米最少是70多立方的工程量,由於橫截工作面只有一米,只能由一個人挖掘,一個人要完成70多立方的土方挖掘,沒三天時間,根本就辦不到~這還是平時環境安全、土質疏鬆的條件下的工作效率~換到戰場上,效率肯定沒平時高。而人的體力肯定有消耗,長時間高強度勞動,換誰也受不了。就算是輪流幹,時間上也提前不了多少。
二:挖掘方向?
八路軍向山崎大隊的環形工事挖掘前進,是直線挖掘還是橫向挖掘?如果是直線,那麼就得多人同時施工。具體是這樣的:先由很多人在50米外開出許多條壕溝的工作面,再往前直線掘進,等到距離山崎大隊的環形工事30米左右,再把直線壕溝橫向貫通,形成戰壕。
如果是直線掘進,參與挖掘的八路就暴露在日軍的火力範圍之內,這肯定是行不通。
那麼,換做橫向掘進是否可能呢?
橫向掘進,您也只能夠從兩頭往中間挖掘,最後貫通成一條戰壕。由於工作面的問題,參與挖掘的八路軍戰士也不可能太多,而土方工作量將遠遠超過直線挖掘的工程量。所以,時間上也沒法辦到。
三:距離山崎大隊的環形工事,30米距離扔手榴彈是否合理?
當獨立團敢死隊在距離山崎大隊30米位置,從戰壕扔出3600枚手榴彈,將山崎大隊炸得人仰馬翻之前,大家別忘了,雙方距離30米,這個距離對雙方而言,都是對等的,甚至在地形上,日軍還佔有一定優勢,畢竟日軍所處位置是居高臨下。你能把手榴彈扔進我的環形工事,我也能把手榴彈扔進你的戰壕!而且,主動權是掌握在日軍手裡的。在八路挖掘戰壕的時候,日軍隨時都可以扔手榴彈~哪會等你從容不迫的把手榴彈扔過來?真是扯淡。
當代包不同
烽火觀察
我是叔承侃歷史,我來回答。
很多人把亮劍當做經典抗戰劇,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劍當作歷史,但是無論如何亮劍永遠都不是真實的歷史,亮劍是由作家都梁寫的一部小說改編的,所以亮劍當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題問到,亮劍當中有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在歷史上是有可能嗎?以本人之見,在現實當中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按照當時的日軍裝備,整編的一個大隊大概有8到12挺重機槍,輕機槍不少於20挺,雖然在李雲龍攻擊前程瞎子所在團已經向其猛烈進攻,按照電視劇的說法,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但此時仍有數百人在能夠戰鬥。
我們不要忘了,李雲龍所在的部隊能將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圍圈裡,而山崎部隊的士兵和軍官難道就不可能扔到李雲龍掘土部隊的手裡嗎?這是一個雙向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單向的問題。
因為不知道山崎大隊所在的土地的土質是什麼樣,如果都是石山的話,那麼我想基本上是李雲龍的整個團將鐵鍬挖爛,也永遠挖不到30米的距離,如果是土的話,李雲龍的做法還是可以的。
所以從現實來看,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雙方的手榴彈在互相扔,而李雲龍的部隊憑藉人數優勢和手榴彈數目的絕對優勢,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從這一點上來說是有可能的。
否則的話,以日軍當時裝備的火力僅憑李雲龍的一個團還是比較困難的。而電視劇李雲龍的手榴彈全部扔進來,唯一一個解釋就是此時日軍的彈藥基數比較少,因為我們這次是從無論在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沒有看到日軍有效的依靠手雷進行還擊,這不符合常理,按理來說這應該是一場雙方互相扔雷的戰鬥。
叔承侃歷史
《亮劍》是最近二十年來,少有的以抗戰為題材的經典電視劇。原著小說作者都梁紮實的文筆,加上李幼斌出色的演繹,讓此片紅遍全國。我也看了不下二十遍!
但是,此片在抗戰片中只能排第二名。因為,在我心目中《亮劍》還是沒有《我的團長我的團》嚴謹和真實!拋開被網友玩壞的“平安格勒戰役”,就拿題主說的山崎大隊被李雲龍扔3600顆手榴彈一事來說,這段就是“神劇劇情”。
首先,劇中說的殲滅山崎大隊一事,就是歷史上的“關家堖戰役”。
此戰,彭老總率領3旅加2團,共計1萬多人;圍殲岡崎大隊500多人。經過兩個晝夜奮戰,在傷亡2000人代價後,依然沒有全殲岡崎大隊。最終,迫於日軍援軍壓力,我軍撤退。
而劇中,山崎大隊被李雲龍全殲了。而且,李雲龍這個不在國軍編制“野雞團”,竟然還嘲笑了一把我129師386旅的772團,772團可是在編制的主力團。建國後,團長起碼是中將軍銜!李雲龍最後也就是少將!你李雲龍拿來的勇氣?這段也有點不和情理。
其次,“土攻作業”不可能實現!
關家堖戰役也用了“土攻作業”。關家堖的土攻作業只是趁日軍不注意,偷偷的向上挖暗道,而且,還是失敗了。
劇中,李雲龍當著鬼子的面挖壕溝,把鬼子當白痴了。很多人說,日軍的迫擊炮彈和手榴彈被程瞎子的772 團耗完了。所以,日軍不能用迫擊炮和手雷攻擊“土攻作業”的八路軍。但是,劇中李雲龍部隊挖壕溝時,日軍是放過迫擊炮的。好,不抬槓,我也覺得導演完全可以不給日軍發這些武器。
但是,首先,咱們看下土攻作業的工作量。日軍士兵三百米內打中人形目標,屬於日常訓練要求。所以,李雲龍至少要從300米以外開始S型/“之字型”掘進!壕溝深度要容納一個人彎腰通過。寬度不會太寬,因此,每次只能一兩個人在前面挖。我覺得,在沒有日軍騷擾的情況下,沒有一兩天時間是挖不到日軍陣前30米距離的。
其次,拋開工作量,土攻作業要想成功,需要的前提條件還有很多。
第一,土質疏鬆,不能有石頭。要是山地,徹底沒戲。
第二,日軍在高處,八路軍的所有坑道都要是他們射擊死角。坡度是個最要命的漏洞!此地名叫李家坡,肯定是有坡度。而且,李雲龍在阻止騎兵連參加進攻時,也說是仰攻!
第三,手榴彈三十米的功績距離,對日軍能造成多大的傷亡,也是未知數。就算日軍再傻,李雲龍扔完第一波手榴彈,日軍肯定後撤十米了。日軍不可能待在手榴彈攻擊距離內,等著挨炸!
唉,《亮劍》雖然經典。但是,也免不了有神劇橋段。
建議大家看下《我的團長我的團》。我覺得該劇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中,應該排名第一!
勇戰王聊歷史
絕不可能!
手榴彈是很重的,一般的戰士也就能扔30來米到40米,很少有人能扔到50米。我軍訓練的考核標準就是手榴彈扔30米遠。
所以,像電視劇亮劍那樣,用手榴彈打擊敵人,就必須把戰壕挖到距離敵人陣地僅僅30米的地方!
大家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這是不可能。不是我們的戰士不勇敢,實在是這主意太扯淡!
為什麼?因為日寇有迫擊炮!
迫擊炮可以曲射,專門用來打擊塹壕裡和掩體後的目標!迫擊炮的射程比手榴彈遠的多。
60毫米以下口徑的輕型迫擊炮,最大射程2600米。
中型迫擊炮,最大射程6000多米;重型迫擊炮射程甚至能達到10000米!
亮劍中李雲龍圍攻的山崎大隊,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營。肯定準備了迫擊炮,還有很多射程稍近的擲彈桶。
如果李雲龍真的命令戰士挖掘戰壕向前推進,在至少2600米的掘進過程中,會遭到日寇迫擊炮的殘酷轟炸,悲劇不可避免。
所以手榴彈大戰迫擊炮這樣的場景,我們想想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當真。
上將噯福斯
在影視片中,鬼子的一支精銳部隊誤打誤撞到我根據地腹地。八路軍指揮員十分震驚,調集部隊誓要吃掉這支部隊!
奈何山崎大隊裝備先進,人員戰鬥素質高,八路軍進攻部隊死傷慘重也沒有吃掉他!最後調了李雲龍部隊上來,利用土工掘進,敢死隊扔了3600顆手榴彈上去,解決戰鬥!
這場戰役放到現實中可行嗎?
歷史爆料
山崎大隊歷史確有其事!不過叫岡崎大隊!大約540人,當時彭老總帶著3個旅1個團,20000多人想要圍殲這個岡崎大隊。血戰兩個日夜,傷亡2000多人也沒有達到全殲的目的。最後日軍援軍來了,只能撤退了。所以這個戰鬥在現實中是沒有勝利!
那麼我們來分析下《亮劍》戰役勝利的原因。
一.進攻的鋪墊
在李雲龍部進攻之前,八路軍部隊已經對山崎大隊發動了多次衝鋒!雖然八路軍傷亡較大,但是在根據地有後勤保障,短時間內耗的過山崎大隊。山崎大隊雖說裝備精良,但是孤立無援。彈藥消耗,人員損傷都是無法得到補充的。被八路軍進攻多次後,人員銳氣也受到損傷,這一切都為李雲龍部順利進攻打下基礎。
二.進攻的準備
李雲龍調集部隊土工作業,泥土被炸藥炸個遍,土質鬆軟,戰士們又提著勁所以挖的很快。由於戰壕是斜著前進的,所以日軍炮彈難以殺傷八路軍。而且山崎大隊此時也不敢胡亂射擊,浪費彈藥。陳賡下令全旅炮彈全打上,掩護了李雲龍部土工作業。
三.進攻的部隊
李雲龍部善打奇戰,敢打惡戰。擔任敢死隊隊長的張大彪作戰勇猛,善於突擊。加上戰士們心中都有一口氣,這口氣全都撒在了山崎大隊頭上。所以,短時間內3600顆手榴彈都扔上了日軍陣地,敢死隊再猛打猛衝,刺刀見紅!解決掉山崎大隊也不是不可能。
縱橫沙場
先審題:現實當中有可能嗎?(題主問的是,藝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區別)
《亮劍》這部小說,10年前看那叫一個揚眉吐氣,10年後再看,是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抗日神劇的鼻祖。總的來說,儘管李幼斌老師演繹的李團長形象深入人心,“亮劍”精神也成為了社會正能量,但是《亮劍》這部小說在價值觀內核與軍事細節描寫上問題是很多的。
單單從《亮劍》小說開篇獨立團全殲鬼子“山崎大隊”的戰鬥來說,其戰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團大戰”第三階段彭德懷率領八路軍115師、129師的3旅又2團打的黃崖洞地區關家堖攻堅戰。該攻堅戰從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僅未能全殲日軍岡崎大隊約500人,反而給我軍造成了約2000人的重大傷亡,相比之下日軍傷亡僅僅300餘人(不同記載數據不同,一般認為日軍被打死約100人,受傷200多人)。此戰暴露出我軍戰術能力較低、協同意識較弱、武器裝備低劣、攻堅能力極差的問題,從那以後,我軍又組織過數次攻堅作戰,但是敗多勝少,一般日軍依託村莊或有利地形展開防禦後我軍立刻遭遇攻擊困難,只能撤出戰鬥。華北、山東八路軍通過持續不斷地的繳獲與整訓,具備強大的攻堅戰能力乃至運動戰能力,已經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於3600顆手榴彈全殲把鬼子打蒙這種細節,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構築水平了。關家堖戰後八路軍首長上去查看鬼子構築的野戰工事,對鬼子的多層塹壕防禦體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與火力點上使用頂蓋或就便器材加以偽裝遮蔽等野戰築城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亮劍》作者大約認為所謂防禦工事就是幾條光禿禿的壕溝,殊不知這種工事早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就被淘汰了。
軍武次位面
在抗日戰場上是有這種可能的,因為那時候已經有這種戰術了。
打山崎大隊這一場,程瞎子先打了半場,消耗了部分日軍,但沒打下來,讓後上級換上了李雲龍的獨立團。
李雲龍先挖戰壕,距離山崎大隊夠勁後,直接用手榴彈雨把山崎大隊炸平了。
這一場仗,李雲龍的獨立團一共扔了3600多顆手榴彈,山崎大隊若是標準滿員部隊的話就有1100人,平均三顆手榴彈消滅一個敵人。
抗戰中的一個團能有這麼多手榴彈嗎?其實是可能有的,李雲龍所在的晉察冀兵工廠月產手榴彈4萬枚,巔峰時期月產20萬枚,每次下發到各個團可能沒多少,但你不要忘了李雲龍是洗劫了兵工廠的,手裡手榴彈絕對不會少。
這種隧道掘進,集中手榴彈消滅敵人的戰術,八路軍也是有的,而且真實歷史上正是李雲龍的旅長陳賡發明的。八路軍武器裝備差,不能對日軍形成火力優勢,但手榴彈相對於日軍手雷能扔得更遠,所以這種戰術就出現了。
《亮劍》是藝術作品,在一些地方可能會有所誇大,但誇大的地方也都是有現實依據的,這就是《亮劍》和抗日神劇們的區別,也正是我們喜愛它的原因之一。